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枯雷尔氏菌胞外蛋白指纹多态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DS-PAGE技术对70株不同来源及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进行胞外蛋白指纹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青枯雷尔氏菌菌株呈现丰富的胞外蛋白指纹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100%。不同来源青枯雷尔氏菌分泌的胞外蛋白不同,EZ-Tn5~(TM)插入诱变菌株电泳出20条不同大小蛋白条带,分子量集中在20~97 kD,且菌株间蛋白条带相似或完全相同;~(60)Co辐射诱变菌株共电泳出16条不同大小的蛋白条带,多数蛋白分子量44.3 kD;野生型菌株电泳的蛋白条带最多,共获得26条不同大小的蛋白条带。进一步对37株不同致病力的野生型菌株进行胞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致病力菌株胞外蛋白含量差异大,强致病力菌株分泌的胞外蛋白含量较高,为1.026~5.963μg/mL,无致病力菌株胞外蛋白含量较低,为0.083~0.761μg/mL。


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的分析方法,优化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的提取条件,建立适宜的UPLC测定方法,通过研究强光下各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丙酮为提取剂,不经过皂化直接提取,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9∶1为流动相,流速0.5 m L/min,波长445 nm,柱温30℃能较好地分离及测定草莓叶叶黄素循环各组分,方法快速稳定,检测时间仅需1.2 min。强光下,玉米黄质、叶黄素循环库和脱环氧化程度均明显升高而紫黄质下降,符合叶黄素循环调控规律,证实此方法可靠。可见,实验所建立的UPLC测定方法适合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分析。


福建果树害螨初步名录
《东南园艺 》 2016
摘要:通过普查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把截止至目前已定名的福建果树害螨初步整理并列成名录,该名录包含47种害螨种类,分别隶属于3总科6科21属。其中,福建橄榄瘿螨(Fujian acaricalus albumus sp.nov)为新属新种,李芽瘿螨(Eriophyes hybridicola Keifer)为中国新纪录种,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和桃下毛瘿螨(Acalitus persicae)为省内新纪录种。


锦绣黄桃优变株系不同类型果枝结果性能比较分析
《东南园艺 》 2016
摘要:为使‘锦绣’及其系列优变株系生产上采取更具针对性强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晚绣’为对象,对其各类型果枝结果性能进行系统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为:长度类型上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的特性明显,尤以中果枝结果性能最好;粗度类型上以中果枝及粗度趋近中果枝粗度的长果枝、短果枝结果性能好;伸向类型上以水平、斜上伸向类型果枝结果性能强。生产上应通过加强肥水调控与合理修剪等措施,增加粗壮中果枝及粗度、长度近于中果枝的长果枝、短果枝数量,以利于提高产量、增进果实品质。


龙眼DlIKU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IKU1基因突变可以产生较小的种子.根据植物IKU1同源基因的高度保守性,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同源基因Dl IKU1的编码序列,其编码的蛋白含有VQ保守基序,与其他物种中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较高的同源性;由于龙眼遗传转化的限制,构建Dl IKU1基因的超量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iku1突变体,统计转基因植株子代种子的长宽变化,结果表明:龙眼Dl IKU1基因的超量表达可以显著增加拟南芥种子的大小,说明龙眼Dl IKU1基因可以影响种子发育.上述结果为研究龙眼种子发育机理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有助于龙眼产业的发展.


花生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基因(LACS1)的克隆、鉴定与组织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long chain acyl-Co A synthetase,LACS)是油脂代谢的重要催化酶。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克隆到LACS1(Gen Bank登录号:KT932703),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组成,预测编码氨基酸与其他植物的同源性,采用实时Real-Time PCR技术对LACS1的组织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生LACS1基因全长2 219 bp,包含1 992 bp的ORF,编码663个氨基酸,有22个外显子和21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花生LACS1有真核生物酰基辅酶A合成酶保守结构域,并含有保守的激活位点和绑定位点。同源性分析发现花生LACS1与大豆、野生大豆、鹰嘴豆、绿豆、甜橙等15种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8%~86%之间,进化树分析显示,花生LACS1与鹰嘴豆等豆科植物亲缘较近。实时荧光PCR分析表明,花生LACS1在花生根、茎、叶、针、仁和花等组织均有表达,但差异明显,其中花的表达量最高,表达量大小顺序为花>针>叶>茎>根>仁,地上组织表达量高于地下组织。花生LACS1可能参与花生角质层的脂质合成。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植物脂肪酸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生 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 组织表达 油脂


13种农药在乌龙茶中残留变化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为了探索乌龙茶中农药的残留变化和影响特征,笔者采取田间农药喷施的方式,获取了3个浓度梯度7类共13种农药呈阳性的茶青,再经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制备成乌龙茶。通过测定茶青和成茶的农药残留量,研究喷施浓度、农药背景浓度和属性对乌龙茶中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农药喷施浓度的提高,茶青中残留的农药量随着增加,但残留量增加比例有所下降。乌龙茶成茶的农药残留量比茶青低,仅为茶青的76%,3种浓度农药残留茶青的损失率略有不同,不同种类农药残留量损失程度差异较大。其中,恶二嗪类农药、烟碱类农药损失较大,达47.95%、39.11%;噻二嗪酮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损失较小,为6.55%、11.05%;茚虫威损失率最高,噻嗪酮的损失率最低。研究表明农药喷施浓度、农药背景浓度和农药属性均是其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丝瓜过氧化氢酶基因CAT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普通丝瓜果肉中分离到1条长达1 755 bp的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1个1 479 bp的开放读码框(ORF);预测编码492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56.98 kD,等电点为7.126;编码的蛋白与黄瓜(Cucumis sativus)、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92%以上,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将基因命名为Lc CAT1,Gen Bank登录号为:KP222260。Wolf Psort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al)内;Motif Scan分析显示,蛋白氨基酸序列344~352位和54~70位分别为过氧化氢酶近端血红素—配体及血红素活性位点特征序列,推测其属于典型过氧化氢酶类(typical catalase,t CAT)。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c CAT1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普通丝瓜品种‘福丝3号’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将近为花、果实、根和茎中表达量的5倍。Lc CAT1在所选的6个丝瓜品种的果肉中呈差异表达,普通丝瓜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有棱丝瓜;在普通丝瓜品种‘福丝3号’鲜切及采后储藏褐变过程中随时间增加而呈现上调表达趋势,且与其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Lc CAT1可能在丝瓜果肉褐变产生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丝瓜 褐变 CAT1 基因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