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EHP、VP_(AHPND)和SHIV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_(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_(AHPND)和SHIV的PCR检测方法,在广东茂名和汕尾两地区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检测EHP、VP_(AHPND)和SHIV 3种病原,并针对生长缓慢或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部分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病原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东茂名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_(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0.24%、2.38%和9.52%,汕尾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_(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6.98%、4.76%和42.86%。根据养殖模式划分,土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以携带EHP为主,携带率高达40.48%;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主要感染SHIV,携带率为29.27%;工厂化池塘中,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1.88%和23.44%。池塘水、水源水、虾苗及丰年虫等养殖要素均能检出病原,其中池塘水和水源水中EHP和SHIV的检出率较高。对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小规格样品的EHP感染率分别为30.00%和80.00%;在表现生长缓慢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大、小规格幼虾样品的EHP携带率分别为95.00%和100.00%。【结论】广东沿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流行趋势明显,而VP_(AHPND)检出率较低、流行趋势不明显。养殖水体是EHP、VP_(AHPND)和SHIV的重要传播媒介,生物饵料也是养殖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源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流行特点,尤其针对EHP和SHIV高携带率的现象,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防控,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肝肠胞虫(EHP) AHPND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_(AHPND)) 虹彩病毒(SHIV) 携带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和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品质特征与差异性探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养殖与野生大黄鱼品质的差异性,与现有主要养殖模式(深水网箱S1、围网S2、多通框网箱S3、池塘S4和筏式小网箱S5)中大黄鱼的外观、质构、基本营养、脂肪酸、氨基酸、风味物质和矿物元素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养殖和野生大黄鱼鳞片紧致、完整,体表光泽,粘液透明,眼球饱满;野生鱼的内聚性、弹性、咀嚼性、剪切力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养殖鱼间内聚性、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鱼的粗脂肪含量为9.76%,显著小于养殖鱼(10.74%~14.00%)(p<0.05),且其粗蛋白含量为21.02%,显著高于养殖鱼(17.05%~17.35%)(p<0.05);野生和养殖大黄鱼的脂肪酸组成中Σ饱和脂肪酸(SFA)>Σ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Σ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而野生鱼的Σ(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为12.84%、ΣPUFA(n-6)为2.15%和ΣPUFA(n-3)为14.22%,均低于养殖鱼;野生鱼的总氨基酸(TAA)含量为14.64%、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为7.40%、半必需氨基酸(SEAA)含量为1.31%和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5.93%,均显著高于养殖鱼(p<0.05);野生和养殖鱼的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含量分别为0.80μmol/g和0.98~1.03μmol/g,在所有呈味核苷酸中最高。野生鱼和养殖鱼常量元素含量Ca>K>Na>Mg,微量元素Cu含量最小。野生和养殖鱼Zn:Cu,野生、S1和S2的Zn:Fe,均在合理范围内。本研究可为提升养殖大黄鱼品质和优化养殖模式等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法测定牡蛎中多溴联苯醚
