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柱花草种间亲缘关系SSR分析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种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23个SSR标记对柱花草属14个种的33份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个SSR标记在不同柱花草种间均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38个,每个标记可检测到4~10个等位基因,平均6个;每个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501~0.830,平均为0.700。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3份供试柱花草种质可分为5类,根据包含的基因组类型分别命名为AB类、AC类、J类、DE类、G类。毛叶柱花草(S.subsericea)和有钩柱花草(S.hamata)(I)的亲缘关系最近,有钩柱花草(I)与头状柱花草(S.capitata)的遗传关系较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TRAP标记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引物筛选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杧果目标区域扩增多态性(TRAP)标记技术体系,对影响该反应体系的Mg2+、dNTPs、固定引物浓度、随机引物浓度以及Taq DNA聚合酶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确定优化的反应体系总体积为15μL,包括模板DNA 40ng、1×buffer、Mg2+1.4mmol/L、dNTPs 0.2mmol/L、固定引物0.8μmol/L、随机引物0.04μmol/L、Taq酶1.7U。利用杧果公共数据库抗病基因相关序列设计锚定引物13条,与7条随机引物组合共91对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杧果品种进行TRAP-PCR扩增,其中66个引物组合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占引物总量的72.5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孢炭疽菌致病性减弱突变菌株H800T-DNA插入位点侧翼基因的克隆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农杆菌介导转化引起的致病性减弱突变菌株H800的菌落形态、孢子形态、菌丝体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TAIL-PCR方法克隆T-DNA插入位点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功能与H800表型变化及致病性减弱的关系。结果表明,突变菌株H800的致病力低于野生型菌株CH008;生长速率为0.83 cm/d,亦显著低于CH008的1.13 cm/d;产孢量和分生孢子大小与CH008无明显差异;孢子萌发率为2.58%,显著低于野生型的95.98%;序列分析显示,T-DNA已插入St Cg800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基因结构分析表明,St Cg800基因编码区全长774 bp,无内含子,可编码257个氨基酸多肽的St Cg800蛋白。该蛋白是不稳定的水溶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且无信号肽,推测为生长因子类的酶,但功能尚未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期施用氮肥在乙烯利刺激割胶胶乳中的动态分布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橡胶树大田早期肥料试验,研究乙烯利刺激和传统割胶条件下胶乳中肥料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施肥26 d后肥料N开始在胶乳中表现,刺激与传统割胶条件下,胶乳中15N丰度均逐步增加,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割胶条件下15N的丰度增加幅度显著高于传统割胶处理,胶乳中Ndff%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加。从Ndff%值来看,刺激割胶条件下橡胶树对肥料氮素的征调能力强于传统割胶处理。刺激割胶条件下的胶乳肥料氮流失量显著大于传统割胶处理,但两者带走的肥料氮素占氮肥施用量的比例都不高,分别仅为0.18%和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在不同场所的存活期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Xcm)抗利福平菌株RifXcm,通过人工模拟接种试验,采用半选择性平板分离、菌落PCR和常规PCR方法,研究该病原细菌在芒果叶片、土壤和水中的存活期,并对其能否作为侵染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在芒果叶片病斑内可存活5~6个月,是此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菌在土壤和自然水中的存活期有限,其中以含芒果残体土壤中的病原菌存活期最长(49~63d),但也没有超过3个月,因此年前存在于这些场所的病原菌均不可能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关键词: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 野油菜黄单胞杆菌芒果致病变种 存活期 侵染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大蓟马室内对不同颜色及光波的趋性反应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是近年来严重制约海南豇豆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正八角体和正六角体装置分别研究了豆大蓟马成虫对8种颜色色卡及其虚拟波长(白polychromatic light、紫380nm、蓝440nm、浅蓝461nm、绿510nm、黄绿540nm、黄580nm、红647nm)和5种波长发光二极管(LED)(紫405nm、蓝461nm、绿519nm、黄570nm和红650nm)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波长为440nm和461nm及其对应的蓝色和浅蓝色色卡对豆大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其他虚拟波长对应的颜色色卡,其次是波长为540nm的黄绿色和复色光对应的白色。在光趋性试验中,波长为461nm的蓝光LED灯对豆大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其他颜色波长的LED灯。综合分析不同颜色色卡和LED光波对豆大蓟马的引诱作用,两者均表明豆大蓟马对波长为440~461nm的蓝色(光)最敏感,由此可见,蓝色粘虫板或蓝光诱虫灯可作为监测和防治豆大蓟马的一种有效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