科研产出
小麦紫色花药和紫色叶鞘性状的基因定位
《农业科技通讯 》 2016
摘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绝大部分小麦品种的植株上一般不表现出特殊颜色,但是在一些小麦品种植株的若干部分存在色素积累,如一些品种种皮、花药、叶鞘、外颖呈现紫色或者紫黑色。本研究针对小麦的紫色花药和紫色叶鞘这两个性状,用紫粒小麦山农066559和白粒小麦SN1391作为亲本材料,进行紫花药基因和紫叶鞘基因的分子定位研究。利用Joinmap4.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分子标记xgpw2206和xwmc170把紫色花药基因定位在2A上,遗传距离分别为7.1 cm和2.8 cm;分子标记xwmc402和xgwm68把紫叶鞘基因定位在7B上,遗传距离分别为4.9 cm和4.4 cm。本研究结果在遗传学和育种学上有一定意义,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小麦紫色性状基因克隆及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民国时期山西棉花生产的发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山西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山西农业发展的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当今山西农业发展的实践,通过查阅、检索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梳理了民国时期山西棉花生产的历史脉络。民国时期,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但总体上看,山西省棉花生产有不小的发展。分析了棉花生产发展的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场供求变化影响,二是政府积极倡导农业改良,三是棉花引种与改良试验得到重视与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有效对接,在今天看来,依然不失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Pb-4菌株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拮抗菌Pb-4是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为了明确拮抗菌Pb-4的分类地位和抑菌机理,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对Pb-4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Pb-4菌株的抑菌谱,显微观察其抑菌作用,采用硫酸铵沉淀和乙醚、苯提取得到抑菌活性物。通过加热处理,明确高温对Pb-4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4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Pb-4菌株对番茄枯萎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青椒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性。该菌菌液能明显抑制枯萎病菌孢子的萌发,并对病菌菌丝有致畸作用;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生长率达93%,经100,121℃高温处理后的抑菌活性分别是未处理菌液的98.9%和80.1%。从菌液中提取的蛋白、酶、抗生素类活性物质对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均有很强的抑制效果。为Pb-4菌株在病原菌防治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煤炭提质技术进展
《中国科技信息 》 2016
摘要: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共识,许多发达国家都加快了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进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严峻挑战,燃煤带来的巨大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搜集调研世界主要国家煤炭提质技术研发应用的进展,对世界主要国家选煤、型煤、煤炭提质技术现状、进展进行了介绍,同时,鉴于煤炭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辅助双水相体系提取苦荞籽黄酮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苦荞黄酮分离纯化效率,本文采用双水相体系超声辅助提取苦荞籽黄酮。本文探讨了15种有机试剂/无机盐双水相体系萃取苦荞黄酮的能力,并考察了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硫酸铵和丙酮质量浓度在丙酮/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对黄酮分配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响应面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15种有机试剂/无机盐双水相体系中,丙酮/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具有最佳的苦荞黄酮提取能力;苦荞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6.65 g/g,超声温度44.75℃,硫酸铵质量浓度22.86%,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可达20.01±0.26 mg/g;与80%乙醇提取法相比,本法所得黄酮提取物总黄酮含量和芦丁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黄酮纯度高达62.35%,纯度提高了38.86%;提取物DPPH·和ABTS~+·清除率分别提高了22.52%、43.82%。因此,本法是一种更经济快速的苦荞黄酮初步提取纯化方法,有效提高了黄酮功能性整体研究进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空间变异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山西省农牧生产体系磷流动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使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与Arc GIS相结合,以2011年山西省11个地市农牧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农牧生产体系中的磷流动、损失及账户平衡,并对各个生产体系的磷利用效率(PUE)、有机废弃物中磷的循环利用效率、磷的损失途径等重要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描述了2011年山西省各地市农牧生产体系与区域尺度的磷流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市农牧体系磷的投入和损失差异较大,农田生产体系投入范围在22.5~83.0 kg·hm~(-2),而整个农牧生产体系损失区间在2.7~8.8 kg·hm~(-2);磷的投入和损失均总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市农田磷素均有盈余但程度不均,为9.4~48.4 kg·hm~(-2)。农田生产系统的磷素利用效率(PUEc)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生产体系的磷利用效率(PUEc+a)较低,全省平均水平仅为30.3%,主要是由于农牧分离较为严重;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较低(60%)。省域东南部存在潜在环境风险,晋城、晋中等地市有大量的粪尿磷未得到回收利用,可作为周边农业主产区的农田养分资源。因此通过提高农牧生产体系的养分管理水平和区域间养分资源协同管理,能够大幅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实现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中华稻蝗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 HSPs)能够被环境胁迫所诱导,不同温度可诱导中华稻蝗体内sHSPs基因表达。【方法】本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分析不同温度处理后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体内6个Ocs HSPs基因的表达。【结果】结果表明,OcHSP19.1、OcHSP19.8、OcHSP20.4和OcHSP20.7基因的表达水平在27、32和37℃相同处理时间没有显著变化,但其表达量均在42℃显著升高,尤其是在42℃处理后2 h表达量升高明显。OcHSP21.1和OcHSP23.8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温度处理后无显著变化。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基因与处理温度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由此可见,温度能够对中华稻蝗s HSPs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但是,不同温度处理下各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小分子热休克蛋白 温度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