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太平洋海隆13°N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物质组成与元素赋存状态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类型含金属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元素赋存状态的差异,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两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和E53)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顺序提取实验,并与前人对轴部表层沉积物(站号:17A-EPR-TVG1)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E271和E53是远端含金属沉积物,由非浮力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沉降所形成的;17A-EPR-TVG1沉积物是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由黑烟囱或者热液硫化物丘状体崩塌、堆积,或者由热液羽状流中Fe-Mn氧化物和硫化物快速沉淀而形成的,近喷口沉积物比远端沉积物更富集Fe、Cu和Zn等元素。元素在两种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相同,除了Fe,Cu,Zn,Mo和稀土元素(REE)等元素在远端沉积物中主要存在于Fe-Mn氧化物相,在近喷口沉积物中主要在残留相中。远端沉积物中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与海水相似,表明REE主要来自海水,而近喷口沉积物中REE配分模式与热液流体相似,说明REE以高温热液流体来源为主。相关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热液沉积作用研究的认识。
关键词: 东太平洋海隆 含金属沉积物 顺序提取 元素赋存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中国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发展迅速,但对于海洋牧场深层次旅游与可观赏性景观开发方面研究较少。文章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并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及其功能,将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划分为:自然景观要素、生境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牧场各景观构成要素所形成的具体条件与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海洋牧场景观规划方向,可为下一步海洋牧场景观格局规划研究提供前期分析和理论依据。以此,提高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ethylRAD-Seq技术对仿刺参DNA甲基化图谱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其在生物体诸多生理生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在基因的表达调控、维持胚胎正常发育、染色体结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NA甲基化也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在脊椎动物领域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无脊椎动物的甲基化规律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以棘皮动物门中仿刺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新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方法 MethylRAD-Seq技术探究了仿刺参三种组织的甲基化状况,得到了甲基化标签数量、甲基化位点分布以及甲基化标签密度等信息;此外通过整合仿刺参甲基化文库数据和表达谱数据发现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表达水平之间存在弱的正相关性,这暗示了无脊椎动物基因组DNA甲基化可能起到促进基因表达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目与科水平的分类
《生物多样性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毛纲为环节动物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意义。多毛纲的分类体系一直处于变化中。本文根据前人支序分类等研究成果,综合《中国动物志》等资料,整理了我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目与科的分类检索。根据Rouse和Fauchald(1997)的分类系统,中国近海多毛纲的底栖类群可分为头节虫目(Scolecida)、海稚虫目(Spionida)、蛰龙介目(Terebellida)、缨鳃虫目(Sabellida)、叶须虫目(Phyllodocida)和矶沙蚕目(Eunicida)。基于头部、躯干部等附属物形态特征,整理建立了中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上述六目至科的分类检索表,考证了该分类方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毛纲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对多毛纲系统演化的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TTX)的方法,样品用1%乙酸甲醇溶液提取,调节pH至8.5~9.0后,采用碳纳米管净化处理后上机测定。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经Amide柱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3~50 n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83.7%~91.4%,相对标准偏差为2.3%~8.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μg·kg~(–1)和1μg·kg~(–1)。该方法适用于织纹螺中TTX的检测。
关键词: 河豚毒素 织纹螺 多壁碳纳米管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 固相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浅滩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对海域营养盐通量的贡献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地下水排放(SGD)是近海海域的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本研究借助多种天然镭同位素对春季苏北浅滩海域的SGD及其携带入海的营养盐通量进行量化评估。研究发现:苏北浅滩海域的~(224)Ra、~(223)Ra和~(226)Ra等镭同位素的浓度水平较高,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根据~(224)Ra/~(226)Ra的"表观年龄模型"估算的水龄的分布情况推断,春季该海域表层水体主体流向为东北向,流速约为0.1m/s,这与前人物理海洋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最终利用226Ra质量平衡模型发现海域的SGD通量为(46±29)cm/d,由其携带入海的溶解态无机氮、磷、硅营养盐(DIN、 DIP、 DSi)等的通量分别为(2.6±3.1)×1~09、(3.0±2.5)×10~6和(5.5±4.2)×10~8mol/d。
