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传统鱼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及对其挥发性风味形成的影响分析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传统鱼露发酵过程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结果显示,鱼露细菌种类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在发酵时间6个月达到最大(312种),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至12个月,菌群多样性有所下降但菌群间差异性变小。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鱼露整个发酵过程中最主要的门。盐厌氧菌属(Haloanaerobium)是鱼露发酵过程中最主要的属,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其相对丰度先上升而后下降。与发酵初期(0个月)相比,发酵中后期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最为显著;发酵末期(12个月),Halomonas成为优势菌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检测出醛、醇、酮、酯、烃、酸、含氮化合物7大类共54种挥发性化合物,并根据气味活性值(≥1)筛选到9种主体呈香风味化合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alanaerobium和Halomonas与多种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对鱼露特殊的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鱼露 细菌群落 细菌多样性 挥发性风味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鲐鱼渔场的时空变化初步研究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1—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34渔区3.11和1.32小区(北纬16°~22°,西经16°~19°)的鲐鱼渔业数据以及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对该海域中层拖网鲐鱼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月变化、鲐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动、鲐鱼渔场中心与环境因子(叶绿素a含量与海表温度)的分布、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各影响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a含量、经度、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各月鲐鱼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基本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鲐鱼中心渔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基本呈现先往东南方向推移,且在4月份到达最东南端,然后往西北推移趋势;不同月份渔场中心叶绿素a含量为0~10mg/m3,且渔场中心叶绿素a含量为3~8mg/m3居多。不同月份渔场中心的海表温度为17.3~27.6℃,且渔场中心的海表温度为20~21℃居多。广义加性模型模型分析表明,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9~22℃,最适叶绿素a含量为4.481~7.388mg/m3,经度集中在西经16°30′附近,纬度集中在北纬18°30′位置附近。海洋环境与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海表温度、叶绿素a含量和经度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且显著性强弱顺序依次为海表温度、经度和叶绿素a含量,而纬度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上的回归不显著(P>0.05)。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34渔区3.11和1.32小区鲐鱼渔场的时空变化与几内亚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等洋流不同月份的强弱变化关系密切。本研究得出的渔场最适海表温度和最适叶绿素a含量可以作为预报该海域潜在鲐鱼渔场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广义加性模型模型 鲐鱼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34渔区 中心渔场 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石首鱼幼鱼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对内部主要器官结构及矢耳石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了吻端、颐部和峡部外,淡水石首鱼体被两种鳞片,头部两侧的鳃盖及眼睛周边覆盖小圆鳞,头后身体包括喉部均被栉鳞,且在头背交界处存在两种鳞片的过渡类型;侧线鳞从头后一直延伸至尾鳍的1/2处.腹鳍第一鳍条膜稍延长形成特有的鳍丝.黏液孔主要分布在颐部,为五孔型;具有犬牙状的颌齿和咽齿,所有齿尖均向口腔内部方向弯曲,上咽齿盘分为左右对称的2个咽齿盘,而下咽齿盘愈合为一体;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较短的食道、卜形胃、具有2个弯转的肠道及肛门组成,在胃与肠交界处具有7个环状排列的指状幽门盲囊.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的黄唇鱼相似.基于外部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讨论分析了淡水石首鱼与中国石首鱼物种的亲缘关系.淡水石首鱼归属于低级底栖肉食性鱼类,这与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性等相符合.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淡水石首鱼人工驯养和紫黑翼蚌的规模化寄生繁育奠定基础,也为探讨石首鱼类在海淡水区域地理格局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核受体PXR基因初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是核受体超家族(NRs)中NR1I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保护机体免于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PXR基因敲除的斑马鱼模型,为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机理及代谢过程提供基础模型。根据PXR基因序列,设计gRNA靶位点,体外转录合成gRNA。同时,将设计合成的gRNA与Cas9 mRNA通过显微注射转入斑马鱼受精卵,经孵化、筛选出有效的突变体,并逐代培养杂交筛选出PXR基因敲除突变体。结果表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敲除PXR基因,经测序分析获得稳定的PXR(+4/+4)基因纯合体。
关键词: PXR CRISPR/Cas9 斑马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城碘泡虫(黏体动物门,黏孢子纲)补充描述及基于18S rDNA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城碘泡虫原始描述中形态数据较为简单,且存在多个宿主及寄生部位,其有效性有待确定。利用现行主流的黏孢子虫形态特征和基因标记系统分析相结合的分类学方法,对采自太湖棒花鱼鳃丝的海城碘泡虫进行了补充描述。该碘泡虫孢囊呈白色,圆形,大小为(0.6—1.1)mm。成熟孢子正面观近似椭圆形,上端稍尖,侧面观呈纺锤型,孢子长(10.8±0.7)μm(10.1—11.5μm),孢子宽:(8.1±0.5)μm(7.5—9.0μm),孢子厚:(5.7±0.4)μm(5.2—9.0μm);两极囊呈梨形,大小存在细微差别,极囊顶端存在突起,大极囊长:(4.7±0.5)μm(4.8—6.7μm),宽:(2.5±0.2)μm(3.2—4.3μm),小极囊长:(4.4±0.2)μm(4.1—4.8μm),宽:(2.2±0.1)μm(2.0—2.5μm);极丝盘绕4—5圈。基于18S r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Y965936)比对分析,该碘泡虫与放射孢子虫Hexactinomyxon type 2相似率最高,为9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碘泡虫与Hexac-caudatus和Myxobolus squamae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研究在补充了海城碘泡虫形态学、基因标记序列信息基础上,推断了该虫生活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鲤选育群体不同世代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人工选育对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采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了华南鲤4个连续选育世代(F_1、F_2、F_3和F_4)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4个选育群体中,16对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得到99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3—10个,平均为6.1875个。随着人工连续选育的进行,F_1到F_4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从5.6875下降到4.675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7943下降到0.713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6577下降到0.5834。F1与其后各代的遗传距离逐代增加(从0.1486上升到0.2181),遗传相似系数逐代减小(从0.8619下降到0.8041),而相邻世代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逐代变小(F_1与F_2为0.062,F_2与F_3为0.058,F3与F_4则为0.051),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世代间Fst值配对比较结果显示4个世代间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表明人工选育已对华南鲤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产生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华南鲤经过4代选育后,虽然遗传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存在下降的现象,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依然较高,还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定华南鲤新品种选育计划提供基础遗传数据。
