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方法在大豆品种(系)异地鉴定中的应用及比较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了能够对异地鉴定的大豆品系进行综合性评价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DTOPSIS法和同异分析4种方法对12个自育品种(系)进行综合分析、优劣排序,并对4种分析方法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方差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法秩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69,达极显著水平,与同异分析(0.650?)显著相关,与DTOPSIS法分析(0.539)相关不显著;说明4种分析方法都能反映大豆品种的优劣表现且统计趋于一致,但DTOPSIS法分析结果受品种产量的影响较小.在离散程度越大说明分析方法越准确的区分度检验中,DTOPSIS法的区分度最大(0.726 9),方差分析法区分度最小(0.073 2),进一步验证了本试验条件下DTOPSIS法综合评价效果更适合用来综合评价大豆新品种异地鉴定.


绵马贯众素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中国马铃薯 》 2020
摘要:马铃薯干腐病是镰孢菌引起的贮藏期病害,造成损失10%~3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粗茎麟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提取液中绵马贯众素的含量,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马铃薯干腐病4种主要致病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F.avenaceum,F.sambucinum和F.solami var.coeruleum)的抑制效果,并研究不同浓度的绵马贯众素对接骨木镰孢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绵马贯众素对4种镰孢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1 mg/mL浓度下对接骨木镰孢菌抑制率高达95.2%,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镰孢菌.与对照组相比,接骨木镰孢菌菌丝干重随着绵马贯众素浓度升高而下降.绵马贯众素在0.1 mg/mL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接骨木镰孢菌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26.97%,而在0.5 mg/mL时可有效抑制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仅为5.48%.因此,绵马贯众素具有研发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关键词: 绵马贯众素ABBA 接骨木镰孢菌 抑菌率 孢子萌发 菌丝干重


不同浓度那氏齐齐发诱导剂对嫁接西瓜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林副特产 》 2020
摘要:为了解嫁接对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研究那氏齐齐发诱导液对西瓜果实品质的提升效果,设计5个浓度处理:2500倍液 、3000倍液 、3500倍液 、4000倍液 、4500倍液,分别对西瓜进行处理,并对西瓜果实形态 、品质 、产量等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500倍液诱导液处理下,果实品质产量提升效果最好,其可溶性糖含量为1.09%,VC含量6.17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0.824 mg/g,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33%,单果重1.86 kg,亩产6100 kg/667 m2.


关于畜禽养殖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探讨及思考
《畜牧业环境 》 2020
摘要:畜禽养殖业在农业中地位上升和养殖模式的转变,导致畜禽粪便利用率下降,养殖废弃物污染加重。中国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约30亿t。2009年,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氮污染负荷己达138.13 kg/hm~2以上,部分省市的单位耕地面积畜禽养殖氮污染负荷远远超出欧盟规定的粪肥年施氮170kg/hm~2的警戒线,大部分省区市畜牧业氮磷排放均存在水体和土壤环境承载超标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人类社会


抗病高油大豆品种齐农5号的 选育及生产技术
《大豆科技 》 2020
摘要:大豆品种齐农5号于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是一个抗大豆胞囊线虫病、高油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选育而成.2007年开始配制杂交组合,其母本为合丰25,父本为丰豆3号,选育方式为有性杂交.2015—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增产效果显著,2年10试验点次均增产,平均产量2615.2公斤/公顷,增产幅度较大,较对照增产11.2%;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1年7试验点次均增产,平均产量2611.1公斤/公顷,增产幅度同区域试验相同水平,较对照增产10.9%;属抗病、高油类型品种,3年抗病鉴定结果为抗大豆胞囊线虫病,2年品质分析结果为,蛋白质含量39.05%,脂肪含量21.91%;该品种生育天数在123天左右,活动积温2550℃左右,适宜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由于该品种具有抗病、高油、稳产等特点,现已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试验抗线虫区对照品种.


PEG胁迫对经60Co-γ辐射无芒雀麦种子的幼苗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60 Co-γ射线对干旱条件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叶片的影响,从而为无芒雀麦利用辐射进行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60 Co-γ射线辐射无芒雀麦的叶片细胞,比较辐射对无芒雀麦叶片细胞、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受辐射和PEG胁迫的无芒雀麦叶片细胞形态规则,叶绿体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多且有序,线粒体膜完整,内嵴清晰,基质浓厚.10%PEG胁迫50 Gy辐射处理组叶片细胞扭曲最严重,形态不规则,细胞壁厚度不均,质膜内陷,有轻微质壁分离.10%和20%PEG胁迫下辐射剂量为50 Gy时,叶绿体和线粒体形态和超微结构受影响程度较轻,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和辐照剂量的增加,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伤程度增强;20%PEG胁迫下辐射剂量为200 Gy时,叶绿体膜有不同程度破损,基粒片层排列的紊乱性增加,部分基粒片层不清晰,基质类囊体片层结构清晰,可见少量淀粉粒;线粒体膜破损比较严重,内嵴减少,排列不规则,基质较浅.可见,不同60 Co-γ射线辐射剂量可对无芒雀麦叶片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利用60 Co-γ射线辐射进行无芒雀麦耐旱性育种时,可选择50 Gy低辐射剂量结合20%PEG模拟干旱胁迫进行抗旱性突变体的筛选.


外源氯化钙对'龙牧807'苜蓿幼苗干旱缓解效应分析
《草地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外源氯化钙对干旱胁迫下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对20%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苜蓿幼苗分别施加5,10,15,20 mmol·L-1外源氯化钙,分析外源氯化钙对干旱胁迫下苜蓿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细胞膜透性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最佳外源氯化钙缓解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未施加外源氯化钙时,随着PEG胁迫浓度(10%,15%,20%,25%)的增加,苜蓿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综合分析显示,20%PEG胁迫浓度可以有效模拟苜蓿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苜蓿幼苗在20%PEG胁迫下施加10 mmol·L-1 CaCl2后,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分别增加了32.40%,31.10%,69.41%,21.39%和6.87%,相对电导率最低降低了27.37%;20%PEG胁迫下施加15 mmol·L-1 CaCl2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增加了14.17%,丙二醛含量最低降低了36.36%;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20%PEG胁迫下施加5 mmol·L-1 CaCl2浓度为最高;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显示,适宜CaCl2浓度可以缓解干旱对苜蓿幼苗造成的伤害,本试验中以浓度为10 mmol·L-1 CaCl2缓解效果最佳.
关键词: 苜蓿 PEG渗透胁迫 氯化钙 生理指标 抗氧化酶 隶属函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