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银鲳染色体核型研究

海洋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护银鲳(Pampus argenteus)种质资源、探究该物种起源、进化地位及指导遗传育种生产提供参考,以采自东海水产研究所福鼎基地人工繁殖的1龄银鲳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银鲳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公式为2N=2M+6SM+10ST+30T,染色体臂数(NF)为56。在银鲳的SM组中,有一对相对本组其它染色体明显较大的染色体,除此之外,各相邻两对染色体之间无明显差异。4组染色体均未发现带有特殊标志性特征如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也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形性染色体。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关键词: 银鲳 PHA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年秋季南海中部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摄食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南海中部海域初级生产力通过微型浮游动物向高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中部海域的10个站位采集表层水样,分析鉴定了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种类组成,同时运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微型浮游动物21种,其中主要类群为无壳纤毛虫,丰度为120~1 300个·L~(–1);2)多数站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大于浮游植物生长率,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92~1.16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17~1.58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15.6%~79.4%,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593.2%~187.7%。与其他海区结果相比,南海中部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摄食压力 稀释法 南海中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岛屿海岸线自动化提取及其时空变迁研究——以大连市獐子岛为例

海洋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岸带是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敏感地带,海岸线的提取和监测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修正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处理和直方图均衡化等技术,实现了大连市獐子岛1985—2016年海岸线的自动化提取。结果表明:(1)通过与三位专家目视解译的成果比对,本文提取海岸线的精度能满足后续研究的要求(相对误差分别为0.045%,0.032%和0.023%);(2)近30年来,獐子岛海岸线总体呈现蚀退趋势,岸线长度与岛屿面积分别呈现变短和变小的趋势,獐子岛(主岛)和大耗岛的岸线蚀退速率最大,褡裢岛次之,小耗岛最小;在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海岸线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增长趋势,海水养殖和圈海建坝是岸线增长的主要驱动力;(3)獐子岛海岸线具有显著的分形性质,分形维数随时间呈现增大的趋势,獐子岛(主岛)的分形维数最大,褡裢岛的分形维数最小。

关键词: 海岸线变化 自动化提取 DSAS/LRR 分形维 獐子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裸方格星虫增养殖对滩涂底质的影响

热带海洋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6年春、秋两个季节的现场实验数据,研究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滩涂增养殖对滩涂底质的影响。实验对方格星虫单养区(S组)、方格星虫-贝类混养区(P组)和无星虫对照区(C组)进行了有机质、粒径组成、氧化还原电位(ORP)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秋季S组20~30cm层次有机质含量和细沙比例均显著高于春季,而C组仅表层物质有所增加,表明方格星虫具有较强的表层物质迁移能力,且其迁移深度为20~30cm。2)秋季C组各层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均无明显降低趋势,而S组仅10~20cm层次有一定程度降低,表明方格星虫增养殖并不会明显降低滩涂底质状况。3)P组各层有机质以及细沙含量增加,表明皱肋文蛤的过滤沉积作用可以提高滩涂颗粒物质的积累,且方格星虫混养会加速颗粒物质的向下迁移;P组皱肋文蛤的栖息层次(0~3cm、3~10cm)ORP明显低于S组(p<0.05),表明高密度的皱肋文蛤代谢活动会加剧0~10cm的底质恶化。4)方格星虫与皱肋文蛤具有生态互补作用,在同一区域进行增养殖可以提高滩涂物质利用率及碳汇功能;方格星虫扰动引入富氧水可以缓解皱肋文蛤栖息层次的底质。

关键词: 光裸方格星虫 皱肋文蛤 增养殖 滩涂底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磷虾目分子系统进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磷虾目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以磷虾目的 50种磷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分子变异,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探讨了磷虾种属间亲缘关系。所分析COI基因可比序列长度为519 bp,共包含258个变异位点,全部为碱基替换,无插入/缺失位点。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A 27.58%、T 35.47%、G 18.88%、C 18.07%,碱基A+T含量(63.05%)显著高于G+C含量(36.95%),表现出明显的T偏倚特点。50种磷虾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65~0.306,其平均值为0.186;而种内遗传距离为0~0.071,其平均值为0.017,平均种间距离约为种内距离的11倍。根据物种鉴定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0的观点,COI基因序列间的差异能够很好地区分各磷虾种。基于COI基因分别构建了4种系统进化树:邻接树(neighbor-joining,NJ)、极大似然树(maximum likelihood,ML)、最大简约树(maximum parsimony,MP)及UPGMA(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树。它们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均可分为三大支系:假磷虾属处于系统树的基部,是磷虾目中最早分化出来的一支;而包含磷虾种类最多的磷虾属则最后分化出来,表明其为磷虾类中相对较新的一个属。本研究较全面地阐述了磷虾目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磷虾目的线粒体COI序列变异可以用来研究磷虾属、种的分类单元及其系统进化问题,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磷虾目 线粒体DNA COI 分子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卵原细胞鉴定、分离及纯化的初步研究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8 CSCD