关键词: 苏北浅滩 镭 水龄 海底地下水排放(SGD) 营养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绥芬河三块鱼不同群体的种属划分及起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中国绥芬河三块鱼属(Tribolodon)鱼类的分类地位及其起源,本研究依据表型和洄游产卵时间,将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三块鱼(T.brandtii)及二者疑似杂交种与日本珠星三块鱼共53尾样本的CO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和比较。COI有效序列长度为637 bp,共检测到8种单倍型,其中三块鱼独享4种、珠星三块鱼独享3种、日本珠星三块鱼独享1种;疑似杂交种虽与三块鱼共享2种单倍型,却有80%的个体的单倍型与珠星三块鱼主效单倍型一致。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珠星三块鱼与珠星三块鱼南方型(sourthern forms of T.hakonensis)聚为一支,日本珠星三块鱼与珠星三块鱼北方型(northern forms of T.hakonensis)聚为一支,三块鱼(T.brandtii)单独聚为一支,由此可以确定日本海大彼得湾经俄罗斯滨海区溯河到中国河区产卵的三块鱼实为珠星三块鱼南方型和三块鱼。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珠星三块鱼南方型和北方型的遗传距离为0.023,符合COI类群间的划分依据(>0.02),支持将它们划分为两个有效种或亚种更妥当。依据COI分析结果,推测珠星三块鱼南方型和三块鱼存在杂交的可能性,提出了三块鱼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相关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FLP标记研究长江靖江段日本鳗鲡群体遗传多样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长江靖江段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种群遗传结构,通过AFLP分子标记技术首次对靖江71尾日本鳗鲡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构进行研究,筛选了9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对不同月份、不同规格的日本鳗鲡样本进行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筛选的9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获得216个多态位点,比例最高为98.15%,最低为91.20%,日本鳗鲡不同月份间的多态位点比例平均为95.0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77 2,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33 2;小规格组A组(体长<400 mm)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大规格组B组(体≥400 mm)。采用AMOVA分析组间和个体间的变异成分组成,以确定该江段日本鳗鲡的遗传结构变异来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80%以上的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研究表明,靖江段日本鳗鲡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的分化程度相对较弱,个体间存在基因交流。
关键词: 日本鳗鲡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距离 AMOVA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鲜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碳源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新鲜大黄鱼在不同温度下优势腐败菌对碳源的利用及动力学的差异性,设定在5、25℃温度条件下,通过感官及理化指标确定其货架期终点,使用MIDI气相色谱对分离的腐败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菌相变化确定优势腐败菌,再使用16S RNA分子鉴定对优势腐败菌定种。利用Biolog系统测定其碳源利用的差异性,通过Gompertz方程对其碳源利用曲线进行拟合,求解其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新鲜大黄鱼在5、25℃时的货架期分别为(9.0±1.0)、(1.0±0.11)d;分离的优势腐败菌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5℃时腐败菌总体碳源利用率低于25℃;5℃时腐败希瓦氏菌颜色平均变化率大于河流弧菌;25℃时小于河流弧菌。在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糖、多糖、羧酸、酯类;河流弧菌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在2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结论:温度影响腐败菌的碳源利用率,不同腐败菌的碳源利用存在差异性,通过调节温度、改变底物碳源等环境因子可以达到抑菌目的,从而延长新鲜大黄鱼的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脂肪源对细鳞鲑生长、脂质代谢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配制4种含有鱼油(FO)、菜籽油(CO)、棕榈油(Pa O)和大豆油(SO)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2.19±1.10)g的细鳞鲑幼鱼52d,探讨不同脂肪源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脂质代谢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以鱼油和大豆油组最高,棕榈油组次之,菜籽油组最低,其中大豆油组与鱼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细鳞鲑幼鱼肌肉粗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摄食大豆油的细鳞鲑可以明显提升肌肉中的22:6n-3含量,表明细鳞鲑具有将18:3n-3转化为22:6n-3的能力,n-3系列脂肪酸是细鳞鲑起主要作用的必需脂肪酸。与鱼油相比,植物油脂导致了细鳞鲑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升高以及胆固醇含量的显著降低,肝脏中ACC1和FAS的m RNA表达量明显下调,以及Δ6 Fad的m RNA表达量的明显上调(P<0.05)。投喂不同脂肪源饲料的细鳞鲑肝脏ROS、MDA、GPx含量以及TBARS值发生明显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鱼油和大豆油可作为细鳞鲑幼鱼饲料的脂肪源,而棕榈油和菜籽油不适宜作为细鳞鲑幼鱼的单一脂肪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