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鳗鲡肠道高产α-淀粉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代谢特征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细菌对宿主肠道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发挥着重要作用。α-淀粉是鳗鲡(Anguilla anguilla)配合饲料中的主要组分,为研究鳗鲡肠道细菌对α-淀粉的代谢作用,本研究从健康鳗鲡肠道内分离筛选出高产α-淀粉酶的细菌菌株MJ18,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菌株MJ18所产α-淀粉酶的米氏常数Km=4.64 mg/m L,最大反应速度Vmax=45.45 mg/(min·m L)。Biolog碳代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菌株MJ18对碳源的利用具有选择性,其中对糊精、麦芽三糖和丙酮酸等3种碳源的利用率最高,代谢活性强的碳源类型为核苷类,代谢活性弱的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本研究为揭示鳗鲡肠道细菌在α-淀粉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鳗鲡 肠道细菌 α-淀粉酶 迟钝爱德华氏菌 代谢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背刻螨属1新种和美绥螨属1新记录(蜱螨亚纲:中气门目:美绥螨科)

蛛形学报 2016

摘要:报道背刻螨属1新种:林芝背刻螨Epicriopsis linzhiensis sp. nov和中国美绥螨属1新记录:榆美绥螨Ameroseius ulmi Hirschmann,1963。

关键词: 蜱螨亚纲 中气门目 美绥螨科 背刻螨属 美绥螨属 新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色板对蔬菜害虫和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

福建农业科技 2016

摘要:测定10种不同颜色诱虫板对上海青蔬菜目标害虫和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蔬菜害虫和非靶标昆虫对不同色板具有不同趋性,黄曲条跳甲和桃蚜对黄板趋性较强,诱虫量分别为240头/d·m~2和86.33头/d·m~2;小菜蛾对白板的趋性较强,诱虫量为44.00头/d·m~2;白粉虱对灰板趋性较强,诱虫量为128.33头/d·m~2;瓢虫、草蛉对黄板的趋性均较强,诱虫量分别为28.67头/d·m~2、8.33头/d·m~2、蜂蚊蝇等其他昆虫对绿板、黄板的趋性较强,诱虫量分别为41.33头/d·m~2和35.33头/d·m~2。由于天敌昆虫瓢虫和草蛉对黄板趋性较强,建议适当选用白板或灰板替代黄板诱杀蔬菜害虫,以避免对天敌昆虫的杀伤。

关键词: 诱虫板 害虫 天敌 诱杀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糊数学法在即食杏鲍菇评价中的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2016

摘要:为了有效改善即食杏鲍菇的感官品质,以即食杏鲍菇滋味、适口性、香气和色泽感官为产品权重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分,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仪器分析进行验证,从而优化获得即食杏鲍菇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杏鲍菇即食产品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食盐添加量1.8%,熬煮时间45min,脱水时间3min,此时,产品硬度为0.51N,弹性为1.18,白度为53.23,均达到产品最佳值,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为将杏鲍菇更好地转化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提供了评价依据。

关键词: 即食杏鲍菇 感官品质 模糊数学 仪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叶片主要性状及光合特征分析

茶叶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15号和24号除外),增幅为25.0%~106.25%,一芽三叶期提前(早、中生种比例达84%);黄白化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明显增加,干物质含量(LDMC)则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绿叶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光合色素指标均明显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黄白化新品系叶片的LA和光合色素指标平均值显著低于绿叶新品系,而叶片的SLA、Chla/Chlb和Car/Chl比值平均值显著高于绿叶新品系。黄白化新品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仅为绿叶新品系的42.29%,但各项光合性能指标并未下降(只有3号和6号光合色素过低时显著下降),说明该黄白化新品系在一定叶绿素含量范围内,单位叶绿素的光合效率较高,可能是对叶绿素含量低的一种生理补偿,有待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方面深入研究。

关键词: 白鸡冠半同胞系 黄白化新品系 叶片功能性状 光合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猪发酵床微生物宏基因组基本分析方法

福建农业学报 2016

摘要: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分解猪粪、消除恶臭,将猪粪形成生物菌肥,实现了养猪污染的微生物治理和猪粪的资源化利用,微生物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关于发酵床微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结构等方面系统研究鲜见报道。课题组采用高通量宏基因组学方法,系统地开展了微生物发酵床的微生物组研究,揭示不同空间、不同深度、不同发酵程度、不同垫料组成、不同季节发酵床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区系演替规律。本文就相关的宏基因组测序的样本采集、样本处理、测序原理、分析模型、数据统计、结果表述等分析流程和方法进行了归纳,阐明微生物组操作分类单元(OTU)鉴定,物种累积曲线,核心微生物组,种类丰度主成分分析,种类秩-多度曲线,物种组成丰度柱状图、热图、星图等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列举微生物组种类复杂度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种类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冗余分析等实例,为深入研究发酵床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完整的分析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发酵床 分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村科普传播网络的建设思路及对策

台湾农业探索 2016

摘要: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乡村科普传播网络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文在分析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立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科普传播交互递进的体系的思路,阐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创业相互依赖关系。最后,提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创业耦合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乡村科普传播 耦合联动发展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烘焙工艺对丹桂乌龙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丹桂乌龙茶(闽南)毛茶为研究对象,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探讨丹桂乌龙茶精制过程中变温烘焙工艺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4B1C4D2E3及A3B2C4D3E1处理茶品质最佳,具有清香稍带甜香、滋味醇爽、汤色金黄明亮或花香显、滋味浓醇、汤色金黄的品质特点。丹桂乌龙茶变温烘焙包括3个阶段,即高温去杂、低温慢焙、高温提香阶段,较佳参数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或110℃、30 min,90℃、140 min,130℃、10min。烘焙对丹桂乌龙茶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可显著增加其水浸出物及咖啡碱含量。极差分析表明,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D>E>A>B>C;第三烘焙阶段中的烘焙温度、时间为烘焙的主效因子。

关键词: 乌龙茶 丹桂 烘焙 正交试验 温度 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田县原生蔬菜开发与利用现状

福建农业科技 2016

摘要:调查大田县可食用原生蔬菜资源现状,总结当地较常食用的14种原生蔬菜及其利用情况。并提出促进原生蔬菜产业发展的两点建议,一是重视对其食用安全性的研究,二是加强对其利用价值的宣传。

关键词: 大田县 原生蔬菜 资源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虚拟实验室信息支持平台构建

农业网络信息 2016

摘要:针对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效率低、共享运行效果不佳的问题,结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虚拟实验室建设需要,在充分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联合虚拟实验室管理和业务流程,提出信息支持平台软件设计方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软件功能,实现检测业务、样品、人员、设备、标准文件等数据的信息化、标准化、流程化管理,为联合虚拟实验室业务运行和日常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联合虚拟实验室 信息管理 VSTO 工作流引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