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优化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及 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春玉米密植群体优化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特征,并探索其对冠层生产的调控机制及对产量提高的贡献.[方法]以耐密高产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置105000株/hm2种植密度,采用深松(S)、宽窄行(W)及化控(C)的组合,形成4种根-冠优化栽培模式:(1)传统模式(旋耕20 cm,60 cm等行距,RU),(2)耕层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60 cm等行距,SU),(3)冠层优化模式(传统旋耕20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RWC),(4)综合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SWC).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冠层大田切片(垂直)、群体光分布、光合性能、蔗糖合成酶活性及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相较于常规栽培模式(RU),耕层优化模式(SU)的玉米冠层叶片干物质增加,冠层优化模式(RWC,SWC)下密植群体株高和穗位高降低30 cm以上,但群体整齐度下降明显;RWC和SWC处理,叶片垂直分布似"纺锤型"更为均匀,垂直高度180—240 cm的光能截获相比传统模式显著降低8%—37%,而穗位以下(120—180 cm)相比传统模式提高44%—129%;RU和SU处理呈现"漏斗型"株型特征,叶片集中分布在冠层顶部.根-冠协同优化可改良高密玉米群体冠层垂直结构,显著提高穗位及穗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增加穗位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维持生育后期冠层叶片的生理活性,延长干物质活跃积累期10 d以上.[结论]综合优化模式(SWC)改变冠层干物质空间分布,增加了密植群体中下部光能截获和光合碳代谢能力,促进了花后冠层物质生产及籽粒灌浆,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

关键词: 春玉米 栽培措施 冠层结构 干物质 密植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该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各玉米主产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回顾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排名靠前的玉米产区是江苏、山东和四川,各产区技术进步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十二五"时期,排名靠前的产区是贵州、云南和江苏,黑龙江和新疆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 玉米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鸡绿色产业链构建对精准脱贫的重要性及技术推广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了加快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脱贫步伐,探索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在黑龙江省兰西县远大镇胜利村开展蛋鸡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探索,以"科技武装能人,能人带动全村"为帮扶理念,大力发展蛋鸡绿色产业,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经过2017-2019年的不断实践,蛋鸡绿色产业发展良好,本文总结了该地区蛋鸡绿色产业链构建在帮扶贫困村脱贫中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关经验做法,为黑龙江省精准扶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蛋鸡 产业链 能人 技术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和无机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块茎产量的影响

土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以'尤金'和'克新2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以及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块茎产量的影响,以对马铃薯生产中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可行性及替代效果进行验证和阐述.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两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P<0.05),延长了'尤金'地上茎叶的功能期,提高'尤金'的平均薯重(P<0.05);单施无机肥可促进两个品种地上茎叶及根系的生长,提高单株结薯数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两个马铃薯品种的最高产量均为单施无机肥处理,其中'尤金'施用P2O5 90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41.50 t/hm2,'克新23号'施用P2O5 13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41.26 t/hm2.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全部和部分有机替代的产量均为中等水平.

关键词: 马铃薯 有机肥 无机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时间对紫花苜蓿和秣食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现代畜牧科技 2020

摘要:为研究不同贮藏年限对紫花苜蓿和秣食豆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测定并分析了室温贮藏1年和3年的紫花苜蓿及秣食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5个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贮藏1年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显著高于贮藏3年的种子;贮藏1年的秣食豆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高于贮藏3年的种子,差异极显著(P<0.01).该结果能够为紫花苜蓿和秣食豆在生产应用中合理选择种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秣食豆 贮藏年限 发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倒伏原因及其抗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

摘要:小麦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倒伏现象的发生会使小麦的产量品质大幅下降,因此,要想使得小麦获得稳产、高产、优质,提高小麦抗倒伏综合性能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针对小麦倒伏发生的原因、小麦抗倒伏性的评价指标以及小麦抗倒伏技术等方面,根据已报道的研究进行论述,旨在为进一步探明小麦抗倒伏成因机理、明确倒伏评价指标以及完善防抗倒技术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小麦 抗倒伏性 评价指标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感染禽腺病毒血清4型对鹅天然免疫反应的影响

中国兽医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50只30日龄的健康鹅随机分为攻毒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并采集样品,检测抗体水平、病毒血症、病毒载量,应用real-time PCR(RT-PCR)方法检测肝、心脏组织中β-防御素(Av BDs)、Toll样受体(TLRs)、细胞因子(cytokines)等基因表达量。初探人工感染鸡源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对鹅的致病性及机体对该病毒形成的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结果显示,感染该FAdV-4毒株后,鹅均没有明显病症和死亡发生。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肝、心脏组织出现病理学变化,宿主排毒率和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感染早期(36 h和72 h),Av BD1、2、5、9、16,TLR2、3、7、15,IL-1β、2、6、8、18以及髓样分化因子(My D88)在肝中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或有上调趋势。证实,鸡源FAdV-4对鹅的致病性较弱,可能与实验动物品种、日龄差异或感染途径等条件有关。宿主可通过TLRs-My D88途径引起机体产生大量的免疫因子,参与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FAdV-4与宿主早期天然免疫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参考。

