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若干思考

福建农业科技 2017

摘要:阐述食品安全的涵义,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从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流通环节规范、法律法规完善、安全标准及技术制定、加强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新技术和信息化研发,以及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源头 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下乙草胺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土壤中不同尿素氮肥用量添加乙草胺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排放过程的影响。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氮用量0、75、150和300mg N·kg~(~(-1))以及氮用量75、150、300mg N·kg~(-1)+乙草胺(10mg有效成分)处理。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为0、75和150mg N·kg~(-1)时,培养期间其N2O的排放总量无差异;用量为300mg N·kg~(-1)时,显著增加土壤中N2O的排放量(p<0.05)。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氮用量为75mg N·kg~(-1)时,显著降低了土壤CO2的排放量;用量为150mg N·kg~(-1)时,影响不显著;用量为300mg N·kg~(-1)时,显著增加了CO2的排放量(p<0.05)。氮肥用量为75和150mg N·kg~(-1)时,乙草胺对土壤N2O和CO2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氮肥用量为300mg N·kg~(-1)时,乙草胺显著降低了土壤N2O和CO2排放总量(P<0.05),分别比不施乙草胺处理降低33.9%和11.6%。不同氮肥和乙草胺用量对CH4排放量均没有明显影响。可见,除草剂施用对高氮肥用量条件下土壤温室气体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

关键词: 乙草胺 氮肥用量 土壤 温室气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ZJK-1型智能温室调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福建农业科技 2017

摘要:根据温室设施农业的环境数据监测与环境控制需要,设计了一套以LJD-51-XA+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手段,实现对温室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O_2浓度的采集、存储、显示、监测和控制。该智能监控系统运行稳定,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扩展性强,可以满足监测控制要求。

关键词: 温室 数据采集 LJD-51-XA+ 环境因子 智能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C-MS技术高通量筛选产Cardiogenol C的芽胞杆菌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Cardiogenol C是目前治疗心脏疾病的一种重要药物,本研究采用LC-MS的技术高通量从51株芽胞杆菌中筛选产Cardiogenol C的菌株。利用MassHunter软件对分子特征进行提取,根据保留时间及精确分子量等信息在Metlin代谢数据库中进行快速的比对,高通量的对代谢产物进行鉴定。筛选鉴定到1株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17934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产Cardiogenol C,其相对含量为1.02%,匹配度达到了92.08%,保留时间为3.651 7min。这为微生物源的Cardiogenol C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17934 LC-MS Cardiogenol 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叶绣球菌多糖脱蛋白方法比较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17

摘要:采用水提醇沉法从广叶绣球菌子实体中提取绣球菌多糖,以多糖保留率、脱蛋白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比较Sevag法、三氯乙酸法和树脂吸附法3种方法对广叶绣球菌多糖脱蛋白效果的影响和对纯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3个评价指标的结果,树脂吸附法蛋白具有较高的蛋白脱除率、较高的多糖保留率和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效果最好,3种脱蛋白方法中广叶绣球菌多糖的最佳脱蛋白方法为树脂吸附法。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脱蛋白 多糖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头季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天优华占为材料,头季设置5个氮肥水平(N0:0kg·hm~(-2)、N1:69.00kg·hm~(-2)、N2:138.00kg·hm~(-2)、N3:207.00kg·hm~(-2)、N4:276.00kg·hm~(-2)),再生季统一施用氮肥160.50kg·hm~(-2),研究其对再生稻头季光合物质生产、两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加头季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促进贮藏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与N0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头季产量增加了12.12%~23.35%,N3处理最高。穗数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先增加后减少。再生季产量N4处理较0kg·hm~(-2)氮肥处理减少4.73%,其余处理产量增加1.61%~5.54%。再生季产量结构表现为穗数随头季氮肥增加呈减少趋势,穗粒数逐渐增加。试验表明,在福建中部山区条件下,天优华占再生季施用氮肥160.50kg·hm~(-2)条件下,头季氮肥用量为174.12kg·hm~(-2)最佳,可以充分发挥头季产量潜力,同时对再生季产量无显著影响,实现两季高产目标。

关键词: 再生稻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_2释放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分析CO_2释放特征,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处理高,其中TM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处理提高了10.7倍和11.0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碳氮的分解,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在35 d后TM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后,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YC=71.26X-0.607 5,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CO_2释放速率越高,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时各处理CO_2释放速率最高,在第14 d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培养35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其中TM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还田菌渣越多,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关键词: 菌渣 稻田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分解过程 CO2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孢镰刀菌磷脂脂肪酸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不同专化型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利用MIDI微生物脂肪酸鉴定系统分析了来源于5个专化型的27株菌株的磷脂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并进行了磷脂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尖孢镰刀菌中共检测到9种脂肪酸,在兰氏距离为25.98时分为3个类群,即主要脂肪酸、微量脂肪酸和偶现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有16:0、18:0、18:1cis9(ω9)和18:2cis9,12/18:0a,含量共占总磷脂脂肪酸的96.41%;微量脂肪酸有14:0、15:0、16:1cis9(ω7)和20:0,偶现脂肪酸仅有17:1(ω11)。不同专化型菌株的主要脂肪酸仅18:2cis9,12/18:0a存在显著差异,微量脂肪酸除15:0外其余3种均有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供试的全部27株菌株聚类时,其磷脂脂肪酸与寄主专化型间无明显相关性,以寄主来源为同科(葫芦科或茄科)的菌株聚类时,其磷脂脂肪酸与寄主专化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专化型 磷脂脂肪酸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瓜新品种‘丝盛2号’的选育

东南园艺 2017

摘要:‘丝盛2号’丝瓜是由自交系TQ0917和WH0903杂交选育出的肉丝瓜一代杂种。该品种生长势强,瓜皮绿色,头尾匀称,果实长圆柱形,纵径26~33 cm,横径5.0~6.5 cm,单果重380~450 g,每667 m2产量为3 800 kg以上,适合福建省早春保护地和春季露地栽培。

关键词: 丝瓜 ‘丝盛2号’ 选育 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黄兔INHBA基因5’端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畜禽种业 2017

摘要:为扩增福建黄兔INHBA基因5’端,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家兔序列KC831577,设计了2条巢式引物,利用5’ RACE技术克隆福建黄兔INHBA基因5’端序列,获得1个682bp片段,对该片段克隆测序,获得包括5’ UTR、第1外显子及部分第1内含子的片段。利用在线软件预测在-229~-180bp处存在可能的启动子,同时还发现9个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其中包含对转录有重要调控作用的TATA-box位点。

关键词: 福建黄兔 片段 克隆 INHBA 5’ RACE 启动子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