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个甜瓜品种不同生理期叶片和果实的显微结构比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叶片和果实细胞显微结构的差异,为甜瓜种质资源筛选和品质育种提供组织解剖学参考.[方法]以4个甜瓜品种白兰瓜、肥白、日本甜宝及小脆瓜为研究对象,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甜瓜不同生理期叶片结构及果肉细胞的显微变化.通过Image-propius 6.0软件测定叶片组织结构、果肉细胞大小参数和形状参数,分析4个甜瓜品种不同生理期果肉细胞显微结构的形态差异.[结果]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叶片厚度均不同.生长前期小脆瓜叶片厚度最大,肥白叶片厚度最小;生长中期,小脆瓜叶片厚度最大,白兰瓜最小;生长后期,叶片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脆瓜>肥白>日本甜宝>白兰瓜.4个甜瓜品种上表皮细胞厚度大于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栅海比的值能够保持相对一致.CTR值和SR值也均不同,生长前期肥白的紧密度最大,日本甜宝和白兰瓜次之,小脆瓜的紧密度最小;生长中期,日本甜宝紧密度最大,白兰瓜紧密度最小;生长后期紧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日本甜宝>小脆瓜>白兰瓜>肥白.叶片疏松度则相反.[结论]在甜瓜果实生长过程中,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度等均呈上升趋势,白兰瓜和肥白在不同生理期细胞纵横比呈增大趋势,日本甜宝和小脆瓜不同生理期细胞纵横比呈先增大然后再减小的趋势,且白兰瓜和日本甜宝不同时期细胞圆度显著大于肥白和小脆瓜.


长期留茬免耕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耕作措施,基于2004年设置的长期留茬免耕田间定位试验,针对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大豆3种典型春小麦种植方式,在长期留茬免耕和传统翻耕条件下,通过分析2004-2018年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来诠释长期留茬免耕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评价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旨在为区域内春小麦的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种植方式下的春小麦籽粒产量在年际间变动较大,呈锯齿状波动。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留茬免耕的增产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强,长期留茬免耕可以提高春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间作相比单作可以更好地维持产量的可持续稳定生产能力。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叠加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2004-2012年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穗粒数来增加小麦产量;2013-2018年,单作小麦和春小麦/大豆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千粒质量来增加小麦产量,春小麦/玉米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增加穗长来促进小麦生长,进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气温、降雨量和穗粒数在春小麦产量中起主要作用,收获指数和气温在春小麦产量稳定性中起主要作用,穗长和产量在春小麦产量可持续性中起主要作用。综上,留茬免耕是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春小麦种植方式下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秸秆 留茬免耕 春小麦 产量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


六倍体小黑麦在甘肃生态区域的生产潜力及饲用特性综合评价
《草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适应甘肃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饲用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新品种(系),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13个小黑麦品系的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饲用参数等21个性状进行鉴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参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CIMMYT六倍体小黑麦(春性、粮饲兼用型)的饲草生产潜力大,茎叶赖氨酸含量高,适应性广,饲用价值与国内冬性小黑麦一致.2)不同品种(系)的适应性有差异,T-133、T-138在正常灌溉、水分胁迫条件下均表现优良,两水分处理下主成分综合评分较高,说明其适应性广,不同生态区域均可种植;T-128和T-137的籽粒、生物产量等较稳定,水分胁迫下纤维素含量稍有降低,相对饲用价值有所提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抗旱性较好,可在天祝、甘南迭部等寒、旱牧区推广种植;T-134抗旱性较差,在正常灌溉下其各性状指标表现突出,可在黄羊、民乐等灌区或临夏、天水等降水量较高的区域种植;T-152矿质元素含量较高,饲草品质较好,但其产量较低,可作为小黑麦育种亲本.本研究丰富了小黑麦育种的亲本类型,推进了饲草多元化发展,为CIMMYT小黑麦在甘肃及气候条件相似区域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CIMMMYT小黑麦;水分胁迫;产量潜力;营养品质;饲用参数;主成分分析;适应性


