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居群栝楼各药用部位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中草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居群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的瓜蒌子、瓜蒌皮、根(天花粉)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栝楼各药材质量评价新模式。方法采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硫酸-苯酚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蛋白、黄酮、多糖进行测定,HPLC法对瓜蒌子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3,29-DR)及天花粉中葫芦素B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瓜蒌子质量以河南安阳黎园栝楼最优,其3,29-DR和粗蛋白的量最高;山西绛县栝楼作药材瓜蒌皮质量较佳,其粗蛋白和多糖量较高;安徽岳西黑大片栝楼宜作为药材天花粉种植,其粗蛋白量较高、淀粉量较低、葫芦素B量适中。结论所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是栝楼各药用部位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所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在栝楼各药材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栝楼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瓜蒌子 瓜蒌皮 天花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滴灵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河北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了验证新型生物制剂0.1豫一滴灵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确定适宜的施用剂量,在棉花品种西普559号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喷施清水和80%乙蒜素乳油150 g/hm2(对照药剂)为对照,进行了0.1%一滴灵水剂3个不同施用剂量(9、18、27 kg/hm2)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和籽棉产量影响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试验剂量下的0.1%一滴灵水剂均能够明显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程度,对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能够提高籽棉产量,且对棉花生长安全,其中,施用剂量为18和27 kg/hm2时效果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在棉花生产上,建议0.1%一滴灵水剂施用剂量为18 kg/hm2。用0.1%一滴灵水剂18 kg/hm2对水450 kg/hm2,于棉花4真叶期进行第1次喷施,间隔7~10 d后进行第2次喷施,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68.33豫,籽棉产量可达到3 414.15 kg/hm2,较清水对照增产19.1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抗寒性及其与VRN1基因型的关系
《作物学报 》 2015 CSCD
摘要:冬季冻害是当前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以黄淮海地区近年主栽的7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抗寒性调查和VRN-A1、VRN-B1、VRN-D1位点基因型的分子标记鉴定,研究小麦抗寒性的生物学基础,探讨VRN1基因在小麦抗寒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小麦的抗寒性与其他抗逆性状相关联,生产和国家区域试验证实具有较好抗旱节水、耐盐碱等抗逆特性的品种多具有较强抗寒性。VRN1是小麦抗寒性的关键性遗传调控位点之一,显性基因Vrn1的存在会显著降低品种的抗寒性,具有2个或3个Vrn1基因的品种一般抗寒性都很弱,而3个位点均为隐性基因是品种具有强抗寒性的必备条件。因此,建议黄淮海北部地区应加强选育、推广...
5株根瘤菌接种紫花苜蓿的效果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株耐盐型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ACCC17537,ACCC17558,ACCC17617,ACCC17631和ACCC17676)为材料,采用包衣接种和液体菌剂拌种两种方式,以不含根瘤菌的包衣处理和不含根瘤菌的液体菌剂拌种处理为对照,在滨海盐渍区盐化潮土上对"中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Zhongmu No.1)进行接种试验,筛选出高效菌株及最佳接种方式。结果表明,在盐碱化程度较大、缺乏根瘤菌的土壤中,包衣接种根瘤菌的效果明显优于液体菌剂拌种。另外,5株根瘤菌包衣接种效果差异明显,且苜蓿接种后单株地上部分干重、粗蛋白含量及单株根瘤数均比对照有显著提高(P<0.05)。菌株ACCC17558和ACCC17617接种效果最佳,可使苜蓿单株地上部分干重、单株总根瘤数、单株有效根瘤数和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1.4%和164.4%、91.8%和99.6%、99.8%和100.7%、8.6%和12.3%,表明两菌株的接种效果优于其他菌株,是在盐碱土壤中与"中苜1号"紫花苜蓿最佳共生的高效根瘤菌。
关键词: “中苜1号”紫花苜蓿 高效根瘤菌 盐碱土壤 接种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八”科技小院针对我国农村妇女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之路
《河北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三八"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的以针对农村妇女驻村研究示范为特征的农技推广新路。在曲周县实践近4 a来,激发了当地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态度向积极状态的转变,有效地实现了科技与"三农"的对接,促进了相关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带动了全村的发展,成效显著。作者总结了近4 a来"三八"科技小院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和应用效果,以供我国类似区域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设置4个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微喷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20、150 mm和180 mm,漫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83、130、201 mm和205 mm,对冬小麦产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小麦生育期灌水量≤120 mm时,微喷方式较漫灌方式能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和WUE,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大;灌水量≥180 mm时,微喷方式产量和WUE均低于漫灌方式。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微喷处理均高于漫灌处理,蒸腾速率除拔节期微喷灌水量120 mm、灌溉4次处理(SI2)外,微喷处理亦均高于漫灌处理;微喷、漫灌两种方式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微喷和漫灌方式均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LAI逐渐增大,主茎绿叶片数逐渐减少;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微喷处理小麦LAI大于漫灌处理,而主茎绿叶片数小于漫灌处理。2012—2013年度冬小麦生育期灌水量较小情况下微喷方式增产增效显著,而灌水次数多、灌水量较大时,微喷方式由于小麦LAI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的提高。微喷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SI2,漫灌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灌水量205 mm、灌溉4次(FI4)。
关键词: 微喷灌 漫灌 冬小麦 灌水量 灌水时期 光合速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手性液相色谱分析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柱分离测定20%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中甲霜灵手性异构体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Chiralcel OJ手性柱,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70∶30)为流动相,用紫外检测器(波长220 nm),对试样进行分离和定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6,平均回收率为100.1%,标准偏差为0.051,变异系数为0.26%。[结论]该方法实现了对悬浮种衣剂中甲霜灵手性异构体及相关杂质的有效分离,方法简便,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线性范围满足测定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