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浅谈城市集中供热如何降耗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 2015
摘要:本文从提高能源利用率出发,论述系统能耗环节和评估;已运行系统能源浪费的表现和程度;分析能耗悬殊的原因;提出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完善系统,挖掘节能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幼苗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及其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2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小麦幼苗对禾谷缢管蚜的抗生性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的不选择性,以及叶片叶绿素a、b含量与其抗生性和不选择性的关系,为抗蚜(耐蚜)亲本材料的筛选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禾谷缢管蚜对郑麦9023、衡麦选系、丰优6号、保丰104等4个小麦品种(系)均具有较强的不选择性(拒食性);而对百农64、Amigo、京花1号等仅在黑暗条件下具有较强的不选择性,对农大212、京麦411、豫麦35选系等仅在光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不选择性。郑麦9023、济麦20、KOK1679、京花1号、衡麦选系、新麦9号、铭贤169等7个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抗生性。小麦叶片叶绿素a含量与其有翅蚜着落量呈显著负相关(r=-0.60*),而叶绿素b含量与其有翅蚜着落量无显著相关性(r=-0.24),说明小麦叶片叶绿素a含量越高,有翅蚜的不选择性越强;叶绿素a、b含量与其抗生性均无显著相关性。
影响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的生物学性状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生物学性状对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的影响,设置了8个不同程度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试验,比较了玉米籽粒含水率、株型性状、穗部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穗下茎节抗倒伏性状对8个玉米品种的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后籽粒破碎率、杂质率、落穗率和落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差异较大,德美亚1号含水率最低,桥玉8号次之;蠡玉16含水率最高,郑单1002次之;郑单958籽粒含水率为29.91%,处于中间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籽粒含水率、穗位高、穗粗、苞叶总宽度、穗下茎节压碎强度。综合分析,适宜我国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应该具有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快、籽粒含水率较低、穗位高较低、穗粗较细、苞叶总宽度较窄、穗下茎节压碎强度较大多个生物特性。为今后培育适宜籽粒直接收获玉米新品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生物学性状 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 籽粒含水率 破碎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顺序GISH-FISH花生栽培种的染色体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花生染色体较小,染色体细胞学标记少,细胞遗传研究相对滞后,染色体分类识别困难的问题,建立能够准确区分栽培花生(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A、B染色体组的新核型,提高染色体识别准确率,以揭示栽培花生和野生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对应关系,鉴定栽培种花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体。【方法】以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2n=4x=40,AABB)的2个可能供体亲本即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2n=2x=20,BB)和Arachis ipa?nsis(2n=2x=20,AA)全基因组DNA及5S r DNA和45S r DNA为探针,利用顺序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c FISH)技术(简称顺序GISH-FISH)结合DAPI染色,在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对花生栽培品种Z5163及其供体亲本染色体进行分析,建立花生栽培种新核型,并利用该核型对其他栽培品种的染色体进行分析,以探讨该核型的应用潜力和栽培花生染色体组成特点。【结果】以A.ipa?nsis和A.duranensis全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表明,以A.ipa?nsis为探针在花生栽培种20条B组染色体上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杂交信号,在A组染色体上没有信号,而以A.duranensis为探针,只在18条A组染色体能产生信号,但1对A组的小染色体"A染色体"不易被区分,因此,以A.ipa?nsis为探针可以准确区分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综合5S r DNA和45S r DNA Mc-FISH和DAPI染色分析,发现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DAPI带纹、5S r DNA和45S r DNA的分布分别与A.duranensis和A.ipa?nsis一致,此结果支持A.duranensis和A.ipa?nsis是花生栽培种的供体亲本。DAPI染色结果显示,A.ipa?nsis及花生栽培种的B组染色体均有14条染色体显示着丝粒带纹,明显多于前人报道,表明仅利用DAPI染色来区分花生栽培种A、B组染色体的方法具有局限性。综合DAPI染色、r DNA、A.duranensis和A.ipa?nsis基因组探针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建立了可以准确识别花生栽培种A、B染色体组新核型。然后利用该核型对3个栽培种品种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首次发现一个自发的花生染色体代换系MS B1(A1),揭示了栽培花生染色体B1与A1之间存在部分同源关系。【结论】野生花生A.duranensis和A.ipa?nsis分别与栽培花生A和B基因组染色体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建立的基于GISH-FISH和DAPI染色的栽培花生新核型,不但可以准确区分大部分A、B组染色体,而且还能识别栽培花生在多倍体化和人工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发的染色体变异,揭示A、B组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性。
关键词: 花生 顺序GISH-FISH 染色体组成 核型分析 染色体代换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基于系谱和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近年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Illumina 90k i 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豫麦34及该省2000—2013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96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所有SNP位点中,多态性比率为47.39%(38 661/81 587),多态性标记在基因组间分布呈现B>A>D。96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两两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19,变幅为0.552~0.998,且94.3%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52~0.812之间;按UPGMA法将96个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综合SNP和系谱分析,近10年河南省审定的96个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多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在育种中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种质资源,拓宽遗传背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用量黄腐酸有机肥对冬小麦增产效果研究
《腐植酸 》 2015
摘要:为了找出黄腐酸有机肥在冬小麦上的最佳用量和施肥方法,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黄腐酸有机肥对新乡和驻马店2个试验点冬小麦产量和成产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黄腐酸有机肥对冬小麦增产效果显著。综合2个试验点结果,以处理3、处理4效果最好。如果考虑肥料成本,则以处理3的施肥配方和施肥措施最佳,即基施氮肥90千克/公顷,磷肥90千克/公顷,钾肥90千克/公顷,黄腐酸有机肥150千克/公顷;追施氮肥90千克/公顷,黄腐酸有机肥150千克/公顷。2个试验点影响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同,都表现在亩穗数和穗粒数上,基本苗、最大分蘖变化不大。此外,处理5减产,但与处理1(CK)差异不显著,说明施用黄腐酸可以降低化学肥料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植酸酶活性的设想与展望
《畜牧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酸广泛存在于粮食、饲料中,与磷及其他养分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降低磷和其他养分利用率。植酸酶能够分解植酸及其盐类,释放出磷元素及其他养分,因而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来减少磷酸氢钙用量。但如果饲料中降低了磷酸氢钙添加量,而忘记添加植酸酶会造成动物缺磷,导致饲料产品质量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品质下降,因而,监控检测饲料中植酸酶活性对保证饲料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植酸酶常用的检测方法不适合饲料生产及畜禽养殖企业现场实时检测。本文提出了用免疫学检测技术检测植酸酶活性的设想,并展望了免疫学技术在植酸酶活性检测中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