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盐胁迫对芦笋幼苗生长和体内Na~+,K~+,Ca~(2+)分布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芦笋品种NJ978为试材,研究了NaCl胁迫对芦笋幼苗生长及体内Na+,K+,Ca2+吸收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分对芦笋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加剧,低盐胁迫下(NaCl≤50mmol/L),芦笋生长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高盐胁迫(200~300mmol/L NaCl)显著抑制了幼苗生长.随NaCl浓度的增加,芦笋体内Na+含量增加,K+,Ca2+含量降低.芦笋根系对Na+有一定的截留能力,低盐环境下(NaCl≤100mmol/L),根部Na+迅速增加,而地上部Na+增加缓慢,从而抑制了Na+向地上部运输,并维持了地上部相对稳定的K+,Ca2+平衡;外界NaCl浓度高于根系Na+截留阈值后(100mmol/L),大量的Na+运输至地上部并限制了K+,Ca2+的吸收,表现为K+/Na+和Ca2+/Na+迅速下降.芦笋根系对K+,Ca2+,Na+选择吸收性(ASK,Na,ASCa,Na)随盐胁迫增加而变高;根部向地上部运输K+,Ca2+能力(TSK,Na,TSCa,Na)在0~100mmol/L NaCl水平下逐渐升高,之后迅速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根部对Na+的截留和Na+,K+,Ca2+在器官水平上的再分布是芦笋适应盐胁迫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芦笋 盐胁迫 生长 离子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二点委夜蛾高毒力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基因型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获得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t)菌株,寻找对该虫具有特异杀虫活性的蛋白毒素,探索Bt菌株或其杀虫基因应用于二点委夜蛾防治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生物测定方法比较了36株苏云金芽胞杆菌和一株恶臭假单胞工程菌PHB-cry1Ab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同时利用PCR-RFLP方法对这些菌株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Bt菌株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差别很大,杀虫活性高的菌株都含有cry1Ac基因。饲毒72 h后含单基因的BtHD-73菌株(cry1Ac)对二点委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LC_(50)值为188.51μg/g)明显高于含多基因的Bt SC-40菌株(cry1Ac,cry2Ac,cry1I,vip3A)的毒力(LC_(50)值为418.13μg/g)。含有vip3A基因的Bt SC-40和BtHD-13营养期上清液对二点委夜蛾2龄幼虫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72 h死亡率分别达到42.5%和57.4%),而无vip3A基因的Bt HD-73营养期上清液未表现出明显的杀虫活性。【结论】由cry1Ac基因编码的Cry1Ac蛋白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具有特异杀虫活性,Vip3A蛋白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可能也有一定的杀虫活性。

关键词: 苏云金芽胞杆菌 二点委夜蛾 基因型鉴定 杀虫活性 Vip3A蛋白 Cry1Ac蛋白

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研究

植物保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类型,采用27个国际鉴别寄主品种和2个感病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河北省邯郸、保定、任丘和唐山的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进行了鉴定。依据Andersen等鉴别标准,4个群体的致病型不同于国际上已命名的16个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唐山群体为一个致病型,它的致病型和山西太谷、安徽固镇群体的致病型相似;邯郸群体、保定群体和任丘群体的致病型属于同一致病型,这3个群体的致病型和定州群体的致病型很接近。对照小麦品种‘石新733’和‘温麦4’对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表现感病。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毒性 致病型 鉴别寄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新品种冀花6号生育规律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现代农村科技 2014

摘要:本文通过对花生新品种冀花6号的叶面积消长动态、茎枝生育动态、干物质分配规律及播期、株行距、生育关键时期管理等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探明了该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在不同生态类型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得到了不同生态区和不同种植形式下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花生 生育规律 高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短枝型苹果品种——芭蕾苹果

现代农村科技 2014

摘要:芭蕾苹果(Ballerina apple)又称"柱型苹果"(Columnar apple),是英国东茂林园艺研究所育成的现今世界上树冠最紧凑、极短枝型苹果新品种。该品种于1988年注册,1989年推广,被认为是继20世纪20年代培育出M系列苹果矮化砧木后,在苹果育种方面取得的又一个重要成果。芭蕾苹果的树冠由一个直立的中心主干和其上着生的大量小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胞杆菌NCD-2中调控因子PhoP对fengycin合成的调控作用

