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过量表达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增强转基因小麦的耐旱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创制过量表达Ta SUT1A的转基因小麦,分析Ta SUT1A在转基因小麦中的遗传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应答反应,选育抗旱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Ta SUT1A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该载体转入小麦品种科农199,通过Bialaphos筛选、转化植株基因组DNA PCR验证获得转基因T0植株;利用RT-PCR检测Ta SUT1A在转基因T3植株中的表达情况,在此基础上,对3个转基因系的T4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旱性鉴定和抗旱相关生理指标分析,验证其抗旱能力。【结果】经PCR检测和RT-PCR验证,获得了转Ta SUT1A小麦阳性植株,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20%PEG胁迫处理显著诱导了转基因株系根叶组织中目标基因Ta SUT1A的上调表达。抗旱鉴定和抗性生理分析显示,在20%PEG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株系的萌发率比非转基因对照平均提高了32.8%,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并促进初生根的萌发和生长,初生根长和胚芽鞘长比非转基因对照平均增加了81.72%和170.77%;在20%PEG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植株叶组织中的蔗糖和可溶性糖平均提高了42.95%和36.56%,根中蔗糖和可溶性糖平均提高了58.01%和43.01%,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与未胁迫处理相比,20%PEG胁迫处理后非转基因植株叶中的SOD活性由105.4 U·g-1FW升高到139.1 U·g-1FW,而转基因植株的活性由107.7—115.3 U·g-1FW提高到168.2—211.6 U·g-1FW,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同时,转基因小麦株系的MDA的产生较非转基因对照平均降低了37.47%,显著减少了MDA的产生。【结论】Ta SUT1A在参与植物的逆境应答反应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促进逆境胁迫中小麦的萌发和生长,超量表达Ta SUT1A可显著提高转基因小麦的耐旱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明确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为指导生产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莠去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和2,4-滴丁酯对玉米的药害症状以及株高和鲜重的影响。[结果]莠去津在推荐剂量0.5~5.0倍用量下对玉米的安全性较高;硝磺草酮在推荐剂量3.0~5.0倍用量下,叶片产生药害症状,但药后30 d药害症状能够自行缓解,对玉米株高和鲜重无显著影响;烟嘧磺隆在推荐剂量3.0~5.0倍用量下对玉米株高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鲜重无显著影响;2,4-滴丁酯对玉米株高或鲜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4种供试茎叶处理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莠去津、硝磺草酮、烟嘧磺隆、2,4-滴丁酯。
关键词: 玉米安全性 莠去津 烟嘧磺隆 硝磺草酮 2,4-滴丁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树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 2015
摘要:1桃树上蚜虫种类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危害桃树的蚜虫有桃蚜、桃粉蚜和桃瘤蚜3种。2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2.1危害特点2.1.1桃蚜。别名桃赤蚜、菜蚜、烟蚜、波斯蚜。以成虫和若虫群集芽、叶和嫩梢吸食汁液,被害叶向叶背不规则卷曲皱缩,排泄蜜露导致煤病的发生。同时,也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害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49年石家庄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利用石家庄地区9个气象站1964—2012年的气象数据,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经验正交函数等统计方法,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月、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在2月和3月呈上升趋势,其他月份呈下降趋势。其中,6月下降趋势最大,4月下降趋势最小;在突变检验分析中,5月、6月、8月、10月、11月和年的ETO变化发生了突变且下降趋势明显,上述月ETO时间序列的显著下降时间均出现在1983年之后;该区参考作物蒸散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空间变化表现为一致性,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石家庄—赵县一线西南进入了下降较快的阶段。该研究可以为石家庄地区节水农业发展和解决地下水供需矛盾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趋势分析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EOF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以2005—2012年河北省及国家黄河流域棉区审定的30份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品种比较试验,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以期为冀中南棉花品种选择和新育种目标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考察的12个性状中以单株铃数和纤维伸长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4%和8.80%。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冀中南地区影响棉花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单株铃数和衣分,生产上应首选单株结铃多、衣分高的品种推广应用。推荐的代表性品种有‘冀丰106’、GK99-1、‘农大棉9号’、‘快育66’、‘邯102’等。皮棉产量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伸长率呈正相关,且与伸长率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纤维品质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反映产量与品质同步改良取得一定成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多抗杂交棉冀杂999选育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早熟、抗病虫、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管理简便、适于机械化栽培是现代农业发展对棉花品种的基本要求。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远缘杂交方法,培育具有海岛棉、陆地棉、野生瑟伯氏棉血统,目标性状突出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亲本;按照父母本性状互补的选配原则,配制杂交组合;通过重病圃胁迫、干旱胁迫、盐害胁迫、高虫口密度胁迫等高压选择、多点鉴定综合筛选和国家检验监督机构检测等手段,选育出了遗传基础丰富且携带外源抗虫Bt基因的抗虫杂交棉品种冀杂999。该品种突出表现早熟,生长稳健易管理,抗病虫,抗逆性好,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吐絮肥畅,含絮适中,纤维品质优良,适于机械化采收。2009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8),准予在黄河流域春播棉区推广。该品种的推广,对降低由枯黄萎病引起的损失、控制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为害、推进河北棉花战略东移、提升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提高植棉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棉花 抗虫杂交种 冀杂999 机械化采收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CSCD
摘要: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连续2年施用鸡粪有机肥对土壤和小麦锌积累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安全合理地利用集约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有机肥,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2年施用高Zn的鸡粪有机肥对土壤和小麦植株Z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Zn鸡粪有机肥施用量为60 t/hm2连续施用2年后,土壤重金属Zn含量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300 mg/kg(p H>7.5)。随着鸡粪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连续2年土壤全Zn、有效Zn含量和小麦籽粒Zn含量均趋于明显上升趋势。与第1年施用鸡粪有机肥相比,第2年施用鸡粪有机肥的处理土壤全Zn含量增加1.39%~70.79%,土壤有效Zn含量增加35.37%~66.25%。鸡粪施用量>30 t/hm2时较施用化肥的处理小麦籽粒Zn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鸡粪施用量为60 t/hm2的处理,第2年比第1年施用有机肥小麦秸秆和籽粒Zn含量分别升高了14.75%和2.74%。随着土壤全Zn含量的增加,小麦籽粒Zn含量也趋于上升趋势。土壤全Zn与小麦籽粒Zn含量的关系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土壤中全Zn的含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土壤标准时,第1年和第2年施用鸡粪的小麦籽粒Zn含量分别为93.21 mg/kg和100.37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废渣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优化甘草废渣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以甘草苷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以总黄酮提取得率(Y,%)为响应值,以乙醇浓度(X_1,%)提取时间(X_2,min)、液料比(X_3,mL/g)及提取次数(X_4,次)为自变量,研究各自变量及各自变量间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对3批甘草废渣进行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120 min、液料比10:1(mL/g)、提取次数2次,在优化条件下对3批甘草废渣进行工艺验证,甘草黄酮提取得率为(2.4±0.34)%(n=3)与预测理论值2.39%接近。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甘草废渣总黄酮提取工艺参数可靠,方法简便,预测性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