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芫菁成虫触角中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绿芫菁Lytta caraganae成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库,并挖掘和鉴定其成虫触角中嗅觉识别相关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绿芫菁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分析,比对NR, NT, KO, Pfam, Swiss-Prot, GO和KOG数据库进行基因注释,根据注释信息筛选绿芫菁OBP和CSP基因;利用ClustalX 1.83和MEGA 7.0软件分别分析OBP和CSP基因结构特点及进化关系;通过qRT-PCR技术测定绿芫菁雌雄成虫触角中OBP和CS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从绿芫菁成虫触角转录组中共获得51 028条transcripts和41 998条unigenes;基因注释结果表明,在NR数据库中匹配度最高(87.3%)的物种是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筛选到22个OBP基因和7个CSP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有13个LcarOBPs包含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属于classic OBPs;系统进化树表明,绿芫菁的OBPs和LcarCSPs分别与眼斑沟芫菁Hycleus cichorii和大斑沟芫菁H.phaleratus的OBPs和CSPs序列氨基酸一致性最高,表明进化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2个LcarOBPs基因和2个LcarCSP基因在绿芫菁雄成虫触角中高表达,10个LcarOBP基因和2个LcarCSP基因在雌成虫触角中高表达。【结论】本研究首次鉴定了绿芫菁成虫触角中的OBP和CSP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绿芫菁嗅觉识别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绿芫菁 触角转录组 嗅觉识别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双清平化方对代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自噬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草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观察双清平化方对代谢综合征大鼠Lee’s指数、血糖、血脂及骨骼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3,LC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加10%果糖水溶液喂养,并联合应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及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代谢综合征模型。代谢综合征大鼠给予双清平化方或二甲双胍干预8周,实验前后定期测量大鼠体质量、体长、腹围、血压、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胰岛素(insulin,INS)、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OGTT-AU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骨骼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观察骨骼肌纤维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骼肌组织中LC3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组织中m TOR、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glucose,PG2h)、OGTT-AUC、HOMA-IR、INS、GHb、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骨骼肌组织中m TOR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Beclin1、LC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清平化方组FBG、PG2h、OGTT-AUC、HOMAIR、INS、GHb、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骨骼肌组织中m 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 双清平化方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谢水平,抑制骨骼肌病理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骨骼肌自噬,激活骨骼肌组织自噬通路中m TOR、Beclin1、LC3蛋白表达有关。


不同马铃薯品种(品系)耐盐性鉴定与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盐胁迫下10个不同马铃薯品种(系)的生理应答特征,探寻马铃薯耐盐机理,并为马铃薯抗盐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以10个不同马铃薯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正常处理和盐胁迫处理下的胞容物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并结合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10个马铃薯品种(系)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各个品种(系)中叶绿素含量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增强.10个不同马铃薯品种(系)抗盐性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抗盐极强的品种F8;第2类为抗盐性强的品种,包括135、冀张薯5号、克新23号、冀张3号;第3类为抗盐性中等的品种,包括费乌瑞它、SOSNA、北方009;第4类为抗盐性差的品种,为TACNA、冀张14号.在盐胁迫条件下,6个指标与综合抗盐系数的密切程度(关联序)为POD活性>丙二醛含量>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叶绿素含量.单一生理指标的变化不能说明马铃薯品系的抗盐能力,运用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可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抗盐性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马铃薯 耐盐性 生理指标 隶属函数分析 聚类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木醋液酸化处理对奶牛场原水贮存过程中氨挥发的影响
《中国沼气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减少奶牛场原水贮存过程中氨气排放引起的二次污染,采用木醋液作为酸化剂对牛场原水进行酸化处理,探究酸化处理对牛场原水贮存过程中氨气排放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将原水溶液初始pH值调为7.0(T1)和6.3(T2),同时设置对照处理(CK),用通气法对氨挥发进行监测.结果表明,3组处理原水pH值在贮存过程中上升并最终均呈碱性,试验结束时分别达到了8.43、8.24和7.99.贮存过程中原水溶液温度始终与室温保持一致,温度变化范围在24℃~33℃.酸化处理能明显降低原水贮存过程中的氨挥发通量和氨挥发总量,且氨挥发通量和pH值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CK、T1、T2在整个贮存周期内的平均氨挥发通量分别为1338、1025和618 mg·m-2d-1,T1、T2分别下降了 23.4%和53.8%.不同处理原水贮存过程中氨挥发的变化规律相同,在贮存前15天氨挥发呈波动上升趋势,在16~18天开始下降随后上升直到贮存结束,前期氨挥发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受pH值和温度的共同影响,后期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受温度影响.贮存周期内氨挥发总量分别为26.8、20.5和12.4 g·m-2,T1、T2分别下降了 23.51%和53.73%.贮存过程中各处理铵态氮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贮存结束后各处理的铵态氮浓度分别降低了 7.24%、5.64%和3.56%.通过添加木醋液,可以显著降低原水贮存过程中的氨挥发通量和总量,提高其铵态氮浓度,进而提升原水经过贮存后还田的肥效,为牛场原水酸化贮存氨减排技术和农田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热处理对谷物粉物化性质及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热处理对谷物粉物化性质和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测定燕麦、小米和玉米3种谷物粉经蒸汽和烘烤热处理前、后糊化特性、膨胀势、吸水性和不同淀粉组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使燕麦粉的糊化温度显著降低、小米粉和玉米粉显著升高(P<0.05),燕麦粉和小米粉的回生值显著升高、玉米粉显著降低(P<0.05),玉米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降低(P<0.05)、燕麦粉和小米粉的变化不同;蒸汽和烘烤处理使燕麦粉膨胀势分别降低32%和12%,吸水性指数升高20%以上,但是小米粉和玉米粉变化较小;热处理使3种谷物粉水溶性指数降低28%~55%;热处理使3种谷物粉中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10%~20%,慢消化淀粉含量升高3%~30%,抗性淀粉含量升高20%,尤其热处理对燕麦淀粉组成含量影响最大.扫描电镜观察燕麦、小米和玉米淀粉颗粒直径分别为5,10,15μm,经热处理后淀粉发生团聚和黏结现象,尤其燕麦淀粉团聚和黏结程度最大.结论:适当的预热处理可以改变谷物粉的物化特性,进而改善其加工性能.热处理改变了谷物淀粉的构成,减缓了淀粉的消化性,提高了其功能特性.


