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密度胁迫对黑鲷运输存活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密度胁迫对黑鲷鱼苗运输存活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运输密度,为黑鲷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体长9.0~11.7 cm的健康黑鲷鱼苗490尾,共设5个密度组(D1、D2、D3、D4和D5),每袋对应装入黑鲷鱼苗10、15、20、25和30尾,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方式,运输时间2 h 45 min,分别于运输后0、6、12、24和48 h共5个时间点取样检测,对比不同密度运输后黑鲷幼鱼鳃丝Na+/K+-ATPase酶(NKA)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总蛋白(TP)、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方式,各密度组的黑鲷鱼苗存活率均为100%,运输后恢复48 h的存活率仍为100%。经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2 h 45 min后,各密度组黑鲷鱼苗鳃丝组织中的NKA活性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P<0.05,下同),肝脏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但三者均在恢复12 h后达到峰值;肝脏组织中的MDA含量整体上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除D1组外其他密度组的MDA含量均在恢复6 h后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恢复48 h后D1、D2、D3和D4组的MDA含量基本恢复到运输前水平;肝脏组织中的TP含量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恢复48 h后其含量明显升高,但仍低于运输前水平;肝脏组织中的LDH活性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D1、D2和D3组的LDH活性整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D4和D5组的LDH活性则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结论】密度胁迫对黑鲷鱼苗运输存活率无影响,但其免疫酶活性及代谢能力均受影响,需在运输后暂养48 h才开始或基本恢复到运输前水平。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且运输时间不超过3 h时,以每袋装20~25尾9.0~11.7 cm规格的黑鲷鱼苗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岩石学报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地区发育南、北两条早古生代缝合带,通过对带内出露的大量早古生代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比,发现南、北缝合带内岩体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形成的时代和构造环境等方面具有可对比性,推测在早古生代两者处于同一个俯冲带体系中,只是演化时限存在沿走向的穿时性。本文提出,阿尔金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我们称之为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通过古地磁资料与板块重建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在早古生代很可能作为一个整体漂移,发生了以逆时针方向为主的相对旋转,这与弯山构造的形成息息相关。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分布在大洋中的塔里木-柴达木陆块、中阿尔金-中祁连微陆块以及其他亲冈瓦纳古陆的微陆块组成的链状陆块群,形成了近直线型的俯冲造山带。在斜向俯冲-碰撞机制下,塔里木-柴达木陆块的逆时针旋转,诱发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和右行走滑断裂带,加之微陆块间的俯冲-碰撞相互作用的影响,最终导致初始造山带发生弯曲。塔里木盆地内发育的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以及呈"S"形展布的古构造、油气藏分布形态恰好为其提供了佐证。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建立中央造山带的演化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弯山构造 原特提斯洋 斜向俯冲 碰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豚链球菌兼职蛋白FBA的克隆表达、抗原性检测及免疫效果评价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斑点叉尾鮰源海豚链球菌兼职蛋白(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s,FBA)的抗原性和潜在的疫苗价值,本实验克隆得到斑点叉尾鮰源海豚链球菌DX09(基因组登陆号LXQF01)的fba基因序列(基因登录号A7N10_RS06935),对克隆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原核表达得到重组FBA蛋白(r FBA),制备了兔抗r FBA血清用于FBA蛋白抗原性检测,同时通过免疫保护实验评估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海豚链球菌DX09 fba基因有1个88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9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分子式为C_(1378)H_(2172)N_(368)O_(422)S_8,分子质量为30.9 ku,理论等电点为5.01,不具有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具有保守的裂解酶结构域,且与其他来源的FBA蛋白同源性达100%;具有较高的抗原指数,表明其可形成多个抗原表位。SDS-PAGE检测发现,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出现在沉淀中,大小约为47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兔抗r FBA血清能特异性结合菌体蛋白。同时免疫保护实验显示,重组蛋白对斑点叉尾鮰的相对保护率可达55%,免疫后鱼体抗体水平相对对照组显著升高。