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对灌漠土小麦/玉米间作不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第26年耕层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下,间作小麦/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总体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脲酶则表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在间作小麦拔节期和间作玉米成熟期酶活性出现2个峰值。施肥均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其他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条件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显著提高5.7%~6.4%、脲酶活性提高25.1%~80.0%、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25.2%~68.7%;单施绿肥、绿肥与氮肥配施可使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71.5%~89.8%,且配施大于单施效果。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蔗糖酶与脲酶、脲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而过氧化氢酶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较小。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小麦玉米间作 长期定位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庄薯3号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1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庄薯3号维生素C的含量,对庄薯3号设立了肥料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3种肥料对维生素C含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氮肥(x1)>钾肥(x3)>磷肥(x2)。庄薯3号维生素C含量大于120.0 mg·kg-1的施肥方案:施纯N163.41 kg·hm-2~207.96 kg·hm-2,施纯P2O598.03 kg·hm-2~141.97 kg·hm-2,施纯K2O 79.77 kg·hm-2~111.66kg·hm-2。图4,表4,参9。

关键词: 维生素C 氮肥 磷肥 钾肥 黄绵土 庄薯3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旅游企业旅行社营业收入确定处理办法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

摘要:从旅行社财务的特点,旅行社收入的形式和处理方法,同时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旅行社旅游收入确定的不同核算形式。

关键词: 浅谈 旅行社 收入 处理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浅议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摘要: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概念、特征、作用和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以及加强与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会计工作人员正确处理会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 现状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农业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问题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1

摘要:简述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指出了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5条思路:明确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定位,加强农业科研管理模式优化,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出了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4项举措:通过科技产业化途径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运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采取标准化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企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农业产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核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带田作物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灌水量4800m3/hm2,施氮肥420kg/hm2,磷肥120kg/hm2的处理(W2N2P2)中,带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最高值,决定带田总体产量性状主要因子为氮肥,其次为水分,氮肥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80%,水分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53%,总体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1**)。同一灌水条件下,小麦孕穗期,在0~60cm土层中,小麦带低氮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高氮处理,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则差异不显著;小麦收获后,随氮肥水平的增加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0~80cm复合群体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水肥耦合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冬小麦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方式能有效调控耕层的昼夜温差,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孕穗期之前的土壤温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全膜覆土穴播处理的产量可达4 268.23kg/hm2,比露地高32.88%;水分利用效率为13.23kg/(hm2.mm),比露地高21.97%。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水杨酸对冷藏鸭梨呼吸途径及关键酶的影响

河北果树 2011

摘要:以鸭梨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对梨果实采后冷藏的呼吸途径及呼吸关键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杨酸降低了糖酵解途径(EMP)、三羧酸循环途径(TCA)、磷酸戊糖途径(PPP)和细胞色素途径、交替途径的表达,降低了磷酸己糖异构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联合活性及总呼吸强度,并且在整个贮藏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高峰。与对照相比,0.002mmol/L水杨酸处理果实总呼吸强度、EMP、TCA、PPP、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分别下降了28.1%、35.1%、32.5%、24.8%和23.5%,磷酸己糖异构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联合活性分别下降了22.3%、37.4%、17.1%和42.2%。在冷藏条件下,不同浓度水杨酸降低了果实呼吸强度,抑制其呼吸跃变的产生,0.002mmol/L水杨酸效果最佳。

关键词: 水杨酸 鸭梨 呼吸途径 冷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蚕豆间种植模式的水肥耦合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Zea mays L.)/蚕豆(Vicia fabaL.)带田水肥耦合效应。[方法]采用2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氮量和灌水量对玉米/蚕豆带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结果]氮素和水分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在玉米和蚕豆混合产量目标值为7 500~9 000 kg/hm2时,施氮量应为232.65~391.20 kg/hm2,灌水量应为3 662.40~5 190.30 m3/hm2。在水分利用效率目标值为9.00~12.00 kg/(mm.hm2)时,施氮量应为230.10~393.60 kg/hm2,灌水量应为3 628.95~5 223.75 m3/hm2。在灌水利用效率目标值为12.00~15.00 kg/(mm.hm2)时,施氮量应为239.40~443.70kg/hm2,灌水量应为4 248.75~5 800.65 m3/hm2。[结论]该研究可以为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间种蚕豆种植模式的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玉米/蚕豆间种植模式 水肥耦合效应 河西一熟制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覆膜对旱地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1

摘要: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秋季覆膜优于顶凌覆膜、春覆膜和播前覆膜,即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增加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为70.21%,产量为10039.34kg/hm2,比播前覆膜增产24.81%,水分利用效率30.19kg/(hm2·mm),比播前覆膜提高15.26%。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使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增产增收,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覆膜时期 土壤含水量 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