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BA和PP333对油菜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用初花期段作外植体,接种于B5附加物培养基中,分化出的芽苗再接种在添加不同浓度的BA和PP333的B5基本培养基上,试验其对试管苗增殖和生根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BA促进试管苗增殖的适宜浓度为8~10mg/l;在生根培养基中加入适量PP333(0.1~2.0mg/l),能有效地抑制试管苗的徒长,促进根的发育和生长,健壮幼苗,提高试管苗的抗性和移栽成活率。PP333的后效作用还延续到成熟期,对株高有明显的矮化作用,对全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均表现促进作用。
关键词: 油菜,试管苗,BAPP333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新品种选育
《贵州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是用(WR3340/h459F3)F4为母本,小黑麦16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连续8年选育,于1992年育成。该品种耐瘠、耐寒、耐旱,对白粉病免疫、锈病抗性强,易脱粒,适应性广,产量高,早熟,籽粒饱满度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1998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关键词: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选育


木霉米糠菌剂沾根防治辣椒枯萎病
《中国生物防治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枯萎病(Fusariumoxysporum)是贵州省辣椒上的重要病害,利用木霉(Trichodermaspp.)拮抗菌灌根防治辣椒枯萎病虽有一定效果,但用菌量较多,防治费用较高,推广有困难。我们用菌糠沾根法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治辣椒枯萎病的试验,取...


杂交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杂交玉米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对玉米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株高、穗行数、千粒重主要由品种决定,穗长、行粒数受种植密度影响最大,种植密度对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表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施氮量对株高、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表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则相反;施磷量对经济性状影响不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组合是品种9601,种植密度3500株/667m2,施氮量N16kg/667m2,施磷量P2O54kg/667m2,产量最高达501.2kg/667m2。
关键词: 杂交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用杀灭菊酯防治兔螨病试验
《中国兽医科技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杀灭菊酯防治兔螨病试验肖芳萍(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阳550005)兔螨病传播迅速,特征是剧痒、脱毛、结痂,冬季潮湿、阴暗笼舍饲养的兔更易发。痒螨主要寄生于外耳道皮肤表面,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严重的中耳炎,使耳内分泌物增多,形成厚厚的纸卷样痂皮堵塞外耳...


单季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演替规律
《中国水稻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种类丰富度、数量、申农指数等指标,对浙江省富阳市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进行了描述、分析。可将整个演替过程划分为扩展期、波动期、衰减期三个时段,依据对水稻的不同作用性质将节肢动物群落分为天敌、害虫、中性昆虫三个亚群落。从以上三个指标的分析结果来看,三种亚群落的演替过程具有不同步性。相比而言,天敌亚群落具有最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其贡献率几乎达到50%;中性昆虫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三个指标的每周累加值具有相似性,但数量消长呈负相关性。
中国黄连细胞发酵培养的研究(简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8 CSCD
摘要:中国黄连细胞发酵培养的研究(简报)毛堂芬,颜谦,方周伯,沈永珍(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贵阳550006)中国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高寒阴暗潮湿的局部山区,为我国西南部著名的地道中药材。中国黄连的根...


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室内选育的敏感品系和抗杀虫双品系为亲本,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线(LD-P线)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F_1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39、0.28,即其主效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现实遗传力较低,h~2=0.052,产生抗性的速率较慢,室内选育119代,抗性仅达122.8倍。抗杀虫双品系和遗传杂交后代(F_1、F_2、BC)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的代表杀虫剂溴氰菊酯、灭多威、敌敌畏等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3种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亲本和杂交后代的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与杀虫双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要比敏感品系低;羧酸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系无明显差异。


小菜蛾对杀螟丹抗药性的生化遗传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对杀螟丹的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各杂交世代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MFO)、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结果表明:(1)抗性品系(抗性提高35.5倍)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比敏感品系高(1.83倍),并随着杂交后代中对杀螟丹抗性水平的下降而降低;(2)抗药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AchE和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的提高是小菜蛾对杀螟丹抗性的一个重要机制,而AchE和CarE活性与该抗性无关。
关键词: 小菜蛾;杀螟丹;抗药性;生化遗传


论大白菜及其近缘芸薹属作物核不育材料的育性遗传兼基因互作的抑制效应
《遗传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大白菜及其近缘芸薹属作物核不育材料育成的纯合两型系和杂合两型系可育株间互交F1可育株自交,其子代可能出现无育性分离情况或者产生13(可育株)∶3(不育株)两种表型的育性比资料,认为前者宜用复等位基因假说解释,而后者用抑制作用解释为妥。抑制作用的内涵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一对决定育性表现的育性基因与另一对不决定育性表现的抑制基因互作表现抑制作用,即抑制作用假说;二是由性质相同、作用相反且可育基因起上位作用的两对育性基因彼此互作产生抑制效应,权称之为上位抑制假说解释其育性遗传现象。
关键词: 大白菜及其近缘作物,核不育,遗传,复等位基因假说,抑制作用假说,上位抑制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