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论述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现有28家种子处理剂生产企业,种子处理剂登记产品105个,其中85个产品是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均有6个产品,种子处理干粉剂有5个产品,种子处理乳剂有2个产品,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有1个产品。存在主要问题:农民对种子处理剂作用认识不够,种子处理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单一,研发力量薄弱。提出发展建议:(1)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宣传种子处理剂的作用,积极组织培训农民;(2)加强种子处理剂市场监管,保证产品质量;(3)生产企业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加快种子处理剂新产品、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地区梨树与白杨树腐烂病病菌的交叉侵染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在新疆库尔勒地区,梨树腐烂病严重发生的梨园周围往往伴随有严重的白杨树腐烂病发生,推测这2种树木上的腐烂病病菌可能存在交叉侵染现象。为验证这一假设,从梨树样品上分离得到8株梨树腐烂病病菌(Valsa mali var. pyri),从白杨树样品上分离到11株白杨树腐烂病病菌(Valsa sordida)及9株柳树腐烂病病菌(Cytospora translucens)。将3种病原菌进行交叉接种,发现梨树腐烂病病菌对白杨树枝条的侵染成功率仅为8.9%,而白杨树及柳树腐烂病病菌对梨树枝条的侵染成功率分别为45.8%、63.0%。将3种病原菌分别接种到梨树的叶片和果实上,发现菌株的致病力表现为梨树腐烂病病菌>柳树腐烂病病菌>白杨树腐烂病病菌。将白杨树和柳树腐烂病病菌在梨树果实上继代接种3代后,2种病原菌的致病力均有所上升。因此,白杨树腐烂病病原菌对梨树具有较强的交叉侵染能力。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梨树腐烂病病菌 白杨树腐烂病病菌 柳树腐烂病病菌 交叉侵染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生物炭的水芹湿地对农村低污染水的净化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物炭对湿地处理污水的效果,以种植水芹的湿地系统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1%和5%煅烧温度为500℃和700℃的两种生物炭对低污染水的净化作用及其对水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煅烧温度为700℃和500℃生物炭的水芹盆中,系统表面水TN浓度均值在4.05~4.18 mg·L~(-1),低于不加生物炭对照组。煅烧温度为500℃,添加量为1%的生物炭处理组的氨挥发损失总量为96.07 kg·hm~(-2),显著提高;而煅烧温度为700℃,添加量为1%的处理组的氨挥发损失总量(43.02 kg·hm~(-2))与对照相当,其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较大,且该种生物炭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固持作用,具有较好的正面效应。通过生物炭和水芹湿地系统的耦合,筛选出了较优的生物炭类型,其在净化污水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效利用了污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资源,从而为设计农村低污染水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基质吸附法与生物协同作用的强化生态浮床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天然矿物海泡石、膨胀蛭石,工业副产物炉渣、粉煤灰以及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海藻酸钙(包埋反硝化聚磷菌-DPAOs)制成低价高效的浮床复合基质,通过在此复合基质中接种微生物和在基质浮床上种植黑麦草,对城市生活污水和池塘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基质配比为海泡石∶膨胀蛭石∶炉渣=3∶3∶2,每1.5 kg混合基质中投加10 g微生物固定化颗粒制成的浮床复合基质,对城市生活污水和池塘富营养化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7.7%和96.6%,对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3%和80.1%。因此,本研究制成的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高效脱氮除磷效果,尤其解决了植物浮床在水体磷去除方面效果较差的缺陷,可广泛应用于水上植物的规模化栽培和各种富营养化水体的系统修复。
关键词: 复合基质 反硝化聚磷菌 富营养化水体 除磷脱氮 去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养分回用-化肥替代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及技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氮污染负荷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氮排到水体是污染源,但其本身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此,提出了基于养分回用-替代化肥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利用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氮进行消纳和回用,减少农田化肥氮投入并有效削减排入到水环境中的氮,达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重点介绍了面源污水中氮的农田直接回用、水生植物回收-有机肥还田替代、环境材料吸附净化-回收还田等几种技术途径及其应用,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以后发展的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对新西兰兔皮肤抗氧化性及GPx4、EGFR蛋白表达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硒对新西兰兔毛囊发育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将60只初始体质量为(690.0±7.0)g的新西兰兔分为C和SS 2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C组直接饲喂基础日粮,SS组日粮添加亚硒酸钠,经测定日粮硒含量分别为0.20 mg/kg和0.36 mg/kg,饲养30 d。