植物病理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hoR/PhoP双因子调控系统是枯草芽胞杆菌中一个重要的全局性调控系统,在低磷环境下,感应激酶PhoR自磷酸化,并且将获得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调控因子PhoP上,从而激活PhoP的调控活性。为了明确调控因子PhoP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中主要抑菌活性物质-fengycin合成能力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缺失突变NCD-2菌株中的phoP基因,拮抗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hoP基因缺失菌株显著降低了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FPLC)技术比较了NCD-2菌株野生型及其phoP基因突变子fengycin的合成能力,结果证明,phoP基因突变菌株降低了fengycin的合成能力。对突变子进行phoP基因互补发现,互补phoP基因可使突变子的相关性状恢复到野生型菌株水平。以上结果证明,phoP基因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中fengycin的合成具有正调控功能。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双因子调控系统 脂肽类抗生素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对谷子杂交种的防早衰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 CSCD

摘要:为解决谷子杂交种的灌浆期叶片早衰难题,从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入手,以自育杂交种66359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喷施12种生长调节剂和3种叶面肥及清水对照后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重和灌浆期叶绿素SPAD值及其净光合速率,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对谷子杂交种农艺性状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谷子杂交种防早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结果显示:根旺、海绿素、施丰、天赐宝4种药剂对谷子杂交种具有防早衰的作用。其生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增加了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调节了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提高了各个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强壮了茎秆,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止了早衰。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叶面肥 谷子杂交种 防早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对板蓝根质量的影响

现代农村科技 2014

摘要: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是河北省种植面积较大的药材种类之一,其中以安国的小叶板蓝根药材质量最好。但随着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私排乱放,我国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对药材影响最大,本可以用来治病救人的良药却成了危害生命安全的毒药。因此,开展土壤中重金属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已成当务之急。下面就介绍一下土壤中重金属镉元素含量对板蓝根质量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产量品质与抗逆性分析

草地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褐色中脉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苏丹草(S.sudanense)、高丹草(S.bicolor×S.sudanense)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差异。在海河低平原农区,以生产主推的5份常规饲草品种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刈割处理下国外15份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特性。结果表明:受生长环境因素(不同刈割次数处理)的影响,BMR-6型高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下降,BMR-6型饲用高粱的平均干草产量下降幅度高于BMR-12型品种,而BMR-6型苏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增加;但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褐色中脉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而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品质性状分析表明,光周期不敏感型、BMR-12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低于BMR-6品种,相对饲用价值(RFV)值显著高于BMR-6品种(P<0.05)。综合考虑,BMR-12型材料的育种潜力较大。

关键词: 褐色中脉 饲草高粱 产量 品质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北部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系)对黄淮海主要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166份黄淮海北部地区近年来生产上种植品种及近期育成品种(系)对SMV的抗性,利用黄淮海地区SMV流行株系SC3、SC6、SC7、SC11以及混合4个株系进行了抗性鉴定,从客观上评价了上述品种(系)的抗性。结果显示:对4个株系均表现抗病(中抗、高抗和免疫)的共82份,占49.4%;其中对3个株系表现高抗或免疫的32份,占19.3%;对4个株系表现高抗或免疫的23份,占13.9%。对混合株系表现抗病的108份,占65.1%。其中表现免疫的45份,占27.1%,表现高抗的29份,占17.5%。对4个株系和混合株系均表现抗病的62份,占37.3%;表现免疫和高抗的14份,占8.4%。近年育成品种对SC3、SC7株系较早期育成品种的抗性显著增强;来自河北、北京、山西的品种抗性较好,病情指数整体较低。鉴定筛选出对接种的4个株系及混合株系均表现免疫的品种冀豆9号和石豆6号,可作为抗病育种的重要抗源。本研究还发现部分品种对接种的4个株系和混合株系表现出抗性差异,表明SMV株系间存在着明显的互作。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SMV) 流行株系 黄淮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