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特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筛选高效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以降低氮素污染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危害,为加强人工湿地氮素净化功能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不同运行阶段采集样品,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定向筛选,选择一株高效硝化细菌和一株高效反硝化细菌,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分别研究对应菌株的硝化特性或反硝化特性.[结果]通过个体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硝化菌株ZX2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反硝化菌株ZF7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pH为7.0,温度为30℃,亚硝酸钠浓度为0.8 g/L的条件下硝化菌株ZX2的硝化能力最强,OD600可达0.80以上,硝化速率达68.4 mg/(L·d).在pH为7.0,温度为35℃,接种量为6%的条件下反硝化菌株ZF7的反硝化能力最强,OD600可达1.00以上,脱氮率达94.5%.[结论]筛选得到的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具有很好的氮素净化效果,可为下一步强化人工湿地氮素净化功能提供备用菌株.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氮素污染 含氮废水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竹炭对红罗非鱼幼鱼肌肉脂肪酸组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竹炭对红罗非鱼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7.07±0.01) g的健康红罗非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进行网箱养殖实验,每组3个重复,饲养60 d。饲料中竹炭添加量依次为0%、0.5%、1%、2%、4%。结果显示,0.5%、1%竹炭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总蛋白(TP)活性在1%组显著升高;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血清总胆固醇(TC)实验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随着竹炭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1%竹炭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肌肉粗蛋白含量1%、2%和4%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1%与4%的组中粗脂肪和肌肉灰分含量显著增加。饲料添加竹炭能提高鱼体肌肉中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但只有4%组的总不饱和脂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但是只有1%组的MDH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饲料添加适当浓度的竹炭能提高鱼肉中粗脂肪、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以及LPL基因和MDH基因的表达,这将为提高红罗非鱼肉质提供新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Cyprinus carpio)仔鱼耳石锶(Sr)标记及其时滞特征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确认鱼类早期个体规模化耳石锶(Sr)标记的可行性及其时滞特征为目的,选择鲤(Cyprinuscarpio)仔鱼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六水氯化锶(SrCl2.6H2O)溶液2d的活体浸泡标记研究。结果显示,该浸泡标记过程对鲤存活、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Sr/Ca比值(3.0左右)趋于稳定,标记组却均出现了明显的标记峰值(远>3.0);面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标记组鲤耳石上均呈现出一圈明显、清晰可见的红色"高Sr标记环"。此外,对比对照组和标记组微化学结果发现,"高Sr标记环"在恢复续养250d后的鲤耳石仍然可见,说明Sr标记可长期存在。观察鲤仔鱼耳石微结构,发现Sr在耳石上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首次得出在开始浸泡后的第3天,耳石上才开始出现Sr标记,在浸泡结束后的第6天,耳石Sr标记区才会完全消失的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出,外源Sr标记的方法在鲤仔鱼种群大规模增殖放流标记和评价中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 鲤 耳石 锶标记 增殖放流 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和网箱养殖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微生物群结构与功能分析
《饲料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高通量测序方式,对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消化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黄鱼幼鱼消化道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工厂化养殖大黄鱼消化道优势菌属组成比较稳定,包括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优势菌属中,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乳杆菌属、弧菌属(Vibrio)等18个物种为两种模式养殖大黄鱼消化道的共有优势菌属;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Escherich-ia_Shigella为主要差异菌属(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饵料中菌群对消化道菌群影响较大。并且,在菌群基因参与功能方面,两种模式下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的主要功能相似,但工厂化养殖幼鱼消化道菌群基因参与这些功能的基因丰度高于网箱养殖的,这可能是对幼鱼的生长代谢在环境胁迫中的一种补偿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幼鱼消化道功能菌群的筛选与菌群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黄鱼 消化道菌群 工厂化养殖 网箱养殖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渔业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平均海拔最高、河流数量最多、湖泊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西南重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尤为凸显。近年来,西藏雅鲁藏布江等重点水域受到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捕捞、水电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渔业资源出现衰退趋势。本团队在西藏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等主要城市重点走访调研西藏渔业产业规模、渔业资源和设施装备建设现状,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开展实地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考察,分析梳理西藏渔业产业、渔政队伍建设和渔业基础设施装备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了解西藏渔业产业发展和渔业资源现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为有关部门制定涉及西藏渔业资源环境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sPLA_2-Ⅲ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和表达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脂酶A_2在磷脂代谢、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了探究sPLA_2-Ⅲ在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中的生物学功能,实验使用BLAST同源搜索和线性分析在鲤(Cyprinus carpio)基因组中挖掘得到5个sPLA_2-Ⅲ基因,分别位于5个连锁群,分别命名为Ccpla2g3a1、Ccpla2g3a2、Ccpla2g3b、Ccpla2g3c1和Ccpla2g3c2。基因结构和序列分析显示Ccpla2g3as含有7个外显子,Ccpla2g3b和Ccpla2g3cs则均含有4个外显子,分别编码530、525、461、752和753个氨基酸,均含有PLA_2_bee_venom_like region和sPLA_2-Ⅲ特征序列。线性分析显示, Ccpla2g3a1和Ccpla2g3a2, Ccpla2g3c1和Ccpla2g3c2来自鲤特异的染色体加倍事件。从2R (Two rounds of genome duplication)鱼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到3R(Fish-specific genome duplication, FSGD)鱼斑马鱼(Danio rerio)等,雀鳝的pla2g3a(b)加倍为3R鱼的pla2g3a和pla2g3b, pla2g3c因在3R鱼的一个连锁群上丢失,故3R鱼中只保留一个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已有鱼类Pla2g3a、Pla2g3b和Pla2g3c垂直同源蛋白之间相似性分别为48.8%—93.2%、37.6%—74.3%和49.6%—97.6%,鲤和斑马鱼的垂直同源基因之间相似性最高。系统发育结果显示,鱼类及其祖先雀鳝的Pla2g3c以100%的置信值归在一支,雀鳝Pla2g3a(b)与除了鲤科鱼类(鲤和斑马鱼) Pla2g3b外的Pla2g3a和Pla2g3b以96%置信值在一支,鲤和斑马鱼Pla2g3b单独形成一支表明在进化过程中该基因变异较大。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cpla2g3as在整个鲤早期发育阶段表达量均较低,在成鱼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1);Ccpla2g3b在鲤受精后0.5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之后各取样点(P<0.05),在成鱼卵巢中表达量最高(P<0.01);Ccpla2g3cs在120h表达量达到最高,在成鱼脑中表达量最高(P<0.01)。实验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鲤sPLA_2-Ⅲ亚家族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和表达特征。
关键词: 鲤 分泌型磷脂酶A_2-Ⅲ 基因结构 系统发育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和重摄食对鲤鱼脂蛋白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正常摄食、饥饿(14 d)和重摄食(3 d)状态下鲤鱼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脂肪酶及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lipase,LPL)的活性。结果显示:与正常摄食相比,饥饿鲤鱼肌肉、脂肪和心脏中脂肪酶比活力显著下降(P<0.05),但脂肪和心脏中LP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除脂肪中LPL外,重摄食3d的鲤鱼各组织和器官中脂肪酶和LPL比活力比正常摄食和饥饿鲤鱼均显著升高(P<0.05),有明显的补偿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南海2号混养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池塘水质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1000 m2斑节对虾南海2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2号-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南海2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105d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TN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83~18.65μg/L和5.34~16.24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NO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2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南海2号对虾 黄鳍鲷 褐篮子鱼 混合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