关键词: 禽腺病毒血清4型 禽β-防御素 Toll样受体 细胞因子 天然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干旱灾害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文章阐述了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为明确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便于把握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方法]通过气象、遥感、统计3类数据,以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我国农业干旱灾害监测、评价及预警、灾害时空格局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统计文献,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分析农业干旱的基础和困境,明确国内农业干旱灾害的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阐述未来农业干旱的研究重点.[结论]基于气象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最为系统,时间序列跨度长、空间分布范围广,在监测、预警、评价和格局分析等方面都有细致的研究;基于遥感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主要以监测和灾害评价为主;基于统计数据开展农业干旱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价方面;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在逐渐增多,在监测、预警、评价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农业干旱研究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和发生机理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干旱监测 风险预警 风险评估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产量反应的东北一季稻推荐施肥方法的可行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推荐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基于产量反应的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 for Rice,NE)易于操作,便于推广.通过大量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在东北一季稻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3—2018年在东北水稻主产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开展了115个田间试验,每个试验包括6个处理:1)基于水稻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2)农民习惯施肥措施处理(FP);3)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或当地农技部门推荐施肥的处理(ST);4)~6)分别为基于NE的不施氮(N)、不施磷(P)和不施钾(K)处理,用于计算养分利用率.水稻收获期调查产量,依据肥料成本,计算净效益和肥料利用率.[结果]NE、FP和ST处理间的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P=0.185),但以NE处理的产量较高,平均为9068 kg/hm2,与FP和ST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44和196 kg/hm2,其产量差随着NE系统不断优化趋于稳定.虽然NE处理的肥料成本(TFC)最高,但其净效益(GRF)比FP和ST处理分别高1043和537元/hm2,这部分效益都来自于产量的增量.养分回收率(RE)均以NE处理最高,与FP和ST处理相比,氮素回收率分别提高了3.3和2.3个百分点,磷素回收率分别提高了3.5和3.6个百分点,钾素回收率分别提高了7.3和4.6个百分点.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的氮和磷的农学效率(AE)分别显著提高2.7 kg/kg(P=0.022)和4.1 kg/kg(P=0.030),3个处理的钾素农学效率无显著差异.肥料偏生产力(PFP)的大小与施肥量呈显著负相关,NE和ST处理N的偏生产力显著高于FP处理(P=0.004),ST处理磷素偏生产力显著高于NE和FP处理(P=0.001),但FP处理钾素偏生产力高于NE和ST处理,并与NE处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28).[结论]与以常规测土施肥为基础的推荐施肥相比,基于产量反应的养分专家系统(NE系统)的推荐施肥量和比例更符合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在吉林和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大田试验中均获得了相同或更高的水稻产量.由于NE系统无论是否进行土壤测试都可用来进行推荐施肥,因而是更加方便和可行的一季稻施肥推荐方法.

关键词: 水稻 养分专家系统 产量反应 推荐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分离鉴定及产毒基因型分析

草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阐明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真菌毒素对玉米籽粒的危害。2018年在黑龙江省21个玉米主产区县采集玉米穗腐病病样143份,采用种子健康检测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的镰孢菌进行产毒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00株镰孢菌分离物,鉴定出12种镰孢种,其中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0.00%和16.00%;亚粘团镰孢和层出镰孢的分离频率均为13.00%;布氏镰孢分离占比12.50%;温带镰孢分离占比7.50%;新知镰孢分离占比2.50%;变红镰孢分离占比2.00%;拟枝孢镰孢、梨孢镰孢和居群镰孢分离频率均为1.00%;亚洲镰孢占比0.50%。产毒素类型分析发现,亚洲镰孢菌为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产毒类型,禾谷镰孢与布氏镰孢含3种产毒类型,其中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产毒类型最多,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稍次之,NIV型最少;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亚粘团镰孢、新知镰孢、变红镰孢、拟枝孢镰孢和梨孢镰孢均含有产伏马毒素的关键基因fum1,具备产伏马毒素能力,温带镰孢和居群镰孢不含有fum1基因。黑龙江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种类较多,其中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为优势致病镰孢,亚粘团镰孢、层出镰孢和布氏镰孢亦分布较广,温带镰孢和新知镰孢呈现小范围分布,拟枝孢镰孢、变红镰孢、梨孢镰孢以及居群镰孢是首次在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中分离得到,丰富了黑龙江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种类。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镰孢菌 产毒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