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饲料油菜品种筛选与种植技术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在黑龙江省规模化种植的饲料油菜品种及栽培模式,采用多年多点的田间定位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的产量差异和施肥效应以及不同收获期产量及营养成分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金油158、15-P15和12-P38的产量表现好;采用机播平作,播种量15 kg/hm2,底肥施磷酸二铵150 kg/hm2,4月22日早播,能够显著提高饲用油菜的生物量。盛花期收获,饲用油菜生物量相对较高,推测其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制成配合饲料较好。本文结果为饲料油菜在我国北方早熟区开展多功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以龙稻18、龙稻6014、龙稻21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3个品种的产量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在插秧密度为9 cm×4 cm时产量达到最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龙稻18、龙稻21两个品种间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在插秧密度9 cm×4 cm时产量最大;垩白粒率、垩白度均随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直链淀粉含量在龙稻18和龙稻21两个品种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食味评分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龙稻21在9 cm×4 cm和9 cm×5 cm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黑龙江腐烂茎线虫群体的分离和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分离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中的1个线虫群体Hp1进行形态观察与测量,采用线虫通用引物对其rDNA-ITS进行扩增与序列分析,利用PAUP软件以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线虫群体有6条侧线,头部略缢缩,口针明显,中食道球呈长纺锤形,食道峡部窄而细长;雌虫阴门稍突起,后阴子宫囊较长;雄虫交合刺略向腹面弯曲,引带短,具交合伞。其形态测量值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rDNA-ITS PCR扩增片段916 bp,经BLAST比对,该ITS序列与腐烂茎线虫序列相似度最高。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群体没有与腐烂茎线虫A、B基因型群体聚在一起,而是与C、D型群体聚为1个分支,且与C型亲缘关系更近。据此,将群体Hp1鉴定为腐烂茎线虫C基因型,这是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腐烂线虫为害马铃薯。


甜瓜新品种‘龙庆6号’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庆6号’为薄皮甜瓜早熟优质杂交一代新品种。植株长势健壮,以子蔓结果为主。果实椭圆形,单瓜质量约450 g,成熟后果皮黄白色覆绿晕,白肉白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肉质甜脆,香味浓郁,口感极佳,耐贮运性好。果实发育期约28d。抗病性强,耐低温弱光,适应范围广。平均产量33 t·hm~(-2)。


脱落酸对混合苏打盐碱胁迫苜蓿幼苗营养器官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混合苏打盐碱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营养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本试验以WL343HQ苜蓿种子为试验材料,对苜蓿幼苗进行150 mmol·L~(-1)混合苏打盐碱胁迫和25,50,75和100μmol·L~(-1)ABA缓解处理,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ABA缓解混合苏打盐碱胁迫下苜蓿幼苗根、茎和叶中钠(Na~+)、钾(K~+)、钙(Ca~(2+))和镁(Mg~(2+))离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混合苏打盐碱胁迫导致苜蓿幼苗各器官的Na~+,K~+,Ca~(2+),Mg~(2+)含量产生不同的变化;其中根中Na~+和Ca~(2+)含量增加,K~+和Mg~(2+)含量降低,茎中Na~+,K~+,Mg~(2+)含量增加,Ca~(2+)含量降低;叶中Na~+和Mg~(2+)含量增加,K~+和Ca~(2+)含量降低。经不同浓度的ABA处理的混合苏打盐碱胁迫后苜蓿幼苗各器官中,根中Na~+含量、根和叶K~+含量、根和叶Ca~(2+)含量、根、茎和叶Mg~(2+)含量均随ABA浓度增加而增加,茎和叶Na~+含量随着AB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茎中K~+和Ca~(2+)含量随着ABA浓度的升高无明显变化。各器官中的Na~+/K~+,Na~+/Ca~(2+)和Na~+/Mg~(2+)比值均随着AB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可见,混合苏打盐碱胁迫影响苜蓿幼苗对Na~+,K~+,Ca~(2+),Mg~(2+)在根、茎、叶营养器官的分布,与苜蓿幼苗的抗盐碱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苜蓿 脱落酸 混合苏打盐碱胁迫 营养器官 矿质元素


大豆中3个Dof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Dof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明Dof转录因子参与大豆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对大豆中3个Dof转录因子(GmDof2.1、GmDof3.1和GmDof4.6)的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3个Dof基因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它们所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为212~305个氨基酸残基,均具有1个保守的Dof结构域。3个Dof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且含有不同数量的磷酸化位点。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GmDof2.1启动子序列中含有3种与逆境和激素响应相关的元件(ARE、DRE1和MBS),GmDof3.1启动子序列中含有6种与逆境和激素响应相关的元件(ABRE、ARE、CGTCA-motif、TGACG-motif、W-box和WUN-motif),GmDof4.6启动子序列中含有7种与逆境和激素响应相关的元件(ABRE、ARE、CGTCA-motif、GARE-motif、MBS、TGACG-motif和WUN-motif)。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3个Dof基因均可不同程度的响应高盐、干旱、低温和高温胁迫。GmDof2.1和GmDof3.1在大豆根中的表达量最高,GmDof4.6在大豆茎中的表达量最高。由此推测3个Dof转录因子可能在大豆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三江平原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明确三江平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水田土壤类型(亚类)草甸土为调查对象,采用室内分析方法,揭示土壤酶活性随水田垦殖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旱田土壤开垦为水田后,随垦殖年限的增加,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耕层草甸土脲酶活性随垦殖年限的增加均显著降低,草甸土犁底层脲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降低;随垦殖年限增加,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磷酸酶活性在各层均表现降低趋势;草甸土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犁底层和心土层表现降低趋势,而耕层有增加趋势;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转化酶活性在耕层和犁底层降低,在心土层上升。[结论]草甸土在垦殖为水田后土壤酶活性演变速率不同。


植物内生菌活性代谢物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植物内生菌是指其生活史的部分或全部阶段存在于植物的各种器官、组织以及细胞间隙内,同时宿主植物一般不表现出外在感染症状的一类微生物,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据报道,植物内生菌活性代谢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活性。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内生菌在活性代谢物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为科研人员对植物内生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欧李冻干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以‘农大4号’欧李真空冻干果实为材料,比较常规研磨与破壁粉碎后制成的果粉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变化,为欧李果粉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冻干果实进行常规研磨粉碎与破壁粉碎,破壁粉经标准筛分为3个等级(100~200目破壁粉、200~300目破壁粉、300目破壁粉)。进一步对研磨粉与破壁全粉以及3个等级的破壁粉进行了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与分析。[结果]与常规研磨果粉相比,破壁全粉容重降低和持水力、膨胀力和溶解性增大,有效成分溶出度显著提高,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此外,破壁粉持水力、容重随粒径减小而降低,亮度值、水溶性指数、膨胀力随果粉粒径减小而增加;总酚、总黄酮及花色苷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升高;破壁粉抗氧化活性随粒径减小而降低。[结论]破壁全粉物理性质优于研磨粉,有效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均高于研磨粉;但是随着破壁粉粒径减小,物理性质有效改善,抗氧化活性成分显著降低,抗氧化活性也随之下降,但与常规研磨粉之间没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