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粗山羊草D组染色体对小麦若干产量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粗山羊草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对四倍体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Am6-1和普通小麦品种Ph85-16的回交一代进行产量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利用从130对D基因组SSR引物中筛选出的60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粗山羊草中几个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进行了定位,发现粗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对小麦的穗长、千粒重、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初步寻找到6个主效QTL,它们分别为与穗长相关的QSl.sdau-5D,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Snp。sdau-4D、QSnp.sdau-7D,与千粒重相关的QT-gw.sdau-3D,与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相关的Q.sdau-2D-1、Q.sdau-2D-2。


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有机态氮形态的动态变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接种不同外源微生物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试验,研究在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有机态氮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外源微生物处理能加速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的降低,但至堆肥结束时,与不加外源微生物处理相比,并没有引起氮素的损失。氨基酸态氮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堆肥结束时,外源微生物处理氨基酸态氮含量明显高于不加微生物处理,表明外源微生物处理可促进氨基酸态的形成;酰胺态氮与氨基糖态氮含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各处理都是在堆肥的升温期、高温期增加,随着堆肥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在堆肥的腐熟阶段,则呈现较为平稳的走势。但相对于堆肥的不同时期,由于处理不同,酰胺态氮与氨基糖态氮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外源微生物处理酰胺态氮含量明显低于不加微生物处理,而氨基糖态氮则相反。


大豆抗疫霉病菌的生理生化机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大豆膜质过氧化水平和保护酶体系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条件下生理生化反应,以探索抗病品种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苯丙氨酸酶是诱导大豆产生全株抗性的重要酶,在接种疫霉病菌后,抗病品种苯丙氨酸酶活性迅速增强,诱导植株产生抗性。


东北地区黑土硫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兼顾土壤样点空间分布相对均匀的前提下,采集了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黑龙江省北安市、海伦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黑土样,对这些地区的黑土中硫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看出,不同地区黑土中全硫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全硫含量依次为北安(北部黑土)>海伦(中北部黑土)>公主岭(南部黑土)。随剖面的加深,自上而下土壤全硫都呈下降的趋势,但在145cm深处升高。全硫在开垦前期呈下降趋势,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全硫含量下降逐渐趋于平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硫与土壤有机质等指标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黑土中三种形态有机硫含量占全硫含量的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