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产养殖环境中芽孢杆菌的筛选及生长特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为了筛选可高效降解养殖废物的菌株,分析其生长特性,从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分离出1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 Strain YS-1),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适宜生长条件为:pH6.5~8.5,温度25~37℃,盐度5~15‰,转速240r/min,葡萄糖浓度0~0.2mg/L,NH_4~+浓度0~2mg/L。最佳培养参数为:温度32.9℃,盐度14‰,pH6.9。拟合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P<0.05),失拟检测结果不显著(P>0.05),决定系数R~2=0.9492,校正系数Adj R~2=0.8838,方程拟合效果良好。
关键词: 对虾工厂化养殖 芽孢杆菌 生长 理化因子 响应面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后能量代谢酶的变化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天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后不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脱氢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精氨酸激酶(AK)]的活性,探讨雌蟹在抱卵繁殖期间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和肌肉组织H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抱卵前后肝胰腺和肌肉组织PFK活性无显著差异.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P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前肌肉组织PK活性显著低于抱卵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SDH活性高于抱卵后,但差异不显著;抱卵前肌肉组织S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M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后肌肉组织M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前.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A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后肌肉组织A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群体和养殖群体抱卵前主要利用肝胰腺中的糖酵解酶、三羧酸循环酶和精氨酸激酶催化底物释放能量,但抱卵后主要利用肌肉组织中的糖酵解酶、三羧酸循环酶和精氨酸激酶催化底物释放能量;两个群体抱卵前后HK、PFK、PK、SDH、MDH和AK活性都呈现出组织差异性,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特定作用.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抱卵蟹 肝胰腺 性腺 能量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菱鲆鱼粉中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大菱鲆鱼粉中呋喃唑酮代谢物3-氨基-2-噁唑烷基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 大菱鲆冻干鱼粉样品复水后,经盐酸水解,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乙酸乙酯提取,高速离心净化,采用2 mmol/L乙酸铵(A)和甲醇(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ESI+)选择反应监测模式对AOZ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 在1.0~4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AOZ在2.00、5.00、10.0和20.0μg/kg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在94.2%~100%之间,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10%.本方法冻干鱼粉中AOZ的定量限为2.00μg/kg.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菱鲆鱼粉中AOZ残留基体标准物质的定值测定.
关键词: 呋喃唑酮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定值 鱼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秋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20 CSCD
摘要:基于2014年秋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个门42属96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为34属79种,占总物种的82%;甲藻门7属16种,占总物种的17%;金藻门1属1种.其中,角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7种;其次为圆筛藻属,共1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0.71~72.15)×104 cells/m3,平均为13.88×104 cells/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2:1,硅藻在莱州湾的细胞丰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海区,甲藻在渤海中部海区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威氏圆筛藻(C.wailes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分布不均,局部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多样性降低,低值区分布于辽东湾和渤海海峡海域.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甲藻中的角藻逐渐兴起,其在渤海中部及辽东湾的优势地位已经超过角毛藻属和圆筛藻属,渤海秋季局部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由硅藻控制转为硅藻和甲藻共同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体色和规格克氏原螯虾营养品质差异的研究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体色及规格克氏原螯虾(Procambraus clarkii)的营养品质差异,选择不同规格红壳虾、青壳虾,并测定其肌肉中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含量、肌肉质构等.结果显示:不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肌肉水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肌肉水分随着规格的增大而降低,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着规格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肌肉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为油酸(C18:1n9c).红壳虾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随着规格的减小而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随着规格的减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青壳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随着规格的减小而增大.不同规格的红壳虾中,必需氨基酸除苯丙氨酸外,各氨基酸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青壳虾的呈味氨基酸随着规格的变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小规格的青壳虾、红壳虾肉质较嫩,硬度小.随着虾规格的增大,虾肉的硬度和黏性呈现显著性增大.结果表明:不同体色规格克氏原螯虾营养品质有显著区别.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raus clarkii) 规格 体色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与贝类群落生物量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5年和2018年12月初调查珠江河网4个江段(左滩、小塘、外海和榄核)的典型水草床群落生物量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调查了相应江段的水草床、邻近非水草床区域的主要贝类生物量时空变化,并利用CCA分析其与主要水文、水质及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群落主要以刺苦草为优势种,偶伴生金鱼藻、穗状狐尾藻和轮叶黑藻等种类;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发现,除小塘江段水草床生物量(以鲜重计)维持较稳定,高达9 kg·m~(-2)以外,其余3个江段的水草床均有种类减少、生物量下降的消落趋势。小塘江段贝类生物量最高,均值达968.8 g·m~(-2),显著高于其他江段;所调查江段水草床区域中的贝类均高于非水草床区域;在由浅至深的水草床区域,虽然水草生物量逐增,但其贝类生物量却逐减;相同江段非水草床区域的贝类生物量显著低于水草床区域,表明珠江河网水草床为贝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生长和繁育生境。径流量和水位变化可能是驱动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群落年际演替的主要因素,而水草优势种类的保持可能受沉积物粒径组分和水体流速等因子的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段一头死亡长江江豚元素含量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2017年9月12日发现于长江安庆段的1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样本(AQJT2017091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其脑、心脏、肝脏、肺、肾、胃、肠、睾丸、肌肉、皮肤10种组织器官中钾(K)、钙(Ca)、钠(Na)、镁(Mg)、钴(Co)、铁(Fe)、铜(Cu)、锌(Zn)、铅(Pb)、镉(Cd)、汞(Hg)、砷(As)共12种元素的含量,以期探究各元素在其组织器官中的累积特征.结果显示,该样本Fe、Cu、Zn、Pb、Cd、Hg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现出差异性累积特征,这与水生哺乳动物组织器官元素累积特征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元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特有的生理功能.对比分析发现,鲸类动物组织器官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累积特征有一定规律,并不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呈显著差别,总体表现为Na>K>Ca>Fe>Mg>Zn>Cu>Co.此外,AQJT20170912各个组织器官中毒性元素Pb、As的含量均较高,这应与其栖息环境的元素背景有关,应予以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