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绿色防治集成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探寻可行的绿色防治措施替代化学药剂防治温室白粉虱,达到降低防治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本研究在蔬菜大棚内采用笼罩小区法,运用多种天敌昆虫、黄色诱虫板单项和集成组合技术防治温室白粉虱,比较各项措施的防治效果、投入、投入产出比、纯增效益、番茄产量和增产率.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和黄色诱虫板集成组合技术防治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76.66%,增产率9.64%,投入250元·标准棚-1,纯增收益1 332.8元·标准棚-1,投入产出比1.00∶6.33,放蜂量20 000头·标准棚-1,放蜂次数3次,每次释放间隔7 d;悬挂黄色诱虫板防治温室白粉虱,防治效果62.54%,增产率7.36%,投入50元·标准棚-1,投入产出比高达1.00∶24.19,用量50张·标准棚-1.综合考虑,运用黄色诱虫板防治温室白粉虱,投入成本低,使用方便,防治效果理想.


植物多功能调控因子SnRK2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摘要:蔗糖非发酵相关蛋白激酶2(sucrose non-fermenting 1-related protein kinase 2,SnRK2)是植物特有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主要通过磷酸化底物来调节下游基因表达及蛋白质活性.本文综述了蛋白激酶SnRK2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结构、分类、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SnRK2作为典型的多功能调节因子,不仅参与响应各种逆境胁迫,还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目前有关SnRK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BA依赖信号通路,而对其在非ABA依赖信号通路中的研究很少,未来研究应该聚焦这一领域.SnRK2作用机理的全面解析对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改良产量性状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田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吉林农业 》 2019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作物种植方式发生改变,大田作物量不断增加,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大田的病虫害种类也有了很多的变化,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影响,同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防治病虫害方法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时期大田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农药使用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在马铃薯六大优势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农药使用现状普查工作.明确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共计27种,提出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金针虫、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蓟马等"六病六虫"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各区域情况兼顾青枯病、环腐病、黄萎病、粉痂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探明了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分别为17次和40.03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6次和3.49 kg·hm-2.马铃薯现有农药登记产品防治对象的覆盖范围严重不足,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重要病虫害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窘境.在农药减施策略方面,提出践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针.建立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早期精确诊断技术体系,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适时精准施药奠定基础.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品种布局.适时播种、合理间套作,从时空两个维度阻隔规避马铃薯有害生物的侵染.种薯源头管控,完善种薯认证监管体系.扩大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种薯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化学农药高效施用技术与绿色防控替代技术是实现马铃薯化学农药减施的核心驱动.


低温胁迫和赤霉素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响应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是影响我国广大花生产区春花生发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不同生态区的30个花生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倒春寒天气诱导的低温胁迫对花生出苗的影响,以出苗率为标准筛选出4个耐低温的花生品种(阜花17、阜花12、冀花16、冀花18)和4个不耐低温的品种(鲁花11、白沙1016、正农黑花生1号、白玉)于温室测定了4℃低温和赤霉素(GA_3)处理后种子发芽相关指标和幼苗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4℃对耐低温花生品种发芽率、发芽指数影响不显著,但种子活力指数和芽长呈现下降趋势;4℃处理后,不耐低温品种幼苗相对膜透性和MDA含量上升幅度更高,耐低温品种幼苗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更大。GA_3显著促进4℃低温处理后花生种子萌发和种子活力,抑制了花生幼苗在低温处理后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的上升,提高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研究表明,赤霉素促进低温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是300μmol L~(–1)。发芽率与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温度影响发芽率的品种间差异较大,常温下赤霉素对不同耐低温品种的发芽率影响较小。本研究为耐低温花生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赤霉素对不同花生品种耐低温性影响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花生 倒春寒 低温胁迫 赤霉素 种子萌发 幼苗生理响应


马铃薯高类胡萝卜素资源材料筛选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高类胡萝卜素的马铃薯资源材料,对62份马铃薯材料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评价,利用丙酮和石油醚的混合物提取类胡萝卜素,采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同时测定了其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马铃薯类胡萝卜素含量可划分为3个区间,小于32.97μg/100g、32.97~60.38μg/100g、大于60.38μg/100g,筛选出高于60.38μg/100g的高类胡萝卜素资源材料13份,以黄肉品种为主,其中728-6、Kuroda、白头翁、орбита和米拉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70.39、72.12、74.88、78.93、91.84μg/100g。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该试验最终筛选出的728-6和Kuroda可以作为今后高类胡萝卜素马铃薯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分析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水稻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探讨其抗性类型,采用田间小区常规种植,对55份水稻品种及种质资源进行了水稻纹枯病田间调查。结果表明:55份水稻品种及种质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水稻纹枯病发生,平均田间病丛率为58.4%,变幅25.2%~100.0%,平均病情指数52.2,其中仅‘松粘4号’表现为抗性‘,‘松538’、‘松粳19’、‘松粘1号’、‘松粳28’、‘松粳48’、‘松536’、‘松粳3号’、‘松粳15’、‘98131’、‘松粳10号’、‘J36’、‘J39’、‘J42’共13份表现为中抗,抗性品种占1.8%,中抗品种占23.6%,总体抗感比14:41。


刈割施氮对羊草草甸土壤—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刈割频次和施氮处理研究松嫩羊草草甸土壤、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羊草草甸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受刈割频次的影响显著,与不刈割处理相比,刈割1次和2次分别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为50.5%和73.4%。施氮处理没有影响松嫩羊草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以及速效氮磷含量。刈割、施氮均提高植物群落总氮磷含量,降低植物群落氮磷比至13.68,但植物功能群较植物群落形成了维持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相对更稳定的能力,其内稳态在刈割频次、施氮处理和二者交互均无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表明,刈割和施氮显著增加群落生物量,但对功能群植物的生物量的增减程度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