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一株拮抗香蕉枯萎病芽胞杆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原料廉价且适合芽胞杆菌HD34分泌拮抗香蕉尖孢镰刀菌古巴转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race 4)活性物质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为后续芽胞杆菌HD34大规模液体发酵奠定基础。通过拮抗实验,以抑菌圈直径大小为指标找出芽胞杆菌HD34液体发酵基础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的比例,利用显微观察拮抗物质对病原菌的影响。适合芽胞杆菌HD34生长的基础培养基成分为玉米粉、大豆粉、磷酸氢二钠,金属离子影响不明显,HD34在正交9号组合A3B3C2(玉米粉2%,豆粉1%,Na_2HPO40.1%)表现出最强活性,抑菌圈直径达到27.60 mm,显微镜观察发现芽胞杆菌HD34的发酵滤液对香蕉枯萎病原菌菌丝具有致畸作用。芽胞杆菌HD34在正交9号组合(A3B3C2)培养条件下,发酵滤液对病原菌菌丝具有破坏作用,该液体发酵培养基具有潜在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芽胞杆菌 香蕉枯萎病 液体发酵 培养基优化 正交试验 抑菌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S-SPME/GC-MS和电子感官技术的热泵干燥对烘焙咖啡豆风味品质影响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2016 EI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热泵干燥对烘焙咖啡豆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日晒干燥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技术,研究了热泵干燥不同温度下焙炒咖啡豆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气味及滋味特性。HS-SPME/GC-MS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挥发性风味成分131种,包括10大类物质;干燥温度为40℃时检测数目最多,为124种,随着温度升高,挥发性风味成分数目呈下降趋势,其中呋喃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所占百分含量最高,均达到了20%以上,酮类化合物数目最多为31种。电子鼻及电子舌数据经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处理,结果表明: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前两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9.66%和84.59%,均大于80%,能够较好的提取样品中多维数据信息,并且均能够有效的区分日晒干燥及不同热泵干燥温度处理所得烘焙咖啡豆。

关键词: 烘焙咖啡豆 电子鼻 电子舌 HS-SPME/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一次多基因遗传转化及多重PCR检测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基因遗传转化策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实现了一次多个性状的遗传改良,为探索甘蔗一次多基因遗传转化的可行性,用一个多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对甘蔗进行遗传转化。通过多重PCR法对4个外源基因在各个转基因株系内的整合与缺失进行检测。结果证明,甘蔗一次多基因遗传转化是可行的,但因插入的DNA片段较大,会发生基因丢失现象。因此,一次多基因遗传转化需要在转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对较多的转化株系,才能从中筛选到有应用价值的株系。

关键词: 甘蔗 农杆菌介导法 多基因遗传转化 多重PCR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特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与质谱数据分析结合理化常数及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4个Lasiodiplodin型大环内酯,1个链状脂类化合物和2个苯的衍生物,分别是:Lasiodiplodin(1)、(R)-de-O-methyllasiodiplodin(2)、(5S)-5-hydroxylasiodiplodin(3)、(5R)-5-hydroxylasiodiplodin(4)、methyl(E)-11,12,15-trihydroxyoctadec-13-enoate(5)、对羟基苯乙醇(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7)。化合物1和2分别对白色念珠菌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抗菌活性,且分别对SGC-7901和K-562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分离自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能产生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

关键词: 海南海桑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转基因作物检测中的应用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人们对转基因产品仍持谨慎态度。因此,快速、准确、灵敏的转基因检测手段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监管至关重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一种恒温核酸扩增的技术,其设备简单、成本低廉、结果可视化,且灵敏度高,现已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寄生虫、转基因等检测行业。介绍了LAMP技术的原理、特点和联合应用其他技术,及其在转基因作物与产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 转基因作物 成分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间作咖啡对胶园土壤养分与土壤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长期间作咖啡对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影响,以间作26年咖啡的土壤为处理,以不间作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结果表明:间作26年咖啡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含量,降低了全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增加了全磷、速效磷、速效钾、pH值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全钾、硝态氮含量及土壤蔗糖酶、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说明胶园实行长期咖啡间作,每年必须追施足够的肥料,尤其是氮肥。