《分析试验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建立了牡蛎中11种多溴联苯醚(PBDEs)同时测定方法。优化了气相法与质谱联用法仪器条件,考察了不同提取溶液、固相萃取柱、净化方式等前处理条件对提取和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C-ECD对高溴组分更灵敏;牡蛎加标样品经正己烷-二氯甲烷(1:1,V/V)提取,弗洛里硅土柱-浓硫酸净化,GC-ECD测定,PBDEs各组分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 0. 998),二至九溴联苯醚和十溴联苯醚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 05 ng/g和0. 1 ng/g,回收率范围为80. 3%~104%,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3. 0%~12%。方法可用于牡蛎中二至十溴联苯醚同时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贝龄企鹅珍珠贝形态性状对湿重的通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贝龄企鹅珍珠贝形态性状对其湿重的影响,为目标性状的人工选育提供最佳参数指标,进而选育出具有优良遗传性能的群体。【方法】以养殖的6月龄和8月龄企鹅珍珠贝为研究对象,各200只,分别测定不同贝龄企鹅珍珠贝的性状指标,包括壳长(X_1,mm)、壳宽(X_2,mm)、壳高(X_3,mm)、绞合线长(X_4,mm)、耳长(X_5,mm)、前耳至基部长(X_6,mm)、前耳至壳顶长(X_7,mm)、壳顶至基部长(X_8,mm)、斜高(X_9,mm)和湿重(Y,g),并通过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找出影响湿重的主要形态性状。【结果】除6月龄企鹅珍珠贝的壳高与耳长及8月龄企鹅珍珠贝的壳宽与耳长、耳长与前耳至壳顶长、前耳至壳顶长与壳顶至基部长外,其余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6月龄贝保留形态性状对湿重直接作用的排序为壳宽(0.652)>壳高(0.178)>壳顶至基部长(0.130)>壳长(0.108)>耳长(0.103),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顶至基部长通过壳宽(0.327),其次为耳长通过壳宽(0.264);8月龄贝保留形态性状对湿重直接作用的排序为壳高(0.547)>绞合线长(0.417)>壳宽(0.255)>耳长(-0.305),间接作用最大的是耳长通过绞合线长(0.341),其次是绞合线长通过壳高(0.270)。以企鹅珍珠贝的湿重为因变量、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各形态性状对湿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6月龄贝为Y=0.009X_1+0.399X_2+0.018X_3+0.016X_5+0.025X_8-2.445,8月龄贝为Y=0.307X_2+0.259X_3+0.123X_4-0.136 X_5-11.364。【结论】开展企鹅珍珠贝人工选育时应根据不同贝龄进行相应形态性状选择,当以湿重为选育目标时,幼贝在6月龄时应以壳宽作为首选性状,同时加强对壳高的协同选择;而在8月龄时应以壳高为首选性状,同时加强对绞合线长的协同选择。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贝龄 形态性状 湿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根据大型灯光罩网渔船调查数据和卫星遥感海面风场(SeaSurfaceWind,SSW)、海表温度(Sea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a)资料,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北部湾渔业资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适宜SST为27~29℃,Chla为0.5~1.5mg×m~(-3)。较高资源量出现在10月份中上旬,分布在18°—19°N及20°—21°N海域。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的时空分布与季风、19°N附近的暖水池和Chl a等环境因素有关。
关键词: 灯光罩网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海洋环境 遥感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姜黄素对草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应激能力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对草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应激能力以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初体质量为(5.11±0.08) g的草鱼幼鱼52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200、400、600和800 mg/kg姜黄素的5种饲料。试验期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重复取15尾规格基本一致的草鱼,每尾鱼腹腔注射10 mg/kg BW敌草快,进行急性氧化应激试验,在注射前(0 h)、注射后24 h时分别采样,检测草鱼血清和肝脏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姜黄素添加量的增加,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均先升高后下降,而饲料系数和肝体指数则先下降后升高,当饲料中姜黄素添加量为400、600 mg/kg时草鱼的生长性能较佳,而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在草鱼注射敌草快前,其血清皮质醇(COR)、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注射敌草快24 h后,草鱼血清上述指标随着饲料中姜黄素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饲料姜黄素添加量为400、600 mg/kg时达到较低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在草鱼注射敌草快前、注射24 h后,随着饲料中姜黄素添加量的增加,草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Nrf2、铜与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GSH-Px和诱导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 mRNA表达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肝脏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mRNA表达水平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饲料姜黄素添加量为400、600 mg/kg时,这些指标分别达到较高或较低的水平。