相对饲养水平对绵羊肌肉组织结构及肌纤维组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高肉品质是现代肉羊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不同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背最长肌肌肉组织结构及肌纤维组成相关基因的影响,为通过饲养水平调控肉脂型绵羊肉品质,提高生产效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出生日龄接近((3.0±0.5)月龄)、体况良好、体重相近((19.16±0.54)kg)、臀型一致的阿勒泰羊30只,随机分为3组,自由采食60 d后,分别按照50%(0.25 MJ/W0.75×d-1)(NL组)、100%(0.5 MJ/W0.75×d-1)(NM组)、150%(0.75 MJ/W0.75×d-1)(NH组)的维持代谢能饲喂30 d后屠宰,取背最长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2%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法染色,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肌肉组织结构,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肌球蛋白重链I(myosin heavy chain,MyHC I)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re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蛋白表达量.[结果](1)阿勒泰羊摄入50%、100%和150%的维持代谢能时,三组试验羊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0.67 kg、13.33 kg和203.00 kg,差异显著(P<0.05);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NH组、NM组显著大于NL组(P<0.05);肌内膜厚度NH组显著小于NL组(P<0.05);肌束肌纤维数量、肌束纤维面积、肌束膜厚度以及肌纤维面积、肌纤维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2)饲养水平对肌质网终池面积、脂滴面积以及肌质网终池、肌原纤维、肌质的面积比都有影响,肌质网终池面积和面积比NH组显著大于NM和NL组(P<0.05),脂滴面积NH组显著大于NL组(P<0.05);肌质面积比NM组显著大于NH和NL组(P<0.05);线粒体、糖原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饲养水平对肌纤维组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影响,PPARγ的蛋白表达强度、阳性面积和阳性率NL和NM组显著低于NH组(P<0.05);MyHCⅠ蛋白表达强度随能量摄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大,但是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背最长肌肌肉组织结构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育肥期可通过饲养水平控制肌肉组织结构和肌纤维类型组成,从而按照生产需要调控肉品质.
关键词: 相对饲养水平 肉品质 肌肉组织结构 肌纤维 PPARγ MyHC I 阿勒泰羊


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的筛选及在柞蚕卵内的发育过程
《草原与草坪 》 2022 CSCD
摘要: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广泛应用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但是西北干旱地区可利用蜂种较少,因此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的驯化非常必要,同时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的发育过程研究对其规模化扩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低湿胁迫筛选出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种系,测定其对柞蚕卵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并观察了50%湿度条件下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随相对湿度下降呈降低趋势;且经低湿胁迫处理后,不会导致松毛虫赤眼蜂产生形态上的明显差异.在25±0.5℃条件下,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内的发育历期为10 d,其中卵期30 h,幼虫期24 h,预蛹期72 h,蛹期106 h,在产卵后240 h时,赤眼蜂羽化为成虫,羽化后即在柞蚕卵内完成交配,最后咬破柞蚕卵壳钻出,与70%湿度(对照)无差异.表明低湿胁迫可降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和出蜂率,但不会导致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明显差异.


香芹酮结合吨袋内循环施药模式对马铃薯贮藏效果及油炸薯片色泽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高效地应用植物源马铃薯发芽调控剂香芹酮,针对贮藏小环境研发出一种吨袋+内循环聚丙烯(PP)通风管+吸油棉载药的施药模式,并考察香芹酮结合该模式处理对马铃薯贮藏效果和油炸薯片色泽的影响.在贮藏温度10℃的条件下,应用香芹酮对薯芽开始萌动的马铃薯进行处理,同时以不进行抑芽处理的4℃网袋贮藏(CK-4)和10℃吨袋贮藏(CK-10)的马铃薯为对照,处理后每6周测定马铃薯的芽长、发芽率和失重率,并在贮藏末期对马铃薯腐烂率、贮藏品质和油炸薯片色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贮藏9个月,CK-4和CK-10发芽率均为100%,而香芹酮处理马铃薯未发芽,失重率和腐烂率分别较CK-10降低14.90、23.01个百分点,还原糖含量较CK-4降低59.86%,且得到的油炸薯片色泽最好.综上,香芹酮结合吨袋内循环施药模式处理能显著抑制马铃薯发芽,降低腐烂率和失重率,保持贮藏品质;相比低温贮藏,在抑制马铃薯发芽的同时,能够将还原糖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避免了马铃薯的"低温糖化"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对马铃薯具有较好的贮藏效果与应用潜力.