关键词: 胶园长期间作 咖啡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豆的热风干燥特性及其干燥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南当地的咖啡鲜果为原料,测定其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探索咖啡豆在不同干燥温度和载重量条件下热风干燥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咖啡豆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咖啡豆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初始阶段干燥速率较快;由于咖啡鲜果单层摆放,不同载重量对干燥速率影响不显著;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多,其中醛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而酯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均逐渐增加,烃类化合物略有增加;采用3种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以模拟咖啡豆的干燥过程,结果表明单项扩散模型(Henderson and Pabis)的拟合度最好。

关键词: 生咖啡豆 热风干燥 干燥动力学 挥发性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MeNRT2.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具有产量高、抗贫瘠等特点,为了了解其耐贫瘠的作用机理,提高木薯在贫瘠土壤中对氮素的利用率,以培养20 d的"华南5号"木薯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获得一个高亲和硝态氮转运蛋白(NRT2)基因,命名为Me NRT2.1,该基因含有1 593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53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木薯Me NRT2.1与苜蓿、拟南芥、可可、杨树等物种的NRT2.1同源性高,其中与可可树Tc NRT2.1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相似性达到9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e NRT2.1在木薯组培苗的根中表达,并且在NO_3~-浓度为0.2 mmol/L时,其相对表达量较高,NO_3~-浓度为10 mmol/L时其相对表达量较低,NO_3~-浓度为0时几乎不表达;Me NRT2.1在茎、叶中也几乎不表达,即该基因具有诱导型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发现Me NRT2.1定位在细胞膜上。此研究为进一步通过NRT2基因提高木薯的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木薯 硝态氮 NRT2 实时荧光定量PCR 亚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条件杧果着色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比较

果树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2个不同生态区杧果果实着色的差异,并探讨着色差异的内在机理。【方法】试验于2012年比较了‘台农1号’杧果在四川攀枝花和广东雷州2个生态区的果皮颜色、花色苷含量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差异。【结果】四川攀枝花地区高海拔、昼夜温差大,较低降雨量,该生态区‘台农1号’杧果果皮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雷州地区,着色较好,果皮色度角显著低于雷州地区。花色苷合成基因Mi PAL、Mi C4H、Mi CHS1、Mi F3H1、Mi DFR和Mi UFGT的相对表达量以攀枝花地区显著高于雷州地区,其中Mi C4H、Mi CHS1、Mi F3H1、Mi DFR和Mi UFG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雷州地区的130、228、63、2.7和4.3倍。【结论】四川攀枝花地区海拔高、辐射强和昼夜温差大等生态因子有利于诱导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尤其是Mi PAL、Mi CHS1、Mi DFR和Mi UFGT的表达,促进‘台农1号’果皮着色。

关键词: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inn.) 着色 生态条件 花色苷合成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省芒果主产区土壤养分现状与果实矿质养分相关性评价与分析

土壤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海南省芒果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及与果实矿质养分相关性,以期掌握芒果园土壤肥力现状,为科学、合理制定海南省芒果主产区的施肥策略奠基础。通过对海南省芒果主产区陵水、三亚、乐东、东方四市县芒果园0~20 cm、20~40cm土层采集的342个土壤样品和90个植物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分析。研究发现,芒果园土壤pH均值为5.51,果园土壤呈酸性;果园有机质含量偏低,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四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三级以下水平占各地土壤的比例分别为:陵水60%、三亚69%、乐东93%、东方100%;果园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较低,基本在三级及以下水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较高,大部分土壤在三级及以上水平范围,磷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20 cm土层为123.07%,20~40 cm土层为138.32%;芒果园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较丰富,交换性镁含量较低,钙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增加,镁则相反;芒果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丰富,随土层的加深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减少,有效锰略微增加,有效硼基本不变;果园土壤养分含量与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强,其中果实锰与土壤速效钾(相关系数0.990)、果实锰与土壤碱解氮(相关系数0.995)、果实锰与土壤有效锌(相关系数0.960)及土壤铜与果实铜(相关系数0.926)为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效磷与果实微量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效铁与果实大量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土壤速效钾和碱解氮与果实微量元素呈正相关。海南省芒果园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全氮、碱解氮)含量均较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中上水平,交换性镁含量较低,果园土壤微量元素较丰富。建议生产中以基肥为主,增施有机肥,适当配施锰等微量元素,可以喷施少量叶面肥补充微量元素。在施肥时应平衡施肥,合理用量。

关键词: 海南省 芒果园 土壤养分 肥力状况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