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特用大粒大豆新品种绥农49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

摘要:大豆新品种绥农49是以绥08-5509为母本,以绥10-7500为父本有性杂交,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2019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20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2016-2017年特用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67.4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7增产12.7%;2018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45.8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7增产12.5%,蛋白质平均达含量41.24%,脂肪平均含量21.57%。中抗灰斑病,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及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区域种植。

关键词: 大豆 绥农49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田AM真菌侵染效应及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不同方式对玉米田有机质、养分含量、AM真菌侵染效应及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CK相比,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AM真菌生长代谢及对根系侵染效应的发挥,且3种还田方式中,秸秆深翻还田效果最显著,可使AM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频度提高88.67%;侵染强度提高300.66%;孢子数增加106.67%。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有机质 AM真菌 侵染 球囊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硅包衣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调控效应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

摘要:硅能有效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增强其抵抗多种逆境能力。为此研究以不同浓度的外源硅包衣为处理,利用蛭石和草炭土(2:1)为基质栽培大豆,通过断水方式创造干旱条件研究外源硅包衣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使用适宜浓度的外源硅包衣,能增强干旱条件下大豆幼苗的新陈代谢与渗透调节能力,进而改善其株高、茎粗、侧根条数及茎叶干物质重等形态指标。除茎粗与还原糖等指标以1.20 g·kg~(-1)的外源硅包衣最佳外,其余指标均多以1.80 g·kg~(~(-1))的外源硅包衣最佳,其中株高、侧根条数、叶干重、总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0.39%、15.52%、14.51%、28.58%及23.62%。因此,综合来看,外源硅的使用浓度应在1.20~1.80 g·kg~(-1)范围内效果较优。

关键词: 大豆幼苗 外源硅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著,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著,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

关键词: 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适期释放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霉不同施用方式对黄瓜幼苗质量特性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黄瓜枯萎病是设施黄瓜栽培中最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应用生防菌防治黄瓜枯萎病,对黄瓜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前期筛选的对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的3株木霉菌,即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525、哈茨木霉T. harzianum 610和拟康氏木霉T. pseudokoningii 886,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木霉菌不同施用方式对黄瓜幼苗质量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3种施用方式分别为T1(木霉与病原菌同时接种)、T2(先接种木霉菌,2d后接种病原菌)和T3(先接种病原菌,2d后接种木霉).结果显示,3株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均在64.78%以上,且以拟康氏木霉886的T2施用方式的防效最高,达到81.54%.在播种后8~14 d,所有木霉菌处理的黄瓜幼苗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总吸收面积均比CK1(只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显著上升,3种施用方式中以T2处理对上述6项指标的促进效果最显著,并以拟康氏木霉886在播种后14 d的6项指标增加幅度最大,该处理的黄瓜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总吸收面积的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10.06%、74.39%、37.23%、54.45%、88.00%和51.11%.本研究的3株木霉菌通过提高黄瓜幼苗生理代谢活性,增强了幼苗质量,提高了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在应用中,提前施入木霉菌,有利于提高黄瓜幼苗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为后期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条件.

关键词: 木霉菌 黄瓜 枯萎病 生理特性 壮苗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年黑龙江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展望

农业展望 2019

摘要:水稻一直以来是黑龙江省的优势农作物,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稳定增长、 20世纪90年代的飞速发展和"以稻治涝战略"实施的快速发展期。近10多年来,伴随农业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实施,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拉动下,黑龙江水稻生产再次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在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的前提下,黑龙江稻米产量稳中有升,工业用粮消费增加;大米进出口量、额均增加,市场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针对黑龙江稻米产业链短、品牌多而杂、营销观念落后等问题,提出未来应着力于延长产业链、整合区域品牌、加大优质品种研发和推广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 黑龙江 稻米 生产 供需 发展路径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工业大麻DUS测试指南的研究制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促进工业大麻DUS测试指南的推广应用,推动工业大麻新品种测试鉴定,文章探讨了我国工业大麻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的制定原则与性状选择标准。通过制定工业大麻DUS测试指南,对工业大麻资源特征信息描述语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对性状特征的分级、分类进行了标准化,是工业大麻新品种权授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麻 新品种保护 DUS 测试指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生育期E1、E2、E3和E4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E1~E4基因作为对大豆生育期影响最大的E系列基因,与大豆品种生态类型密切相关。为总结大豆主要生育期基因E1~E4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促进中国大豆生育期育种模式的形成,本研究综述E1~E4基因不同变异类型、变异类型鉴定方法和调控大豆光周期机理的研究进展及大豆群体E1~E4基因型分析在大豆品种生长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大豆生育期遗传调控机理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大豆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 生态适应性 E1~E4 变异类型鉴定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抗逆、香型水稻新品种绥粳28的选育及应用前景分析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绥粳28是以绥粳4号为母本、绥粳1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集优质、抗逆、香型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水稻新品种,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并对该品种未来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今后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绥粳28 选育 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油大豆品种合农66选育与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选育高油大豆新品种,提升油用大豆生产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通过优选亲本、种质创新、建立选择群体及改良选择与培育方法,育成了高油大豆新品种合农66,2014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区域试验产量2 863.4 kg·hm-2,比对照合丰51增产12.0%;生产试验产量2 625.7 kg·hm-2,比对照合丰51增产9.4%;油分含量21.87%,蛋白质含量36.52%;中抗灰斑病兼抗疫霉病;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3 d,需≥10℃活动积温2 250℃,适宜北方春大豆早熟区种植;该品种2013-2018年累计种植面积49.2万hm2,纯增产大豆11.07万t,创纯社会效益44 585.7万元.该品种选育与应用对高油大豆育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油 大豆品种 合农66 选育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