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遗传转化的新方法:Floral Dip
《中国蔬菜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遗传转化效率低一直制约着许多作物的分子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Floraldip技术已成为模式植物拟南芥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在十字花科植物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此种方法的发展过程和技术原理,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植物 遗传转化 农杆菌 Floral dip


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抑制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子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几丁质酶枯草芽孢杆菌G3菌剂在土壤中可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菌剂的适宜剂量为 1 1 5× 1 0 8cfu/g。温度、土壤含水量和菌剂处理的时间是影响效果的因素。 1 5~ 30℃培养 ,G3菌剂处理的菌核减退率从 35 2 %逐步上升到 77 8%。在 1 6 %~ 2 4 %土壤含水量的条件下 ,菌核减退率从 75 5%下降到 2 1 7%。接种病原真菌前施用G3菌剂比接种后效果更好。来源于湖南、山西、云南和上海的不同区域土壤对防效没有显著影响。菌剂添加豆粕粉、壳聚糖、葡萄糖和淀粉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 ,尤其是壳聚糖 ,增效率达 2 9 2 %。


携带显性半矮秆基因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导入不育系后对配组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新育成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S和D2S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多优于对照不育系培矮64S。因此只要选择一定类型的恢复系与D1S和D2S配组,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均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


灵芝属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代表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1号)、两个灵芝(3号和4号)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7号和8号);第2组包括灵芝(2号)、近拟鹿角灵芝(5号和6号)和紫芝(10号);第3组是树舌(9号)。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这与传统分类学中种的分类几乎一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树舌(9号);其他菌株构成一组。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也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菌株分为7组:其中3号、4号、7号和8号构成一组,其余的同RAPD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发现,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0.840)上,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甚至RAPD在种内鉴定时都是有效的。


利用拮抗试验和RAPD对灵芝属菌株进行分类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和拮抗试验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的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灵芝、灵芝(信州菌株)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第2组包括灵芝(G·sp·)、近拟鹿角灵芝和紫芝,第3组是树舌灵芝。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的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的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与传统的分类学中种的划分几乎一致。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发现,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认为拮抗试验在灵芝亲缘关系的初步鉴定中是有效的,RAPD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RAPD具有用于种内鉴定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