近40年甘肃省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沙漠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区域耕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调查是明确全球土壤碳储量和认识土壤碳循环的重要任务。利用甘肃省1980s、2000s、2020s等3个时期的耕层土壤调查数据,通过计算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估算了甘肃省耕层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1)1980s、2000s、2020s甘肃省耕层SOC储量分别为97.68、109.14、123.13 Tg,近40年固碳总量约为25.45 Tg,固碳速率为0.012±0.01 kg·m-2·a-1,说明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区耕地土壤长期固碳;40年间河西绿洲灌区、黄土高原区和陇南山地区耕层SOC储量呈增加趋势,甘南高原呈下降趋势。(2)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黄棕壤固碳速率最大,栗钙土最小。(3)近40年间甘肃省耕层SOC储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以及秸秆还田量的持续增加,提高了作物归还量,进而增加了耕层有机物质含量,最终促进了耕层SOC的累积。


氮素调控对甘肃静宁长期覆沙苹果园果实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旱地苹果不同耕作方式下适宜的施氮量,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果实品质的影响.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长期覆沙苹果园,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主区为覆沙(SM)与清耕(CT)2个处理,副区为5个氮素水平,每株施氮量分别为0(N1)、109 g(N2)、218 g(N3)、327 g(N4)和436 g(N5),配施等量的磷(P2O5,145 g)、钾(K2O,87 g)和商用有机肥6.5 kg.结果表明:(1)果园覆沙能显著提高苹果单果重、果实纵径、横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清耕分别平均提高15.3%、4.1%、5.6%、3.5%和1.8%;改善果实着色程度,果实背阴面a*、C*和FCI值分别提高了55.1%、18.5%和15.1%,覆沙苹果果实更鲜红.(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苹果单果重、果实纵横径增大,果实向阳面硬度降低,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总糖、Vc含量均呈升-降的变化特征.适量施氮有利于苹果果形指数、总糖、有机酸和Vc含量以及向阳面可溶性固形物的提高.综合分析得出,施氮量为N3(179.85 kg?hm-2)时,果实品质最优.(3)覆沙处理贮藏期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了果实阴面红色度,FCI较清耕提高23.6%;果实贮藏品质的变化规律和程度随耕作方式和施氮量而变化,冷藏90d后,不同处理果实总糖含量提升2.47~3.29倍,Vc含量和有机酸含量则分别降低55.7%~82.7%、18.2%~50.3%;低温贮藏减弱或降低了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果实有机酸、Vc含量以及阴面硬度的影响.果园覆沙能显著改善果实品质,适量施氮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黄土高原旱塬区覆沙果园最佳施氮量为218 g?株-1.


玉/豆间作产量优势中补偿效应和选择效应的角色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竞争和补偿是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生态学原理之一。于2017—2020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包括3个玉米/豆科间作体系,即玉米/豌豆(maize/pea,M/P)、玉米/蚕豆(maize/fababean,M/F)、玉米/大豆(maize/soybean,M/S),4个单作种植体系,即单作豌豆(solepea,SP)、单作蚕豆(solefababean,SF)、单作大豆(sole soybean, SS)、单作玉米(sole maize, SM)。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分析间作作物增产率、豆科对玉米竞争力(aggressivity, A)、间作体系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净效应(net effect, NE)、补偿效应(complementarity effect,CE)和选择效应(selectioneffect,SE),以明确补偿效应和选择效应在3个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发挥中的角色。结果表明:4年平均, M/P、M/F和M/S的LER分别为1.30、1.31和1.13,大豆偏土地当量比小于0.5,豌豆和蚕豆偏土地当量比大于0.5,玉米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0.5;豌豆、蚕豆和大豆的增产率分别为53.3%、81.4%和–14.9%,与之间作的玉米增产率分别为13.0%、–5.8%和32.3%;豌豆和蚕豆相对玉米的竞争力大于0,大豆相对玉米的竞争力小于0;M/P和M/F的补偿效应显著高于M/S,而M/S的选择效应显著高于M/P和M/F;LER与补偿效应显著正相关,与选择效应显著负相关;豆科作物增产率与补偿效应显著正相关,与选择效应显著负相关;玉米增产率与选择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 M/P和M/F的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补偿效应, M/S体系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选择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