本研究表明,原核表达的斑点叉尾鮰源海豚链球菌DX09 rFBA具备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具有研发斑点叉尾鮰海豚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海豚链球菌 兼职蛋白 原核表达 候选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沉积物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测序分析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特征基因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AMO)α亚基基因(amoA)为目标基因(~491bp),分别采用克隆文库、454高通量测序和illumina测序技术对其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54高通量测序和illumina测序技术得到的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均高于克隆文库技术。在菌群组成方面,虽然3种测序技术检测到的优势类群均为亚硝化螺菌,但在菌群丰度方面存在差异。3种测序技术中,克隆文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高估物种丰度,且对部分低丰度类群的检测能力有限;illumina单端测序由于其测序片段较短,可能存在物种注释错误、不能准确区分各物种间序列差异等问题;比较而言,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能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海洋沉积物中AOB的菌群结构特征。
关键词: 氨氧化细菌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 illumina测序技术 克隆文库 沉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2.66±0.02)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A为对照组,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不添加任何微生态制剂;B为拌服复合菌制剂组;C为后喷涂复合菌制剂组;D为复合菌酶颗粒制剂组(复合菌与复合酶等复配后低温制粒);E为固体发酵制剂组,即添加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物后制粒的配合饲料。实验在400L养殖槽中进行,每个处理组分别设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54d。养殖实验结束后,采用浸浴法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14d的攻毒实验。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除拌服复合菌制剂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均能显著提高对虾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对虾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其中,固体发酵制剂组效果最显著,菌酶颗粒制剂处理组居次。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表明,除拌服液体复合菌制剂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均能显著提高对虾成活率(P<0.05),其中以固体发酵制剂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合理添加复合菌制剂、复合菌酶制剂及复合菌培养物能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对虾血清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增强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其中以添加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物饲料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益生菌 菌酶制剂 微生态制剂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胁迫对海稻86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盐胁迫对耐盐水稻新品种海水稻(海稻86)芽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耐盐水稻的推广应用及构建河口低盐池塘渔稻生态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海稻86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进行水培试验,以蒸馏水(盐度0)为对照,模拟不同盐度海水胁迫(3‰、6‰、9‰、12‰、15‰和20‰)处理后,测定种子发芽状况(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和幼苗表观形态特征(根长、茎长、叶长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分析海水稻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对海水盐度的生长适应范围。【结果】不同盐度海水溶液对海稻86的种子活力表现出低促高抑作用,当海水溶液盐度为3‰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达最大值,随海水溶液盐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活力呈下降趋势。随海水营养液盐度升高,海稻86种子胚芽和幼苗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胚芽长、苗高、叶长、主根长、生物量及冠跟比等指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但低盐海水(3‰)对海水稻根系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海稻86种子萌发的最佳盐度和最大盐度分别约为3‰和15‰,幼苗生长适盐范围为0~9‰,当在盐度超过9‰时,幼苗生长缓慢(15‰),甚至停止生长逐渐枯黄(20‰)。【结论】海稻86在苗芽期具有较强的耐盐性,适盐范围较广,适合在河口低盐或半咸水养殖池塘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倍体雌性虹鳟性腺发育阶段细胞色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p19a1b、Cyp11a1、Cyp11b2、Cyp17a1、Hsd3b1等细胞色素相关基因能够调节硬骨鱼类性类固醇的合成,对性腺发育和性别决定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全雌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研究对象,正常雌性二倍体虹鳟为对照,选取31~68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时间段的虹鳟仔鱼脑组织,采用q RT-PCR和酶联免疫的方法研究以上几种基因的表达状况和脑芳香化酶的活性变化,以期探明导致三倍体雌性虹鳟性腺发育异常的关键原因。