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荔枝根毛与菌根水平年动态规律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12年生妃子笑/怀枝结果树和2年生怀枝实生苗为材料,观测根毛在须根上的着生方式与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方式,并测定结果树与实生苗根系活力、菌根侵染率、根毛长度与密度的周年变化,以此明确荔枝植菌复合根吸收功能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距离荔枝须根根冠约2.5 mm的位置就有根毛发生,而根毛成熟区则位于根冠后(0.5~2 cm)区域。此区域根毛着生方式多样,呈不规则块状着生或对生且此区域菌根真菌的侵染也较为频繁。怀枝实生苗与荔枝结果树根系活力、菌根侵染率的年动态曲线相似,但其出现极值的时间点不同。实生苗根系活力水平、总侵染率、丛枝侵染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先下降后上升;实生苗泡囊侵染率则与上述指标相反,先上升后下降。结果树总侵染率和丛枝侵染率的变化规律为先上升后下降再略有上升;泡囊侵染率的变化规律为先下降后上升。实生苗根毛长度、密度均显著低于结果树,且2个指标随时间的变化不显著。

关键词: 荔枝 根活力 根毛长度 根毛密度 菌根侵染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sp.J5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 sp.J5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MTT法和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抗菌活性。结果从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 sp.J5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14-acetoxy-15-hydroxyirpexan(1)、15α-hydroxytrametenolic acid(2)、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oic acid(3)、latifolicinin C(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5)、methyl 5-(2-methoxycarbonylethy)furan-2-carboxylate(6)和5-(2-carboxy-ethyl)-furan-2-carboxylic acid(7)。化合物1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肝癌细胞(BEL-7420)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化合物5具有抗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棉花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活性,化合物6具有抗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活性。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角果木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7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7的核磁数据;菌株Coriolopsis sp.J5能代谢产生具有细胞毒活性和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关键词: 角果木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龙血树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DcF3′H)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是植物黄酮类化合物骨架修饰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在形成结构多样化的黄酮类化合物中起重要作用。在前期已获得的龙血树转录组数据基础上克隆了1个海南龙血树F3′H基因,命名为DcF3′H。DcF3′H含有的开放阅读框长1 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推导的DcF3′H分子量为58 ku,等电点p I为6.59。DcF3′H含有细胞色素P450的保守结构域和CYP基序,与甘蔗、玉米、猕猴桃、小麦、烟草、黄瓜和大豆等植物的F3′H同源性分别为76%、75%、77%、74%、75%、76%和75%。进化树分析表明,DcF3′H与中国水仙亲缘关系较近,与苜蓿和鹰嘴豆的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表达结果显示:DcF3′H在根、茎、叶、花和果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无机盐诱导剂处理能显著提高DcF3'H的表达量,处理3 d时DcF3′H的表达量提高了5.58倍。此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海南龙血树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类黄酮3′-羟化酶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龙果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果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火龙果代谢特点及水分、光照、温度、CO2浓度、养分、土壤pH值、盐碱度、间作等对火龙果光合作用、生长、开花、产量影响研究,以其为火龙果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火龙果 生理 生态 特性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添加剂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动物生长,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改善产品品质和繁殖性能、增强抗应激等作用。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深入研究和在养殖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对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功效与涉及的中草药种类及其在猪、牛、羊、鸡、兔和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草药 饲料添加剂 应用现状 展望 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分添加对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江平原是人类农业开垦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农业施肥已经显著增加了该地区自然沼泽湿地氮和磷的输入量,这将会深刻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3年的氮和磷添加试验,研究了养分富集对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添加(N,6 g N·m~(-2)·a~(-1))显著增加了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度,降低莎草科植物的优势度,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但提高了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而磷添加(P,1.2 g P·m~(-2)·a~(-1))降低了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度,增加了莎草科植物的优势度,但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均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氮、磷同时添加(N+P)虽然对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没有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但增强了小叶章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植物地上生物量。本研究表明,在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中,养分富集将显著改变植物群落组成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而且氮素和磷素富集影响并不一致。

