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南鸡群马立克氏病病毒流行毒株的分子进化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对2012-2014年河南省发病鸡群的临床病料进行了采集,并对MDV 132 bp重复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同时对meq、g E、g I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9份病料中均可扩增出与132 bp双拷贝大小相符的PCR主产物;meq、g E、g I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相比,分别为98.5%~100%,98.8%~100%和98.0%~100%;基于这些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的分析结果表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印度的MDV分离株相比,目前,河南省鸡群中流行的MDV与此前分离的河南流行株进化关系较近,并且与其他国内分离株共同形成一个较大的独立进化分支。
关键词: 鸡 马立克氏病病毒 基因克隆 meq gE gI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分析仪法快速测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以9个高赖氨酸玉米和2个普通玉米杂交种籽粒样品为材料,用日立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高赖氨酸玉米和普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进行定量测定。了解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的检测效果是否可以很好的比较普通玉米与高赖氨酸玉米籽粒中的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高赖氨酸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介于0.34%~0.42%之间,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介于0.24%~0.25%,存在显著差异。日立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法测定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与其它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样品需求量少,可以较好的在玉米育种中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曲霉毒素M1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免疫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黄曲霉毒素的一种,是在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饲料后,AFB1在体内经羟基化所形成的代谢物。AFM1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在肝肾、肉、蛋以及尿液也有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及乳制品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由于"蒙牛问题奶"、"光明奶粉碘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AFM1的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一氧化氮提高白灵侧耳菌丝耐热性生化途径分析
《菌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外源一氧化氮(NO)提高食用菌菌丝体耐热性的生化途径,以白灵侧耳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菌株CCMSSC 00489为材料,通过测定高温胁迫下外源添加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NO供体)后,菌丝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物酶(POD)等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外源NO在高温胁迫响应中对抗氧化酶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温胁迫致使菌丝体内TBARS含量升高,膜脂过氧化加剧。在正常温度培养(CK)下,外源添加SNP无显著缓解膜脂过氧化的效果,而高温胁迫条件下缓解效果显著,高温胁迫6h和12h,TBARS含量较对照(未添加)分别下降31.5%和25%。研究表明,抗氧化酶类对外源NO的响应不同。在有外源添加SNP的高温胁迫条件下,菌丝体内的SOD、CAT和GR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在处理72h达到最高,分别是对照(0h)的1.73、7.29和4.95倍。其中CAT是高温胁迫响应的主要抗氧化酶类,其活力可以mmol/L·min-1·mg-1 of protein计量,而其他种类的活力均仅以μmol/L·min-1·mg-1 of protein计量。在试验条件下,这些抗氧化酶类活性的提高与TBARS含量的降低相呼应,表明外源NO通过提高SOD、CAT、GR的活性降低高温胁迫下的活性氧水平,缓解其氧化损伤,提高菌丝体耐热性。POD活性在外源添加SNP的高温胁迫条件下显著降低。
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探究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耕作方式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了小麦季粉垄深松对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从耕作制度的改进上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小麦播种季,设旋耕(12~16 cm,CK)、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3个处理,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机播。结果表明,与旋耕(小麦季)相比,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增加下茬玉米的株高、穗长、单株干物质质量等生长因子,FL1,FL2处理的株高均极显著(P≤0.01)高于CK,FL1处理的单株干物质质量显著(P≤0.05)高于FL2,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促进下茬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单穗籽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增加,其中,FL1,FL2处理的穗行数显著(P≤0.05)高于CK;FL1的果穗质量、百粒质量显著(P≤0.05)高于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够提高下茬玉米的籽粒产量,其中,FL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P≤0.05),各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大小为:FL1(9 723.3 kg/hm2)>FL2(8 720.3 kg/hm2)>CK(8 273.7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5
摘要:研究了新型耕作方法(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探索耕作措施与作物群体微环境的关系,为获得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设旋耕CK(12~16 cm)、粉垄耕作FL1(20~30 cm)和粉垄耕作FL2(30~40 cm)3个处理,其他一切农事操作均保持一致。结果表明,粉垄耕作(FL1,FL2)对小麦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群体内地表的温度以及群体内CO2浓度影响较大。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FL1(31.72℃)、FL2(32.15℃)比CK(32.72℃)低,群体内地表温度FL1(27.98℃)、FL2(28.30℃)比CK(27.97℃)高群体的CO2浓度FL1(373.5 mg·L-1)、FL2(373.5 mg·L-1)均显著低于CK(431.7 mg·L-1)。FL1、FL2处理群体内相对湿度在孕穗期、灌浆期分别为58.1%、60.9%和60.8%、56.6%,高于CK(52.7%和57.7%);相反,群体内温度分别为25.0、23.9℃和32.7、33.2℃,低于CK(27.0℃和33.8℃)。此外,拔节期粉垄耕作的土壤耕层温度比CK低1~2℃,孕穗期比CK高0~0.5℃。粉垄耕作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田间微环境,提高抗逆能力,增加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钼肥施用模式对花生农艺性状、产量及蛋白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探求钼肥对花生的作用与肥效。试验设置在河南省原阳县格林湾村进行,在施等量氧、磷、钾肥基础上设了3个处理,重复3次:(1)水浸花生种12 h为对照(CK);(2)0.1%钼肥浸花生种12 h;(3)0.1%钼肥浸花生种12 h后待花生五叶期和初花期各喷一次0.1%钼肥液。收获时测定花生产量与分析不同处理花生仁蛋白质含量。试验结果表明:0.1%钼肥浸花生种能促进根瘤菌的繁殖和生长,显著增加花生单株生产率和双仁果;增产花生果23.24%,花生仁蛋白质的含量增加1.26个百分点。与水浸种相比,0.1%钼肥浸花生种加喷施2次处理,增产花生果47.51%,花生仁蛋白质含量增加2.39个百分点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认为:浸种加喷施处理效果最佳,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柴油与苯对几种环境生物活性的测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生物柴油替代苯作为农药助剂的生态风险,室内测定了生物柴油和苯对斑马鱼、蚯蚓及黑麦草的毒性,评价二者对鱼类、土壤环节动物及植物的生态效应。在处理后24~96 h,苯对斑马鱼的毒性是生物柴油的3.9~4.8倍。不同剂量生物柴油和苯处理都抑制蚯蚓的生长,苯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生物柴油与苯单独使用对黑麦草基本无活性,0.3%生物柴油与炔草酯混用对黑麦草的鲜质量抑制中浓度(IC50值)为1.22 g/hm2,0.3%苯与炔草酯混用对黑麦草的IC50值为7.69g/hm2,生物柴油对炔草酯的增效作用明显高于苯。综上,生物柴油对鱼类、土壤环节动物的安全性明显高于苯,对植物的毒性较低,但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明显高于苯。
关键词: 农药助剂 生物柴油 苯 斑马鱼 蚯蚓 黑麦草 生态风险 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