关键词: 华南鲤 选育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纹锯幼鱼维生素C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幼鱼维生素C需要量。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法,选取平均体重为(88.34±24.10) g的条纹锯幼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实测值)分别为10.97(对照)、74.03、148.33、213.64、335.33、618.88和910.98 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检测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条纹锯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相关酶活性、各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和肌肉成分的影响。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 74.03 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0.97、618.88和910.98 mg/kg组(P<0.05),74.03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10.97和910.98 mg/kg组(P<0.05),10.97和910.98 mg/kg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74.03和618.88 mg/kg组(P<0.05),335.33 mg/kg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74. 03、148. 33和213. 64 mg/kg组(P <0. 05)。2) 10. 97、74.03 mg/kg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618.88和910.98 mg/kg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97 mg/kg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213.64、335.33、618.88、910.98 mg/kg组(P<0.05)。3) 335.33 mg/kg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10. 97、74. 03、910. 98 mg/kg组(P <0. 05),335. 33 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10. 97、618. 88、910. 98 mg/kg组(P <0. 05),335. 33 mg/kg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10.97 mg/kg组(P<0.05)。4) 10.97 mg/kg组肝脏SOD和过氧化物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48.33、335.33和910.98 mg/kg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10.97 mg/kg(P<0.05)。5) 74.03 mg/kg组肌肉SOD活性和T-AOC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 213.64、335.33、618.88、910.98 mg/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GOT)活性显著低于10.97 mg/kg组(P <0.05),10.97 mg/kg组肝脏GO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0.05)。10.97、74.03 mg/kg组血清谷草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7)910.98 mg/kg组血清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910. 98 mg/kg组肝脏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10.97、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618.88 mg/kg组的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10.97、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8)74.03 mg/kg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0. 97、148. 33和213. 64 mg/kg组(P <0. 05),910.98 mg/kg组肌肉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由此可见,以特定生长率、肝脏中维生素C积累量和血清溶菌酶活性为评价标准,通过折线回归模型得出条纹锯幼鱼饲料维生素C需要量分别为66.66、309.93和345.11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春季鱼类群落关键种的长期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键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变化可以引起群落结构振荡和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紊乱乃至崩溃,因此,了解生态关键种的长期变化有助于解析整个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本研究基于莱州湾1959年、1982年、1993年、2003年和2015年春季(5月)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莱州湾春季鱼类群落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了其关键种的长期变化。1959~2015年莱州湾鱼类食物网包含物种21~46个,摄食关系范围70~296个,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155~0.300,种间关联度0.140~0.182,符合自然条件下群落种间摄食关系。1959~2015年莱州湾鱼类群落关键种如下:1959年为六丝矛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黄(Lophius litulon),1982年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1993年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鳀和蓝点马鲛,2003年为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鳀和黄,2015年为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六丝矛尾虾虎鱼;关键种由经济价值较高的花鲈、小黄鱼和蓝点马鲛等演变为细纹狮子鱼、鳀和六丝矛尾虾虎鱼等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同时,关键种的栖息环境也由中上层与底层生境(蓝点马鲛、花鲈、鳀等)演变为底层单一生境(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和六丝矛尾虾虎鱼);关键种的这种更替导致食物网拓扑结构向简单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鱼类群落结构脆弱性。
关键词: 莱州湾 鱼类群落 食物网拓扑结构 网络分析法 关键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E和裂壶藻对斑节对虾精荚再生的协同作用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探究了维生素E(Vitamin E,V_E)和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Sch)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雄虾精荚再生的作用。以基础饲料配制了4种不同配合饲料(0添加组;V_E 200组;1%Sch组;V_E 200+1%Sch组),饲喂被挤压排出精荚的成熟雄性斑节对虾40 d,评估斑节对虾雄虾精荚再生后的精子数量和质量。结果表明,添加量为200 mg·kg~(-1) V_E饲料组的活精子数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一添加1%裂壶藻饲料组的活精子数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共同添加200 mg·kg~(-1) V_E和1%裂壶藻的饲料组的精子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精荚质量、精子数量及活精子数百分比3个指标得出,饲料中共同添加1%裂壶藻与200 mg·kg~(-1) V_E对斑节对虾雄虾精荚的再生和提高精子数量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苯乙烯微球固定化海洋脂肪酶YS2071及其性能研究
《中国油脂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6种不同孔径和亲疏水性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YS2071,筛选得到最佳载体,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径范围0. 6~1μm的氨基聚苯乙烯微球B具有最佳的固定化效果,在酶质量浓度5 mg/m L、p H 10、固定化温度20℃、振荡转速250 r/min、吸附时间6 h条件下,酶活回收率达到42. 82%;与YS2071脂肪酶游离酶相比,经固定化后的载体脂肪酶的温度稳定性、金属离子稳定性、有机溶剂稳定性、pH稳定性均明显增强; 25℃存储30 d后,固定化酶酶活保留率比游离酶酶活保留率提高了15. 09个百分点;固定化酶重复使用5次后,酶活保留率为63. 7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