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松嫩平原中部农作物空间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中国农业信息 》 2018
摘要:【目的】在国家"玉米调减"、"粮豆轮作"、"大豆目标价格"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背景下,分析2011~2016年松嫩平原中部地区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基础。【方法】选择克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16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一张图、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本底数据,采取遥感手段提取2011年大豆分布,生成2011和2016年作物空间分布图;选取水稻、玉米、大豆和其他作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农场和县域进行5年内种植结构变化、耕地内部4类作物面积转换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评价。【结果】(1)克山县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5%左右的耕地种植作物发生变化,目前均以玉米、大豆为主,主要变化方向为大豆改种玉米。(2)克山县县域总体景观MPS变大,CI减小,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总体提升,AWMSI降低,斑块形状更加规则。【结论】(1)克山县种植结构的发展趋势由相对效益较低的大豆向着相对效益较高的玉米、水稻方向发展,种植结构由2011年的大豆为主要作物,转变为玉米和大豆为主要种植作物,且2016年玉米种植规模超过大豆,成为种植规模最大的作物;水稻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较大,面积扩张集中在县域的流域附近。(2)大豆、玉米和水稻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破碎化程度正逐渐趋于一致,其他作物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明显低于3种作物,破碎化程度高于3种作物;大豆、水稻和其他作物分布逐渐离散,玉米区域集中且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3种作物。(3)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很好地量化反映作物种植格局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包括规模、空间分布、形状、异质性和相关性情况。


哺乳动物中由精子RNA介导的跨代遗传的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18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表观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又重新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近年,哺乳动物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现象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过程中,由环境压力导致的表观遗传信息经由生殖系在代际间传递.其中,在环境压力相关的表观遗传信息的建立及传递过程中,精子小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RNAs)发挥关键作用,环境压力信息以sncRNAs的形式储存在成熟精子中,通过受精作用,精子sncRNAs参与胎儿原始生殖细胞基因组的表观遗传修饰,将表观遗传信息跨代传递,进而影响获得性性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主要综述了精子sncRNAs参与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的机制,为研究遗传性的代谢疾病、促进人类生殖健康及家畜良种繁育提供新思路.


我国部分地区黑木耳和香菇中硒含量评估
《食用菌 》 2018
摘要:硒是人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保健作用。黑木耳和香菇是比较容易吸收和富集硒的食用菌品种,富硒黑木耳和香菇的开发已受到广泛欢迎。抽取了全国具有代表性部分普通和富硒黑木耳及香菇样品,检测了其硒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普通黑木耳、香菇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02 mg/kg和0.134 mg/kg;富硒黑木耳、香菇硒含量平均值为0.25 mg/kg和0.187 mg/kg;典型富硒地区(陕西安康、湖北恩施)黑木耳、香菇硒含量为0.089 mg/kg和0.154 mg/kg。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富含硒"的要求0.15 mg/kg为准,此次抽检的富硒黑木耳和香菇的富硒达标率仅为16.6%和48.0%。


甜瓜白粉病不同生理小种发病环境条件分析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2株甜瓜白粉病菌为供试菌,通过种植13份葫芦科白粉病鉴别寄主,根据其抗感反应鉴定白粉病生理小种;采集白粉病分生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所呈现的状态及形态;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粉病菌萌发过程;利用白粉病发病时期环境数据,分析不同生理小种发病环境条件,以期为甜瓜及其近源葫芦科经济作物的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甜瓜白粉病病菌属于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Px),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工程中心生理小种为1号生理小种,东北农业大学向阳实验实习基地生理小种为2F号生理小种;通过显微观察的手段观察到了甜瓜白粉病1号生理小种分生孢子由萌发到成熟的形态;并且通过环境数据分析认为高温且平稳高湿度的环境有利于1号生理小种的发病。


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对玉米子粒脱水效果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对玉米子粒脱水效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和鑫鑫2号为试验材料,在蜡熟期喷施噻苯隆和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清水为对照。【结果】经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处理后,先玉335和鑫鑫2号收获期的子粒含水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6.32%和5.72%;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产量分别达到12 899.15和12 413.7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3.44%和10.50%;熟期分别提前5和6 d;对玉米的品质均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子粒含水量与产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7。【结论】本研究表明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能够加快玉米子粒脱水速率,降低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提高产量,而对品质影响不大。
关键词: 玉米 噻苯隆-乙烯利复配剂 子粒含水量 产量 品质


寒地稻米生产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8
摘要:以黑龙江垦区为试验点,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寒地稻米生产非生物资源耗竭(ADP)、全球变暖潜能(GWP)、臭氧层消耗潜能(ODP)、酸化效应(AP)、富营养化(EP)、光化学臭氧潜力(POCP)6类环境影响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WP和EP是寒地稻米生产中环境影响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环境影响值的58.99%和36.79%。在4个子系统中,水稻种植子系统对GWP、AP、EP、POCP贡献值最大,农资生产子系统对ADP和ODP贡献值最大。而田间释放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化肥生产。因此,LCA作为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掌握稻米生产的主要环境负荷,并确定关键生产环节,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 寒地稻米 Gabi6.0 生命周期评价(LCA) 可持续农业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研究河北省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以及对有关效益的综合评价,通过分析2000—2008年河北省各市县的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河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河北省耕地利用各效益值的空间差异很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北部唐山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周围。研究成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耕地利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土壤水分布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免耕处理前期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成熟期30 cm以下土层明显增加;同一土层,深翻比浅翻含水量提高3.23%~8.41%,与不同翻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变化趋势一致;秸秆还田20 cm与35 cm对NH_4-N影响较小,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NH_4-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浅翻、深翻及深翻秸秆还田土壤NO_3-N含量随土层深度而增加,差异显著。短期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受年季间的影响变化,研究为农业生产综合配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黑龙江贫困地区葡萄庭院栽培模式探讨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18
摘要:利用庭院小气候优势在黑龙江省发展庭院葡萄生产,经济效益较好,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方式。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特点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结合区域特点,本文论述了几种适宜在黑龙江贫困地区推广应用的庭院葡萄生产模式,以期为贫困地区农业人口脱贫拓展有效途径。


生防制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物制剂禾力素对大豆生长及对根部病害的影响,采用包衣、叶面喷施及纳米富硒包衣3种禾力素处理方式,测定了不同时期各处理对大豆植株生理活性和大豆胞囊线虫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幼苗生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大豆幼苗的生理活性,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种子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53,0.83和0.82 mg·g~(-1);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48,0.69和0.26 mg·g~(-1);禾力素叶面喷施处理则分别增加1.14,0.37和0.36 mg·g~(-1)。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种子包衣处理防病效果大于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大于叶面喷施,其4个生育时期的平均防效为54.77%、33.43%和25.95%。
关键词: 生防制剂 大豆胞囊线虫 蛋白质 叶绿素 可溶性还原总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