q RTPCR结果显示,二倍体中Cyp19a1b在30~50 dpf时表达量上调并且维持在较稳定水平,但50~56 dpf时表达量逐渐下调,之后56~68 dpf表达量持续上调;三倍体中Cyp19a1b表达量在30~35 dpf开始上调,35~47 dpf逐渐下调,47~55 dpf开始第二次上调,之后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直至68 dpf,但三倍体Cyp19a1b的表达量显著(P<0.05)低于同期二倍体的。二倍体Cyp11a1表达量在34 dpf出现峰值,三倍体Cyp11a1在38 dpf时出现峰值。二倍体Hsd3b1表达量在33~42 dpf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38 dpf时出现高峰;三倍体Hsd3b1表达量在47~59 dpf时较高,在49 dpf出现高峰。二倍体中Cyp11b2在37 dpf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调;三倍体在40 dpf出现峰值,之后逐渐下调,但三倍体Cyp11b2表达量显著低于同期二倍体。二倍体Cyp17a1的表达量在35~46 dpf时逐渐上升,在45 dpf时达到高峰之后直至69 dpf逐渐下降,并且维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上;但是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未检测到同一时期三倍体Cyp17a1的表达量。酶联免疫结果显示,在40 dpf时二者的脑芳香化酶活性到达高峰,但在40~60 dpf时期,二倍体虹鳟脑芳香化酶活性显著(P<0.05)高于三倍体虹鳟,尤其在45~50 dpf时,该酶活性分别较三倍体的高1.15倍和1.12倍。以上结果表明三倍体虹鳟早期性腺发育迟缓的原因之一是Cyp19a1b、Cyp11a1、Cyp11b2、Cyp17a1、Hsd3b1等基因的表达晚于二倍体,且表达量低于二倍体,造成雌二醇不能正常合成,最终导致性腺发育迟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杀灭虾源地衣芽孢杆菌孢子特性及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微波和水浴对地衣芽孢杆菌孢子的杀菌效果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作用,对不同温度和处理时间下水浴杀菌和微波杀菌处理前后孢子数量、核酸和蛋白质释放量及孢子萌发生长曲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相同杀菌温度,微波对地衣芽孢杆菌孢子杀灭效果强于水浴,尤其是温度低于90℃;与Weibull拟合杀菌效果相比,线性拟合(R2>0.56)比Weibull拟合(R2>0.89)效果较差,但线性拟合结果更加直观;孢子悬液OD_(260 nm)和OD_(280 nm)先升高后下降,微波处理后孢子悬液OD_(260 nm)和OD_(280 nm)开始发生增长的时间均早于水浴,且微波处理在10 min内,OD_(260 nm)和OD_(280 nm)达到最大值,水浴处理在40 min内,OD_(260 nm)和OD_(280 nm)达到最大,说明微波处理导致的蛋白质和核酸泄露的时间均早于水浴;与水浴相比,微波处理后的芽孢萌发曲线延滞期均较长,水浴95℃处理100 min,延滞期即可延长8 min,而微波95℃处理10min,芽孢不再萌发。结论:微波杀菌对地衣芽孢杆菌孢子的杀菌效果显著性强于水浴杀菌。通过对微波对枯草芽孢杆菌孢子杀菌效果的研究,可为靶向杀菌和微波杀菌在食品加工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GCG对尼罗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抑制作用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尼罗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在贮藏过程中降解的抑制作用,实验采用质量分数为0.002 5%、0.01%、0.02%、0.03%的EGCG对罗非鱼肌肉进行处理,考察不同浓度EGCG对贮藏过程中罗非鱼肌肉肌原纤维蛋白盐溶性的影响,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结合质谱技术筛选EGCG抑制降解靶向蛋白质。结果显示,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EGCG对肌原纤维蛋白降解均有抑制作用,质量分数为0.01%的EGCG抑制效果最佳,肌原纤维蛋白质含量由贮藏初期的(82.42±0.65)降至第12天的(51.89±0.68)mg/g(下降率37.0%),而对照组由(80.86±1.18)降至(35.33±1.16)mg/g(下降率56.3%)。研究表明,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及质谱技术鉴定,EGCG对尼罗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抑制作用靶向蛋白质分别为MHC、MLC与肌动蛋白,本结果对罗非鱼冷藏保鲜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类胡萝卜素对合浦珠母贝热休克蛋白基因HSP22表达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获得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热休克蛋白22 (heat shock protein 22,PfHSP22)基因cDNA序列,全长2 18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699 bp,预测编码232个氨基酸。结构预测显示PfHSP22具有小热休克蛋白家族典型结构域"α-晶体结构域"(ACD)。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fHSP22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HSP22相似性最高(54%)。进化分析显示,PfHSP22与软体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表明,常温条件下,PfHSP22在类胡萝卜素含量高的橘色组和含量低的白色组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足中表达量最高,且橘色组均显著高于白色组(P<0.05),表明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低可能影响PfHSP22的基础表达量。高温胁迫时,橘色组和白色组各组织的PfHSP22表达量在前3 h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呈现出或升高或下降的复杂变化;其中橘色组一些组织的PfHSP22表达量显著升高时间晚于白色组,这可能是由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引起。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HSP22 类胡萝卜素 表达分析 小热休克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