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播期、密度及施肥对寒地油用型紫苏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SU-5"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复合肥施用量3种因素对寒地油用型紫苏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参试因子对寒地紫苏产量的影响是密度>复合肥施用量>播期,寒地紫苏种子产量的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方程为Y=2214.74973+111.16360X1+225.68963X2+190.45268X3-210.46885X12-212.67802X22-126.52061X32-196.87500X2X3。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寒地紫苏种子产量大于1 839.38kg/hm2的理论上组合方案的播期为5月4日,最佳密度为5.0万株/hm2,最佳复合肥施用量为507.7kg/hm2。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大豆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有机肥在大豆生产中的最适用量,于2016-2017年采用小区试验,施用自主发酵有机肥,用量为2.5,7.5,15.0,22.5,30.0 t·hm~(-2)的5个水平,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及其与化肥混施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植株长势考查结果表明:有机肥料肥效释放缓慢,在苗期植株长势弱于常规施肥处理,在盛花期促进根、根瘤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有机肥用量在15~30 t·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与常规施肥处理间达显著差异,有机肥用量为2.5~7.5 t·hm~(-2)时配施50%常规施肥与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促进了植株生长,但干物质积累量仍低于常规施肥水平。测产结果表明:有机肥单施最适用量为15~22.5 t·hm~(-2),较常规施肥增产2%~4%,有机肥化肥配施最适用量为有机肥15 t·hm~(-2)配施50%常规施肥,其产量高于单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2.63%,差异显著;从经济效益值来看,有机肥施用量越高,肥料成本越高,效益值越低。因此,从提高产量、保证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有机肥最佳用量为15 t·hm~(-2)配施50%常规施肥。


外源乙烯对长春花生理水平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植物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药用植物长春花中含有100多种萜类吲哚生物碱(TIAs),其中具有抗肿瘤功效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受到关注。为了研究外源乙烯处理对长春花生长情况、生理状态和萜类吲哚生物碱合成的整体影响,本文以长春花幼苗为实验材料,使用外源乙烯处理后对比了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春花的生物量积累、根茎伸长、光合参数以及生物碱含量等指标,分析了生物碱合成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处理使长春花乙稀释放量上升,乙烯信号响应因子erf基因表达量提高。乙烯利抑制长春花幼苗生物量积累、根纵向生长,促进茎秆横向加粗生长,由非气孔因素导致净光合速率(P_n)和气孔导度(G_s)下降。外源乙烯促进异胡豆苷(STR)、长春质碱(CAT)、文多灵(VIN)和长春碱(VINB)积累,并且促进长春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str和CrPRX上调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生长指标、光合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长春质碱、文多灵、长春碱与茎秆直径(SD)显著正相关(P<0.05),与生物量(B)、株高(H)、根长(RL)、净光合速率(P_n)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文为研究外源乙烯调控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心土层施磷对大豆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黑钙土心土层磷的高效利用机制,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对心土层土进行磷培肥,研究不同施磷量0 kg·hm~(-2)(T_0)、30 kg·hm~(-2)(T_1)、60 kg·hm~(-2)(T_2)、120 kg·hm~(-2)(T_3)、240 kg·hm~(-2)(T_4)对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施入量的增加,对大豆生育期的各项指标影响呈现单峰曲线变化,但峰值出现的处理略有不同。(1)施磷30~240 kg·hm~(-2)与不施磷(对照)相比能够促进大豆苗期的株高增长、干物质质量增加,即T_1>T_2>T_3>T_4>T_0;SPAD值增大,其中T_2>T_3>T_4>T_1>T_0,且T_1、T_2处理与T_0之间差异显著,但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大豆结荚期株高、SPAD值曲线峰值从T_1处理变为T_2处理,但干物质质量的峰值不变,仍为T_1处理,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根瘤的影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根瘤数减少,而施磷量T_1~T_3的处理与T_0或T_4处理差异显著,但峰值T_1与T_2、T_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根系指标的影响,峰值出现T_2处理,其趋势同根瘤一致;对光合参数的影响,其中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的曲线峰值出现在T_2处理,而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的曲线峰值为T_1处理,峰值的处理与T_0、T_4处理差异显著;(3)大豆成熟期施磷处理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所提高,表现为第1年T_1、T_2处理和第2年的T_2、T_3处理分别与T_0处理相比差异显著,综合分析得出推荐施肥量为T_2处理即磷施用量为60 kg·hm~(-2)。研究表明,心土层土壤施用磷肥可提高大豆产量,但施磷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大豆产量增加,初步得出了较为合理的推荐施肥量,对指导黑钙土大豆科学施用磷肥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2种中间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生命表编制与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旨在寻求适合繁殖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种群的中间寄主。笔者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卵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卵为中间寄主,编制稻螟赤眼蜂的种群生命表,分析比较生殖参数,评价其对2种中间寄主的适合性。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的净生殖力R_0、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与平均世代历期T分别为6.12、0.1996、1.2210、9.0728,在甜菜夜蛾卵上的上述各项参数分别为10.58、0.2573、1.2934、9.1678。稻螟赤眼蜂在甜菜夜蛾卵上各项生殖参数都要高于在小菜蛾卵上的表现。甜菜夜蛾卵较小菜蛾卵更适合用作稻螟赤眼蜂繁殖的中间寄主。


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的技术模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该文应用自主研发的秸秆集条还田机械,与五铧犁同步耕作,实现秸秆集条侧施深还田,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设置正常翻耕(对照CK),秸秆耕层还田,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3个处理,连续3 a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翻耕相比,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没有降低出苗率,秸秆耕层还田玉米出苗率降低3.3%~3.5%,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条深还处理相比,秸秆耕层还田的玉米苗期株高降低3.1~4.5 cm,茎粗降低2.3~2.5 mm,干物质量降低15.8%~17.2%,成熟期株高降低13.3~17.9 cm,茎粗降低3.1~4.0 mm,干物质量降低8.0%~10.8%,根系总量和总根长降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中还田间无差异;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与正常翻耕相比,随还田年限增加,产量有增加趋势,耕层还田连续3 a表现明显减产,差异显著。秸秆集中还田可以克服秸秆耕层还田存在的问题,而且不减产,可以使秸秆有效归还到土壤中。


黑龙江省蜜蜂资源动态监控调查报告
《中国蜂业 》 2018
摘要:黑龙江省在中国最东北位置,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属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4~5℃之间。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春秋干燥凉爽;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植物生长繁茂,蜜源植物花期集中,具有发展养蜂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是全国养蜂生产的重点省份之一。蜜粉源植物以森林、草地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