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细菌鞭毛蛋白与Toll样受体5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鞭毛蛋白是细菌鞭毛的主成分,亦是Toll样受体5(TLR5)的特异性配体,在动物宿主识别肠道细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有关鞭毛蛋白与TLR5互作关系的研究涉及医学、营养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并且已经成为各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鞭毛蛋白的功能结构、菌体运动中的作用、免疫特性及其与肠道健康的关系、黏膜表皮细胞的免疫特征和药物研发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旨在为鞭毛蛋白与TLR5的功能研究与机理探索提供参考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修购专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农业会计 》 2020
摘要:文章通过总结15年来财政修缮购置项目实施经验,就修购专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项目管理的建议,有助于修购专项项目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减少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P>0.05).在盐度45、35和25条件下对NH4+-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24%、88.93%和75.08%;pH 7.5和9.0条件下分别为99.53%和99.37%;温度30、25、15和35℃条件下分别为99.53%、97.22%、97.29%和71.26%;通气量为2和1 L·min-1时分别为99.87%和99.82%.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NH4+-N的最大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条件组(P<0.05).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NO2--N浓度变化无显著作用(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NB5鉴定为海水硝酸盐还原菌(Nitratire-ductor aquimarinus).研究表明,菌株NB5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尤其适合中高盐度(25~45)养殖池塘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指马鲅性逆转过程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测量和统计了人工养殖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形态及性别比例,并观察其性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当盐度为10.8~13.0、水温为28.0~30.7℃时,在228尾7月龄四指马鲅样本中检测到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3种个体,其比例分别为85.53%、5.70%和8.77%;3种个体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和体高等形态性状无明显差异.解剖学观察显示,雌雄同体性腺的两背内侧为精巢,呈白色,两腹外侧为卵巢,呈浅黄偏红色.组织学显示精巢侧已有成熟精子形成,为典型精巢的Ⅳ或Ⅴ期特征,卵巢侧具卵巢腔,主要为卵原细胞和早期Ⅱ时相卵母细胞,为典型卵巢的Ⅱ期特征,可判断四指马鲅为雄性先熟雌雄同体;其性逆转过程可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主要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为卵巢结构逐渐形成并发育成Ⅱ期卵巢,而精巢组织则逐渐退化消失,在整个性逆转过程均检测到精巢的细胞凋亡信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查干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学杂志 》 2020
摘要:2017年春季(4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用1/16 m~2的改良彼德森采泥器和规范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最大内陆湖泊-查干湖(124°03'~124°34',45°09'~45°30')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然而其功能摄食类群的季节性差异较小.三季中收集性状均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最优势的摄食性状,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湖泊有机物循环中的作用.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水深、叶绿素a、总磷和溶解氧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水深、溶解氧和总颗粒悬浮物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因素.综上,基于物种组成和功能摄食类群组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铺台山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鹤庆县铺台山花岗斑岩是哀牢山-金沙江碱性岩带北衙-六合地区的一个钾质碱性侵入体.本文对该岩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铺台山花岗斑岩显示出高钾、富碱的特征,同时具有低全岩Mg#值(0.20~0.32),低母岩浆温度和岩浆氧逸度,以及较浅的岩浆起源深度.锆石定年结果为~34 Ma,指示岩体侵位时代为始新世.结合前人对该区域碱性侵入岩Pb同位素研究结果和花岗斑岩锆石核部年龄(218~541Ma),认为哀牢山-金沙江地区发生强烈剪切-走滑的过程中,哀牢山-金沙江新生代富碱侵入岩带中的氧化性富钾斑岩体可能与古俯冲带下被扰动的碳酸盐化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成哀牢山-金沙江地区的强烈伸展和剪切作用诱发地幔上涌,地幔上涌带来的热量使得深部地壳脱水并产生还原性流体,铺台山花岗斑岩可能就是富钾地壳物质在这些还原性流体的参与下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
关键词: 碱性侵入岩 铺台山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哀牢山-金沙江碱性岩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海桂山风电场水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与空间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0月24日至26日,使用便携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对珠海桂山岛海上风电场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研究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组成、数量密度、资源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本次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72种,其中34种参与声学评估.扫海面积法估算的鱼类平均数量密度与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09*10~4尾/km~2,227.48 kg/km~2;声学方法估算的鱼类数量密度与资源量密度分别为5.97*10~5尾/km~2,15.13 t/km~2.风电场水域鱼类聚集性分布明显,在风电场西北与东南外围水域密度较高,中间水域的密度较低.鱼类单体目标强度(TS)分布范围为–68~–41d B,其中–68~–58 d B的单体TS占主要部分(79.12%),对应鱼类的体长范围为3~8 cm;随着水深的增加,单体平均TS先减小后增大.本研究是桂山风电场水域渔业资源的首次声学调查,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风电场水域多种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信息,可为科学评价海上风电场建成运营后对渔业资源的长期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时空分布 桂山风电场 中国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热带典型海草床潜在致病菌群落结构及其毒力基因丰度的空间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中国热带(新村、黎安、潭门)典型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的群落结构,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析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的丰度,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弧菌(Vibrio)和肠球菌(Enterococcus)典型毒力基因含量.结果发现,新村、黎安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与潭门有显著差异;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及其典型毒力基因vhh、toxR、aspA、esp和gelE均呈现新村>黎安>潭门的趋势,而弧菌典型毒力基因ctxA、tlh、trh和vvp呈现黎安>新村>潭门的趋势.新村和黎安较高的人类活动强度如营养负荷,可能是导致其海草床致病菌和毒力基因丰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而新村和黎安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