结果表明,C组新西兰兔的毛囊群结构排列整齐,1个初级毛囊周围环绕数个次级毛囊,且毛囊横切面呈正常椭圆形。SS组新西兰兔的毛囊群结构呈无序排列,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的横切面不是正常的椭圆形。SS组次级毛囊数量比C组低36.64%(P<0.05)。在皮肤抗氧化性方面,与C组相比,SS组皮肤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物(T-AOC)含量分别降低58.09%(P<0.01)、34.39%(P<0.05)和59.25%(P<0.01),丙二醛(MDA)含量升高242.66%(P<0.05)。与C组相比,SS组新西兰兔皮肤毛囊中GPx4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131.70%(P<0.01)和128.60%(P<0.01)。
关键词: 硒 新西兰兔 抗氧化性 GPx4蛋白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辅助酶解鹅肝蛋白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及酶解物抗氧化性能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鹅肝为原料,采用超声预处理鹅肝蛋白后,添加胰酶进行酶解,制备鹅肝多肽,研究超声辅助鹅肝蛋白酶解动力学和热力学,并比较常规酶解和超声辅助酶解制备鹅肝多肽的抗氧化性能。酶解时间为150 min时,与常规酶解相比,超声辅助酶解的水解度提高了16.05%。酶解时间为130 min时,与常规酶解相比,超声辅助酶解的鹅肝多肽得率提高了15.63%。酶解温度为20℃、30℃、40℃、50℃时,与常规酶解相比,超声辅助酶解动力学参数即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提高了214.00%、115.00%、64.00%、41.00%,其酶解反应的热力学参数Ea、△H、△S、△G分别下降了70.00%、79.00%、30.00%、2.00%,表明超声处理会导致蛋白质内部氢键破裂、氨基酸残基氧化修饰以及交联引发的聚合作用,降低其反应所需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抗氧化结果表明,超声辅助酶解产物中的多肽浓度为1 mg/ml时,其对2,2-二苯基-1-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氮盐(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1.20%、67.80%、61.70%,与常规酶解物相比差异显著(P<0.05)。超声预处理破坏了鹅肝蛋白的非共价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键和疏水性,鹅肝蛋白水解物能提供更多的单电子或氢的多肽,因此超声辅助酶解产物具有较高消除自由基的功能,表明超声辅助酶解制备的鹅肝多肽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能。本研究不仅为鹅肝抗氧化多肽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鹅肝蛋白精深加工及其附加值的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鹅肝蛋白 超声辅助酶解 酶解动力学 酶解热力学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盐促生菌Agrobacterium sp.DF-2增强黄瓜幼苗耐盐性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盐碱区域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具有较高ACC脱氨酶活性[405.17 nmol/(g·h)]的耐盐促生菌Agrobacterium sp.DF-2。除ACC脱氨酶活性外,菌株还具有降解不溶磷活性,产生植物生长激素IAA,产胞外多糖等特性。此外,菌株可耐受最高8%Na Cl浓度胁迫,证明其可应用到盐碱土壤中。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75 mmol/L Na Cl盐胁迫下接种DF-2对黄瓜幼苗的生长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盐胁迫处理相比,接种DF-2处理幼苗株高、根长、生物量积累以及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08%、34.35%、13.10%和22.58%。同时,DF-2也增强宿主植物对K+的吸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降低对Na+的吸收和丙二醛含量。菌株DF-2主要通过高效的ACC脱氨酶活性,调控K+/Na+值,增强细胞清除活性氧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等途径增强黄瓜幼苗的耐盐性。因此,耐盐促生菌Agrobacterium sp.DF-2具有作为生物肥料用于盐渍土的潜力。
关键词: 耐盐促生菌 耐盐性 ACC脱氨酶 K+/Na+值 抗氧化酶 脯氨酸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民收入增长区域结构与空间效应——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农村经济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农民收入增长区域结构与空间特性对于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计算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省际类型,并通过空间模型考察了各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空间效应。我们发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类型区域结构呈现出一定空间特征,空间"相邻效应"较为显著,以长江为流域主轴的各省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对相邻省份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大,而地理相对"边缘"省份的则较小;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类型区域结构特征不明显,且空间效应不显著。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