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姜黄素400、600 mg/kg可促进草鱼幼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鱼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对敌草快诱导的急性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罗非鱼肌肉中有机氯和重金属含量及食用风险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调查海南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肌肉中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食用安全,利用GC-ECD、ICP-MS和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了海南罗非鱼肌肉中14种有机氯化合物和7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中六氯苯、艾氏剂、α-硫丹、β-硫丹、狄氏剂、异狄氏剂、HCHs和DDTs含量范围分别为:nd-6.19 ng·g-1、nd-2.70 ng·g-1、nd-2.23 ng·g-1、nd-4.86 ng·g-1、nd-1.33 ng·g-1、nd-1.20 ng·g-1、0.29-20.06 ng·g-1和nd-22.40 ng·g-1,残留量的大小(中间值)依次为:DDTs (2.45 ng·g-1)>HCHs (2.10 ng·g-1)>艾氏剂(0.86 ng·g-1)>六氯苯(0.57 ng·g-1)>β-硫丹(0.27 ng·g-1)>α-硫丹(1.06 ng·g-1)>狄氏剂(0.69 ng·g-1)>异狄氏剂(0.54 ng·g-1),海南东北部及琼中罗非鱼肌肉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较高.重金属Cr、Ni、Cu、As、Cd、Hg和Pb在鱼体肌肉中重金残留量大小依次为;Cu>As>Cr>Pb>Ni>Cd>Hg,所有样品中测金属残留均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安全值以内.我们选择罗非鱼作为主要的食用肉类,评价人体通过食用罗非鱼而产生的暴露风险.在该研究中,所有污染物的风险值均低于1,表明人体食用罗非鱼肉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潜在风险很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粤闽1号"不同养殖模式养殖效果分析
《科学养鱼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罗非鱼"粤闽1号"采用了GMT等育种技术,获得了不需要雄性激素处理的全雄罗非鱼,具有生长快、出肉率高等特点,已在云南、广东、福建、海南和广西等省进行了中试,取得了显著效果.由于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繁殖力强,在生产养殖中雌、雄鱼混养易使成鱼规格不整齐,从而影响经济效益.且罗非鱼的生长过程中雄鱼比雌鱼生长快40%~50%,在相同条件下,若进行单性(雄性)养殖,可极大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鱼的规格.目前罗非鱼产业对不经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选育群体幼鱼转食配合饲料的驯食研究
《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选育的大口黑鲈"优鲈3号"、"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幼鱼各15 000尾饲养在3个网箱中,初始平均体质量分别为(0.105±0.020)、(0.106±0.017) g和(0.102±0.012) g,进行幼鱼转食配合饲料的驯化.第1 d投喂自池塘中捕捞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第2 d和第3 d将浮游动物与粉末状配合饲料按质量比5∶1和1∶1搅拌均匀后投喂,第4 d将浮游动物、粉末状配合饲料及直径0.8 mm的颗粒状饲料按质量比1∶2∶1混匀后投喂,第5 d和第6 d投喂颗粒状饲料,饱食投喂.试验结果显示,驯食结束后,"优鲈3号"、"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的体质量分别增长了83.82%、77.16%和61.30%,体长增长率分别为30.73%、31.03%和20.85%;选育群体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P<0.05)."优鲈3号"和"优鲈1号"的驯食成功率分别为96.67%和92.67%,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74.0%)."优鲈3号"、"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的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8.6%、81.4%和64.2%,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优鲈3号"幼鱼的驯食性状优于"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茯苓对施氏鲟热应激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草药对施氏鲟热应激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2℃条件下,采用口灌给药的方法研究了甘草和茯苓两种中药单方对1+龄施氏鲟(鱼体平均质量:0.08~0.10 kg)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每组30尾施氏鲟,甘草和茯苓的干质量分别按0.24 g/kg、0.3 g/kg体质量给药剂量进行称取,经熬煮浓缩制成水煎剂后,每日口灌甘草、茯苓水煎剂一次,口灌等量蒸馏水作对照,连续给药21 d。给药结束后,每组取15尾鱼在高温30℃下热刺激2 h后,与22℃给药组同时采样。测定施氏鲟血清、肝脏及红细胞中的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茯苓组肝脏中NOS活性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高温条件下,甘草组红细胞中SOD活性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常温和高温应激后,茯苓组肝脏中SOD活性最高,甘草组血清、肝脏中MDA含量最低。研究表明:甘草组可促进机体对高温热应激做出良好的反应,利于提高鱼体热应激耐受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