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茶树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茶树(Camellia sinensis)内生真菌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目前已分离鉴定的茶树内生真菌主要类群有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球座菌(Guignardia)、拟茎点霉(Phomopsis)、大茎点霉(Macrophoma.)、曲霉(Aspergillu)、木霉(Trichoderma)、青霉(Penicillium)、链格孢霉(Alternaria)、镰孢霉(Fusarium)等。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因茶树品种、茶树不同部位、生长期、季节和环境的变化明显不同。内生真菌能改变茶叶的化学成分,促进茶树生长,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对近年来茶树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内生真菌 分布 生物学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两优0328

杂交水稻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032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1103S与恢复系Q2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籼新组合,具有株叶形态好、高产稳产、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2014年6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鄂审稻2014010)。介绍了该组合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两优0328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花瓣脱落对果实灰霉病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衰老花瓣在草莓果实灰霉病中的作用以及草莓花瓣脱落早晚与果实灰霉病发病的关系,为果实灰霉病的防控和抗(耐)灰霉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1:以草莓品种‘甜查理’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摘除至少2 000个果实表面的衰老花瓣,以不摘除花瓣的处理为对照。保持塑料棚内高湿度8 d后,调查不同处理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病率。试验2:分别在2013、2014和2015年3月草莓盛花期,对11个草莓品种的田间花瓣脱落动态进行调查,每个品种选择20朵刚现蕾的花,记录现蕾后第7、14、21和28天果实上残留的花瓣数量,计算花瓣脱落率;于果实灰霉病发病高峰期,调查不同草莓品种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分析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与果实灰霉病发病率的相关性。试验3:对33个草莓品种现蕾后不同天数的花瓣脱落率与果实上残留花瓣数量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开始前棚内的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为4.2%;利用自然雨雪天气保持塑料棚内高湿度8 d后,摘除果实上残留衰败花瓣的处理,果实灰霉病的平均发病率为7.3%,对照小区果实灰霉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5.3%,大部分果实均从与花瓣接触的地方开始感染。在不同试验年份,草莓品种之间的花瓣脱落趋势始终一致。所有草莓品种在花朵现蕾后,随时间延长,花瓣脱落率不断提高,但是不同草莓品种的花瓣脱落速度却有显著差异。不同年份草莓品种‘晶瑶’在现蕾后7 d的花瓣脱落率分别为99.0%、79.8%和94.4%,显著高于‘晶玉’(61.0%、24.0%和62.5%)和‘甜查理’(26.0%、3.8%和31.9%)。2013年调查的5个草莓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与花朵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显著负相关(P<0.05);2014年调查的6个草莓品种,2015年调查的11个草莓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与花朵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都显著负相关(P<0.01)。对33个草莓品种的调查发现,不同草莓品种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与果实上残留花瓣数量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衰老花瓣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果实的主要途径,摘除草莓果实上衰老花瓣可显著降低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现蕾后第7天的草莓花瓣脱落率与果实灰霉病的发生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利用这种避病性,在选育抗灰霉病草莓品种时可优先考虑花瓣脱落早的材料。

关键词: 草莓 果实灰霉病 避病性 花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菌糠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15

摘要:2012年全国食用菌菌糠产量1.8×107 t,湖北省菌糠产量超过8×105 t,大部分被露天堆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经统计分析,菌糠的养分含量较之初始栽培料高,其中玉米芯为主料栽培的金针菇菌糠中有机质含量最高,达65.23%,木屑为主料栽培的香菇菌糠有机质含量最低,为40.55%。菌糠加工利用价值很高,目前国内及湖北地区菌糠利用途径主要包括加工肥料、饲料、栽培基质、燃料和生物制剂等。利用精深加工技术手段,开发菌糠高科技产品,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菌糠 菌糠饲料 菌糠肥料 菌糠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材白术初加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研究白术初加工技术。[方法]通过考察药材质量、操作时长等因素,比较传统与现代初加工方法的优劣。[结果]2种加工方法的药材质量均符合药典及其他相关标准,无显著差异。[结论]现代初加工方法效率高、品质均一,比传统初加工方法优。

关键词: 白术 初加工 清洗 干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期刊中的应用分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

摘要:依据农业科普期刊的定位和发展现状,以及新媒体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结合实例从网站、短信服务、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平台4个方面对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期刊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期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发展农业科普期刊,实现优势互补,并应重点发展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等用户量巨大的新媒体,还应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培养合格的新媒体编辑。

关键词: 新媒体 农业科普期刊 网站 短信服务 微博 微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分蘖萌发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盆栽,设计CK(清水,T1);30 mg/L细胞分裂素(6-BA,T2);0.1 mg/L芸苔素内酯(BR,T3);40mg/L赤霉素(GA3,T4);30 mg/L 6-BA+0.3 mg/L BR(T5);50 mg/L 6-BA+0.1 mg/L BR(T6);10 mg/L 6-BA+0.5 mg/L BR(T7)共7个处理,考察对分蘖苗数、干物质积累、生长速率及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T2处理显著增加分蘖数,比对照高16.7%,T4则比对照低近50%;同时T2和T6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T6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最高,T3、T4最低;光合作用速率也以T2最高。结论,T2和T6处理可以较好促进分蘖的发生及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T4处理抑制分蘖明显,T3处理的浓度可能太高,对植株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T2和T3存在互作效应,不同浓度复配对植株生长影响明显。

关键词: 再生稻 分蘖 植物生长调节剂 营养生长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茶树炭疽病试验

湖北植保 2015

摘要:为摸清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茶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不同剂量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在春茶结束后4月底~5月初,兑水喷雾处理。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可以有效控制茶树炭疽病的发生,其茶园防治适宜剂量为1 000倍~1 500倍(有效成分166.70~250mg/kg)。

关键词: 250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茶树炭疽病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越冬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摸清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冬季繁殖特点,阻断其传播通道,保证小麦稳产丰产,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实地普查、定点系统监测、人工接种模拟等试验,初步研究了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条锈病主要分布在汉江及其众多支流河域麦区,条锈菌不能在湖北十堰越夏,但可以越冬,冬季繁殖速度较慢,潜伏期一般在35~95d。

关键词: 湖北 小麦条锈菌 越夏 越冬 流行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猪乙型脑炎的防治

湖北畜牧兽医 2015

摘要:对猪乙型脑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为防治猪乙型脑炎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乙型脑炎 病原 流行病学 症状 诊断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