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硅肥浓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促进玉米高产优质栽培,以先玉335为材料,硅肥浓度设置4个梯度,即0,100,200和400 mg·L-1,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肥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叶面喷施硅肥浓度的增加,玉米株高、茎粗和产量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其中当硅肥喷施浓度为200 mg· L-1时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相比,株高增加10.42%,茎粗增加20.33%,产量增加6.2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穗粗、百粒重、秃尖长、行粒数和穗粒数差异显著,穗长和穗行数差异不显著;品质性状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油分、粗蛋白质和粗淀粉含量随着叶面喷施硅肥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喷施浓度为200 mg·L-1时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66.44%、25.23%、6.62%、4.23%和7.02%.可见,叶面喷施硅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品质和产量,生产中推荐喷施浓度为200 mg·L-1.


丽格海棠外植体组织培养的研究
《中国林副特产 》 2019
摘要:以丽格海棠的叶片、叶柄和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适宜丽格海棠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不同部位外植体不定芽分生的最佳培养基、继代增殖的培养基和组培苗的生根培养基。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外植体不定芽的再生率:叶片>茎段>叶柄,叶片的最佳培养基为:MS+1mg/L TDZ+0.1mg/L 2,4-D或MS+1mg/L 6-BA+0.1mg/L TDZ,叶柄的最佳培养基为:MS+1mg/L 6-BA+0.1mg/L TDZ,茎段的最佳培养基:MS+1mg/L TDZ+0.1mg/L 2,4-D或MS+1mg/L 6-BA+0.1mg/L TDZ;不定芽继代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mg/L 6-BA+0~0.1 mg/L NAA;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比为MS+0.1~0.3mg/L IBA。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研究态势分析
《中国稻米 》 2019
摘要:为了解近20年水稻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水稻领域已发表的文献.结果表明,1999—2018年水稻领域发表文献数量共计136384篇,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发表文章数量位居世界前5位,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是发表文章数量位居世界前5的研究机构;发表文献数量居前3位的期刊是《PLoS ONE》《Pland and Cell Phys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这些论文主要研究学科是农业、植物学、食品科技等,研究热点集中于水稻基因组学、抗性、品质等方面.


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明确施氮量和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利用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和少蘖大穗型品种超级稻龙粳21,设置3个用氮水平及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研究了氮肥运用对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在氮肥115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8∶2的处理产量最高;而少蘖大穗型品种龙粳21在氮肥138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的处理产量最高。空育131获高产的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多,群体颖花量增加,进而产量增加;龙粳21获高产的原因是每穗粒数增加,从而使群体颖花量增加,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多而升高。增加施氮量使穗长增加,每穗颖花数和受精颖花数增多,单穗重、着粒密度和经济系数增大。生育后期穗粒肥适宜比例将使少蘖大穗型品种的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群体库充实量、理论最大结实率、实际结实率、常年千粒重、实际千粒重和充实度增加。少蘖大穗型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是在栽培上要比多蘖小穗型品种适当的提高用氮量和增加后期用氮比例。


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为了解决免耕减产、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试验通过设置免耕和传统垄作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2013—2016年连续4年大豆玉米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免耕技术推广及黑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保障。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条件下0~7.5、7.5~15、15~22.5、22.5~30 cm土壤养分指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垄作处理,且耕作对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各层土壤容重高于垄作处理,免耕处理15~22.5 cm与22.5~30 cm土层之间容重差异不显著,而垄作处理各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与垄作相比,2013年和2015年免耕大豆增产率分别为16.37%和25.33%,2014年和2016年免耕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0.88%和9.50%。大豆玉米轮作免耕较垄作平均节约成本640元/hm~2,平均增收2220元/hm~2。


大豆烘储及精选加工工艺研究
《现代化农业 》 2019
摘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大豆烘储及精选加工工艺的研究作为大豆振兴计划的一部分,对于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农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对实施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社会意义。1主要研究内容1.1商品大豆(精品豆)精选加工成套设备工艺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