关键词: 氮富集 磷富集 物种优势度 植物功能群 湿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基因组DNA提取、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稳定可靠的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叶片DNA的提取方法和SSR-PCR反应体系及筛选出稳定的油梨SSR多态性引物,为开展油梨种质SSR分子标记提供遗传研究的基础。以油梨叶片为试材,比较3种油梨叶片DNA提取方法 ;利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对油梨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筛选引物;同时,选取5对多态性引物对45份油梨种质进行PCR扩增,进一步检测该优化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常规2×CTAB法、改良2×CTAB法和植物DNA提取试剂盒法等3种DNA提取方法中,改良2×CTAB法对油梨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最佳;获得最优反应体系为:20μL总反应体系中,含约40 ng DNA模板、1.5 mmol/L Mg~(2+)、0.15 mmol/L d NTPs、0.5 U Taq DNA聚合酶、0.5μmol/L引物;以此体系为基础进行引物筛选,从73对油梨SSR引物中筛选出了30对扩增条带清晰的多态性引物,说明该反应体系可用于油梨SSR标记的进一步研究;稳定性检测获得的谱带清晰,表明该优化反应体系是稳定可靠的。由此可见,改良的2×CTAB法可用于油梨叶片DNA的大量样本提取,优化后的SSR-PCR反应体系及筛选出的30对多态性引物可用于油梨SSR标记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油梨 DNA提取 SSR标记 体系优化 引物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良营养液对大棚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和有效态铜锰锌铁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施用酸性土壤改良营养液后大棚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和有效态铜、锰、锌、铁含量的变化趋势。依照有关标准和土壤农化分析方法,测试了不同月份土壤pH值、交换性钙、镁和有效态铜、锰、锌、铁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酸性土壤改良营养液能有效提高试验区土壤pH值;随着改良液施用时间延长,试验区土壤交换性钙、镁和有效铁含量呈上升趋势;试验区土壤有效锌、铜、锰含量呈降低趋势。

关键词: 大棚酸性土壤 改良营养液 交换性钙镁 有效态铜锰锌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焙烤对澳洲坚果果仁挥发性成分特征的影响(英文)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HS-SPME-GC-MS自动分析方法,研究了利用烤箱焙烤澳洲坚果果仁后形成的香气成分,并检测不同焙烤工艺条件下焙烤香气成分的变化。两种不同形式的澳洲坚果果仁原料(整果仁和碎果仁)分别按照不同温度、时间条件焙烤:130℃…40…min,140℃…40…min,150℃…30…min…以及…170℃…20…min。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焙烤果仁中的33种香气成分和原料果仁中的4种香气成分被定性鉴定。总体上,随着焙烤温度从130℃升至170℃,焙烤果仁中的香气成分的数量和含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吡嗪类和呋喃类两类物质。2,5-二甲基吡嗪是所有焙烤澳洲坚果果仁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在相同的焙烤工艺条件下,焙烤碎果仁中的香气成分含量高于焙烤整果仁。2-乙基-6-甲基吡嗪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指示物,能够反映所有焙烤碎果仁和焙烤整果仁之间的焙烤工艺差异显著性。

关键词: 香气 焙烤 澳洲坚果果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门氏菌在鲜切蔬菜中生长行为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沙门氏菌在鲜食蔬菜或调味蔬菜中的生长情况,以蒜苗、香菜、西红柿、黄瓜和小葱为实验对象,点植接种两株沙门氏菌混合菌液(Salmonella enteritidis ATCC 13076和S.newport ATCC 6962),研究不同接种剂量下沙门氏菌在鲜切蔬菜中生长情况,考察不同温度下沙门氏菌在鲜切黄瓜中的动态生长情况,并构建生长模型。结果表明:4℃下,沙门氏菌在所试鲜切蔬菜中均不生长。28℃,高接种剂量下(2.0 log CFU/g和3.0 log CFU/g),沙门氏菌在各种蔬菜中的生长势(δ)在4.25~5.84 log CFU/g之间,表明其在各种蔬菜中生长良好(菌落数量>7.0 log CFU/g)。1.0 log CFU/g接种剂量下,除了黄瓜外,沙门氏菌在其他蔬菜中生长良好(菌落数量约5.0 log CFU/g)。微量接种剂量0.1 log CFU/g,小葱和番茄中沙门氏菌长势尚好(δ>0.5 log CFU/g),其他蔬菜中沙门氏菌不生长(δ<0.5 log CFU/g)。采用Baranyi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7、15、20和25℃下沙门氏菌在鲜切黄瓜中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分别为0.026、0.11、0.14和0.29 h-1;7℃和15℃时,迟滞时间分别为24.33 h和9.44 h,20℃和25℃时不经历迟滞期,直接进入对数生长期。采用次级模型Ratkowsky方程描述最大生长速率和储藏温度的关系,模型可靠性较好。所以,蔬菜品种、接种剂量和储藏温度影响沙门氏菌在鲜切蔬菜中的生长。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鲜切蔬菜 调味蔬菜 黄瓜 模型构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