施用生物炭对玉米田土壤呼吸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呼吸及玉米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T1(2 000 kg/hm2)、T2(7000 kg/hm2)和T3(12000 kg/hm2),以不施用生物炭为对照(CK),研究施用生物炭对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含水率、养分含量、pH值以及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下2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为361.4 mg/(m2·h),较CK增加182.7%.施用生物炭有利于提高0-10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以T2和T3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分别较CK增加14.8%和17.3%.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以T3处理最优,其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2年平均值分别较CK提高31.5%、29.3%、47.8%、59.8%.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土壤pH值逐渐升高,T3处理2年平均土壤pH值较CK提高1.25%.T2处理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改善效果最优,2年平均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增加15.6%、24.2%.通过2年研究发现,在玉米田施用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了土壤养分含量,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生物炭施用量7 000 kg/hm2效果最优.
关键词: 生物炭;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水分;土壤养分;水分利用效率;产量


生长调节剂对球孢白僵菌产孢和分生孢子性能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球孢白僵菌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酵周期和产孢量是其发酵工艺中的主要评价指标。本试验研究了生长调节剂对球孢白僵菌JG-17菌株产孢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外源法在菌落表层施用微量乙烯利,可以明显提高菌株JG-17的产孢量,以对8日菌龄表层施用100 ng/cm~2乙烯利处理最佳,产孢量为未处理对照的6.28倍。经乙烯利处理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其耐热性、抗紫外线能力和对靶标害虫的杀虫活性与未处理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白僵菌培养过程中科学施用乙烯利,可有效提高白僵菌的产孢效率,研究为真菌生物农药工业化生产的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助剂3%卵磷脂·维生素E对不同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增效作用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新型生物助剂3%卵磷脂 · 维生素E对杀菌剂25%啶菌噁唑乳油(EC)、38%吡唑醚菌酯 ·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WG)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25%啶菌噁唑EC 1605 mL·hm-2(560倍液)+3%卵磷脂·维生素E 180 mL·hm-2(5000倍液)和38%吡唑醚菌酯 · 啶酰菌胺WG 750 g·hm-2(1200倍液)+3%卵磷脂 · 维生素E 180 mL·hm-2(5000倍液)处理对番茄叶部、果实灰霉病的最终防效显著高于相应杀菌剂单独处理,番茄产量也显著增加;两种杀菌剂各减量20%后加入3%卵磷脂 · 维生素E,对番茄叶部、果实灰霉病的防效以及番茄产量与各杀菌剂单独全量处理差异不显著,且没有任何药害现象,使用安全.
关键词: 3;卵磷脂·维生素E;杀菌剂;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


早熟杏品种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早熟杏种质资源,对种质资源利用做出指导,本研究以26个早熟杏品种为试材,对14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个性状指标可综合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1.7%.通过计算综合主成分值,综合排名第一为'京脆红',最后为'红玉'.聚类分析将26个早熟杏品种聚为四类,结合综合主成分值排名,第Ⅱ类群果实发育期稍长,果个大,果实品质性状均衡,综合评价最优,是优异的早熟杏品种.第Ⅲ类果实香气浓郁,第Ⅳ类果实硬度较高,第Ⅰ类综合排名最低.综合分析发现,类群Ⅱ综合评价最为优异,可作为优异早熟杏栽培品种以及新品种选育中的骨干亲本.


高山高原露地蔬菜水肥药一体化生产技术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北部坝上及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采用以高垄膜下滴灌为核心的水肥药一体化精准施用技术,可比常规栽培技术节水50%左右、节肥10%~20%、节药15%~25%、增产10%~20%,综合经济效益增加20%以上。北部坝上及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冷凉蔬菜的主产区,主要以甘蓝、花椰菜、娃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生产上存在劳动力成本高,化肥、化学农药过量施用,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制约了高山高原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