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仓储转轮除湿系统管道形式参数优化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仓储除湿系统的工作性能,改善仓储环境中相对湿度的均匀性,设计了管道式转轮除湿系统,并对改造后系统的除湿效果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增加了管道式干空气通路,气流组织方式由原来的箱体中部送风、底部回风改为管道开孔送风、底部回风。研究了管道位置、管道直径、管道开孔数对除湿效果的影响。根据不同因素对除湿效果的整体影响效果,综合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影响除湿效果因素的排序为管道开孔数、管道直径、管道位置。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除湿效果组合为管道位于箱体中部0.65 m处、管道直径为40 mm、管道开孔数为20个时,除湿能力达71.74 g/(kg?h),除湿效率达0.090 6 g/(kg?h?k J),综合效果好。研究结果对仓储除湿系统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HS-SPME-GC-MS技术对凤凰单丛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凤凰水仙群体茶树品种和蜜兰香、姜花香、杏仁香、夜来香单丛茶无性品系加工的5种代表性凤凰单丛乌龙茶成品茶进行香气分析。从凤凰单丛乌龙茶中共鉴定出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55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烯类。研究发现凤凰单丛乌龙茶的共性主导香气成分为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D-柠檬烯、β-月桂烯、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苯乙腈、伞花烃。然而,在不同香型的凤凰单丛茶中主导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别较大。
关键词: 凤凰单丛乌龙茶 香气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精制对蚕蛹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和溶剂浸提2种途径从蚕蛹中提取毛油,再通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工艺精制蚕蛹油,收集不同精制阶段的蛹油样品,测定色差变化,利用不同的抗氧化评价方法(包括总抗氧化能力FRAP、DPPH清除率、总酚含量、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评估其抗氧化活性,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的蚕蛹毛油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正己烷浸提;随着精制过程的进行,蛹油亮度增加,黄色减少,自身抗氧化成分逐步损失,蛹油氧化稳定性下降,精制过程造成2种途径获得的蛹油总酚损失24.73%~65.14%,类胡萝卜素损失12.0%~69.27%,其中脱色阶段损失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蚕蛹油的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总抗氧化能力FRAP与DPPH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发现,溶剂提取和超临界萃取2种途径制备的蚕蛹毛油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但经精制处理后,二者的抗氧化能力又大幅下降至同一水平。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确定鲩鱼中的主要含N化合物
《现代食品科技 》 2016 EI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对鲩鱼肉甲醇提取液中的主要含N类化合物进行推导和解析。利用正与负离子两种扫描方式,并依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的精确分子质量信息,确证有关物质及其特征碎片离子的分子组成,再通过结合chemspider数据库,最终确定鲩鱼肉中的33种含N类化合物组分,并对每个组分的主要碎片数据进行推导与解析。结果显示33种含N类化合物组分中包括11种氨基酸(α-氨基酸8种),12种胺类化合物,8种酰胺类化合物和2种杂环N类化合物。因此,采用HPLC-Q-TOF-MS和质谱质解规律,可推导出鲜活原料中的单体化合物结构,提高其化学成分的鉴定与分析效率。这也有利于鲜活原料保藏过程中活性成分与新化合物的鉴别与演变推导。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 MS) 鲩鱼 化学组分 碎片离子


霍氏啮小蜂外生殖器及其感器的超微结构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Olliff)是许多鳞翅目害虫的群居性蛹寄生蜂。为分析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和交配器上与成虫产卵和交配有关的感受器类型,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和交配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在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上共发现了7种感受器,分别是毛形感器1(TS1)、毛形感器2(TS2)、刺形感器2(CH2)、分泌毛孔(SP)、栓锥形感器1(SS1)、栉齿状感器(DS)、浅凹形感器(SD)和火山形感器(VS)。交配器上共发现6种感受器官,分别是栓锥形感器2(SS2)、火山形感器(VS)、表皮孔(CP)、鸡冠状结构(Crs)、钟形感器(CAS)和毛形感器3(TS3)。结果表明霍氏啮小蜂可通过产卵器和交配器上感受器获得与寄主和配偶相关的信息,进而调控产卵行为和交配行为。


‘御金球’荔枝果肉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荔枝新品种‘御金球’果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果共检测到烯类(73.87%)、酯类(4.38%)、醇类(3.12%)、醛类(0.81%)、酮类(0.14%)、酸类(0.19%)、烷烃类(0.57%)及其他成分10大类共52种化合物,其中烯烃类含量最高,共计24种。右旋大根香叶烯、α-衣兰油烯、1-甲氧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榄香烯、月桂烯、α-异松油烯、柠檬烯、香橙烯、γ-衣兰油烯、γ-杜松烯、α-蒎烯、(+)-环苜蓿烯,β-榄香烯、乙酸香茅酯、1-乙酰基-16,17-双脱氢-(9CI)-Curan-20-醇、(1a,3b,4b,6a)-4,7,7-三甲基二环[4.1.0]庚烷-3-醇、香叶醇、柠檬醛为其主要香气成分。而相对含量最大(20.16%)且具有抗菌作用的右旋大根香叶烯、抗菌抗氧化的柠檬醛、黄酮类的3',4',7-3-O-甲基槲皮素等物质的检出显示出‘御金球’荔枝具有潜在的药理及保健作用。
关键词: ‘御金球’荔枝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