摘要:为获得高比例和高数量的卵原细胞,采用酶组合消化和Percoll梯度离心法开展了不同月龄牙鲆卵原细胞分离纯化的研究。通过光学观察及Vasa蛋白在生殖细胞的定位对卵原细胞进行了鉴定区分。结果表明,所获卵巢单细胞悬液中,6月龄每毫克卵巢组织获得的卵原细胞量为(9.86±1.02)×10~4个,显著高于18月龄和30月龄(P<0.05)。Percoll梯度离心后,卵原细胞主要分布于L-15与20% Percoll梯度液间、20%~35% Percoll梯度液间,其占比高达75%以上,显著高于纯化前卵原细胞占比(P<0.05);且细胞存活率高达84%以上,与纯化前细胞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18月龄外,6月龄和30月龄每毫克卵巢组织获得的卵原细胞量纯化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文通过酶组合消化和Percoll梯度离心的方法对最适月龄—6月龄牙鲆卵原细胞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可获得高比例、高数量和高活性的卵原细胞,为进一步开展牙鲆生殖细胞移植、基因修饰等研究提供了必备的细胞来源。

关键词: 牙鲆 卵原细胞 鉴定 分离 纯化 va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帘蛤目贝类分类鉴定中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条形码基因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进化、种群遗传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评估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Gen Bank数据库随机下载的帘蛤目COI、16S r RNA、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序列,通过传统距离法和单系聚类法结合分析,比较了上述DNA条形码基因在鉴定物种及系统发育进化中的鉴定效率,并以本实验室已获得的部分贝类DNA序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10倍法则"和"2%"阈值标准,本研究中COI能够鉴定57.1%物种,16S r RNA能够鉴定60.9%,18S r RNA鉴定16.7%,而28S r RNA无法有效鉴定;多数种COI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条形码间隙",而18S r RNA和28S r RNA序列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距离存在显著重叠,没有明显"条形码间隙";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I基因序列,87.9%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以16S r RNA序列,65.6%的个体与同种聚为单系,未聚成单系的个体则形成姐妹系,未出现不同种聚为单系现象,能够呈现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的系统发生关系;但18S r RNA和28S r RNA呈现的聚类关系相对混乱。相对而言,在鉴定帘蛤目物种时,COI和16S r RNA都能够作为条形码基因,且COI有效性更高,1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由于种内变异较大,不适于作为条码基因。研究结果为科学选用DNA条形码基因进行帘蛤目贝类的鉴定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帘蛤目 比较分析 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东京湾云纹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Temminck&Schlegel1842)东京湾群体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显示,其东京湾群体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亚中部着丝粒3对;其余21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4,核型公式为:2n=48,6sm+42t,NF=54;第24对染色体的短臂的形态具有多态性。该鱼染色体臂数高于石斑鱼类的原始核型类群,属于石斑鱼属的特化类群。云纹石斑鱼日本东京湾群体与厦门群体染色体核型存在显著差异,东京湾群体比厦门群体多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可能是长期隔离导致染色体重组进化形成的。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可利用不同地理群体间的种内杂交优势改良云纹石斑鱼种质。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A-SELM算法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水温预测方法研究

传感技术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水质监测中水温数据质量差、预测精度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遗传算法(GA)优化改进极限学习机(SELM)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水温预测模型(GA-SELM)。首先,在分析水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天气指数的计算对无线传感网络中采集的异常数据进行校正;然后通过皮尔森相关分析研究影响因子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Softplus函数作为ELM的激活函数,利用GA算法获取ELM的最佳初始权值和偏置,实现工厂化水产养殖水温预测。实验结果表明,GA-SELM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与传统BP神经网络、标准ELM网络模型和GA优化ELM算法相比,GA-SELM的预测指标MAE、MAPE和RMSE分别为0.154 3、0.005 4和0.187 6,性能均优于其他算法,能高效、稳定地实现水温的预测。

关键词: 无线传感网络 水温预测 极限学习机 遗传算法 激活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条形码在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存亡休戚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立足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现状,针对我国渔业生物过度开发和保护不足等难题,提出了通过开展渔业生物DNA条形码研究来推动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学科发展的思路,详细阐述了DNA条形码在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物种分类鉴定、生物多样性监测、外来物种评价、水产品市场监管、渔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展望了DNA条形码可以成为渔业生物区系研究、水域生态研究、电子分类技术以及宏DNA条形码新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呼吁扎实推进我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共享。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DNA条形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