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玉米不同密植群体抗倒性及机收指标探讨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玉米群体的抗倒伏性能以及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性能指标。通过设置不同的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密植群体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农艺性状、抗倒伏性能以及机收指标。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0 124.7 kg/hm2;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抗折力、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均呈下降趋势,105 000株/hm2处理与75 000株/hm2处理相比,基部第3节间和穗下第1节间抗折力分别降低了22.6%和17.0%,抗倒伏能力下降;随着密度增加机收各项指标呈上升趋势,105 000株/hm2处理与7 500株/hm2处理相比,籽粒损失率从3.29%上升到了9.79%,上升地率达到66.4%;玉米群体抗倒力学特性与机收指标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茎秆穿刺强度可以作为适宜机收的判定指标之一。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在黄淮海地区适宜密度为90 000株/hm2,产量较高,倒伏发生率较低,结合机收指标综合分析,该处理模式最为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城疫病毒xx08株HN蛋白主要抗原区的原核表达及其在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检测新城疫病毒(N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构建了新城疫(ND)xx08株HN基因抗原表位集中区基因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r HN,加入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鉴定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8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以纯化的HN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N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优化试验条件后,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5μg/m L,血清最适稀释比例为1∶80,与HI试验结果符合率较高,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IBV)、鸡禽流感病毒(AIV)和鸡马立克氏病毒(MDV)等标准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新城疫抗体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等量氮素用量(N 180 kg/hm~2)条件下,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效应,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在不同施用量下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全量处理的产量最高,两试验点产量分别为8 977.5 kg/hm~2(罗山)和8 986.5 kg/hm~2(固始),较同等氮素用量的普通尿素全量处理增产4.40%、4.42%,差异达显著水平。控释尿素全量的3/4处理和1/2产量处理均与普通尿素全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减少1/4~1/2的氮素用量时也能达到同样的产量水平。氮肥利用率以控释尿素全量的1/2处理最高,两试验点分别为66.5%和68.3%,较同等氮素用量的普通尿素全量的1/2处理提高19.2、20.6个百分点。同时,控释尿素还可明显降低水稻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综合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控释尿素全量的3/4(N 135 kg/hm~2)处理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临界萃取小麦胚芽油工艺研究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15
摘要:以液化丙烷为溶剂,对亚临界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开展了中试放大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对亚临界萃取的料液比、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时间65min、料液比1∶8、萃取温度45℃,出油率为88.68%。在萃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三级罐组逆流萃取工艺,每罐萃取20min,温度45℃,以1∶1.5的料液比逆流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出油率为90.7%,每个萃取周期的溶剂用量仅为物料的1.5倍,与小试工艺料液比1∶8相比,每个萃取周期减少80%的溶剂用量,极大地降低了混合油脱溶的能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种方式下夏玉米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夏玉米种植区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关键技术指标,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不同玉米播种方式(铁茬直播和旋耕灭茬)、不同播种深度(播深5 cm、10 cm)和不同测深施肥种、肥距离(测深施肥种、肥距离15 cm、20 cm)等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茬直播+种子播深10 cm+种、肥距离20 cm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0 987.6 kg/hm2,较铁茬直播+播深5 cm+种、肥距离15 cm处理模式产量增加14.9%(P<0.05)。该模式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达到319.12 g,叶面积指数整个生育期均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苗期土壤含水量旋耕灭茬处理高于铁茬直播处理,灌浆中期种、肥距离2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种、肥距离15 cm处理。铁茬直播+种子播深10 cm+种、肥距离20 cm为最佳的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模式。
关键词: 夏玉米 播种方式 机械化 施肥技术 产量 叶面积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水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追施比例(N0:一次性底施,N1:底施40%+拔节期30%+灌浆期30%,N2:底施60%+拔节期20%+灌浆期20%,N3:底施70%+拔节期30%)与灌水量(W0:0 m3/(次·hm2),W1:225 m3/(次·hm2),W2:450m3/(次·hm2))相结合对土壤水分,冬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运筹方式改善了小麦的光合特性,促进了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提高。在小麦需水旺盛的灌浆期,各处理间的剖面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最为显著,其中以W2N3处理较高。在所有处理中,W2N2处理净光合速率最高,W1N2和W2N2处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W2N2处理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对照(W0N0)提高33.5%、23.8%。综上,水肥运筹模式以W2N2处理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粗多糖脱蛋白质方法比较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洋葱多糖脱蛋白质的最优方法,以蛋白质脱除率、多糖损失率以及脱蛋白质处理后多糖的还原力和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为指标,比较了Sevag法、乙酸铅法、盐酸法、三氯乙酸法对洋葱粗多糖的脱蛋白质效果。结果表明:Sevag法脱蛋白质处理4次,洋葱粗多糖的蛋白质脱除率为79.44%,多糖损失率为22.30%,脱蛋白质处理后的洋葱多糖清除·OH的IC50值为16.00μg/m L,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还原力,对洋葱粗多糖的脱蛋白质效果最好,其次是乙酸铅法和盐酸法,三氯乙酸法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研究分层供水条件下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为指导旱地施磷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试验设不施磷和施磷于0~30 cm和30~60 cm土层3种处理,每个施磷水平下设整体湿润和上干下湿(0~30 cm土层干旱胁迫,30~60 cm土层湿润)2种水分处理。不同土层水磷处理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和磷、氮、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与整体湿润处理相比,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和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著增加(P<0.05),其他营养器官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则差异不显著。磷肥施用深度对冬小麦产量和不同器官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和分配率的影响与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有关。整体湿润条件下,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产量显著降低(P<0.05),减产7.49%,上干下湿水分条件下,则相反,增产11.2%(P<0.05);整体湿润条件下,与磷肥表施处理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显著降低叶片+茎鞘氮、磷、钾累积量(P<0.05),对分配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著增加(P<0.05)。本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磷肥深施提高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转移,从而有利于形成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