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劳氏粘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深入研究劳氏粘虫的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劳氏粘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劳氏粘虫已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以幼虫取食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3龄前幼虫食量小,5-6龄幼虫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幼虫具有聚集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发生危害时具有隐蔽性、偶发性和暴发性.劳氏粘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常因地区、年份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劳氏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害虫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性诱剂、天敌和生物农药是近些年来劳氏粘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目前劳氏粘虫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现状,我们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借鉴粘虫的防控策略和防治经验,从空中和地面两个方面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2)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3)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系统.


葡萄霜霉菌侵染葡萄的表观特征及转录组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葡萄抗霜霉病基因的抗病机制,分别以感病品种玫瑰香和抗病品种摩尔多瓦叶片为试材,离体接种葡萄霜霉病菌,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用JEOL-636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霜霉菌侵染不同品种叶片后的发育情况,并利用MGISEQ-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2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玫瑰香在接种4 d后叶片背面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霉层,病斑随时间延长面积增大,叶片正面相应位置出现褪绿黄斑,而在摩尔多瓦叶片上仅在接种点处有少量黑斑。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玫瑰香叶片上病原菌孢子侵入气孔,萌发长出新的孢子囊梗,释放出孢子,在叶片上繁殖;摩尔多瓦叶片上的孢子囊数量少,大部分气孔关闭,气孔周围有少量孢子、菌丝和组织碎片分布。转录组数据共获得约664.86 Mb高质量序列,与玫瑰香相比,在摩尔多瓦中检测到5 09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 975个为上调表达基因,2 120个为下调表达基因。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学途径(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对刺激的反应和生物调节类别)、细胞组分(细胞、膜、膜组分和细胞器)和分子功能(催化活性和组装、转运体活性、转录调节因子活性)三大类。KEGG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和MAPK信号转导途径等通路中。选取其中9个可能与葡萄抗病性相关的基因,qRT-PCR结果表明,9个候选基因在葡萄响应霜霉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基于昼夜节律不同饲喂模式对肉羊生长性能和采食行为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饲喂模式下肉羊生长性能、采食行为的昼夜节律性,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选用体重为(21.57±0.77)kg的健康湖羊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各处理组采用相同的精料补充料和粗料,基础日粮精粗比均为56:44,在此基础上,仅调整早晚精料和粗料的比例,对照组早上和晚上饲喂日总精料的50%+日总粗料的50%;试验1组早上饲喂日总精料的70%+日总粗料的30%,晚上饲喂日总精料的30%+日总粗料的70%;试验2组早上饲喂日总精料的30%+日总粗料的70%,晚上饲喂日总精料的70%+日总粗料的30%.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的ADG无显著差异,试验1组的DMI比对照组降低3.3%(P<0.05),试验2组羊只DMI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P>0.05);各组之间血液指标差异不显著;试验1组羊只的精料采食速度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而粗料采食速率及反刍时的咀嚼次数低于另外2组(P<0.05).综上,生长湖羊日粮精粗比的不同分配比例具有昼夜节律性,白天饲喂高精料有助于提高羊只生长性能,降低耗料增重比,且相应的减少日粮成本.
关键词: 肉羊 湖羊 昼夜节律 饲喂模式 营养调控 采食行为


不同分级指数燕麦干草对奶牛体外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体外发酵法评价不同粗饲料分级指数(GI)燕麦干草的饲用价值,为其在奶牛生产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种不同GI的燕麦干草分为3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GI值分别为4.26、10.98、11.60 MJ/d,体外发酵24 h.结果表明:(1)试验2组和试验3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1),其中干物质降解率比试验1组分别高50.95%、55.37%;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分别高54.41%、50.47%.(2)试验2组和试验3组氨态氮、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TVFA高于试验1组(P<0.05),其中TVFA比试验1组分别高13.39%和11.05%.(3)各组优势菌门由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两者占整个菌群89%以上,其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具有差异显著趋势(P=0.07);各组优势菌属组成相同,各组中未分类理研菌科(Un-classified_f_Rikenellaceae)、未知属-绒毛杆菌科(Norank_f_Muribaculaceae)、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试验2组和试验3组纤维杆菌属比试验1组分别低51.36%和55.45%.综合结果,不同GI等级燕麦干草对奶牛营养物质降解率和瘤胃发酵特性具有明显影响,且GI等级越高,其营养价值就越好.
关键词: 分级指数 燕麦干草 体外发酵 降解率 瘤胃发酵参数 微生物组成


优化配方施肥对华北地区露地辣椒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华北地区露地辣椒适宜的肥料配方,以露地辣椒羊角红一号为试验材料,在基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设置不施化肥氮(N0)、优化配方施肥(N2)、80%N优化配方施肥(N1)、120%N优化配方施肥(N3)、优化配方施肥添加中微量元素(N2+TE)、常规施肥(CF)6个处理,旨在研究优化配方施肥对露地辣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利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钾肥充足的条件下,不同施氮量的优化配方施肥均有增产效应,表现为N2+TE>N2>N1>N3>CF,添加中微量元素处理增产效果最好,较CF处理增产27.52%;辣椒果实中的硝酸盐、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维生素C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对于CF处理,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优化配方施肥能够显著增加辣椒氮磷钾吸收量,但添加中微量元素对提高养分吸收的效果不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为13.24%~24.63%和10.78~54.31 kg/kg,以N2+TE处理最好.每形成1000 kg鲜辣椒N、P2O5、K2O养分吸收量分别为4.10、1.59和6.06 kg,N∶P2O5∶K2O吸收比例为1∶0.39∶1.48.N2+TE处理的纯收益和产投比均最高,分别为88970元/hm2和15.1.综上所述,华北地区露地辣椒基施有机肥在7500 kg/hm2的基础上,N、P2O5、K2O推荐量分别为225、97、368 kg/hm2,适量添加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利用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优化配方施肥;露地辣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利用;经济效益


玉露香梨采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侵染造成的腐烂是影响玉露香梨采后贮藏的主要因素.为明确导致玉露香梨采后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其采后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种类,并明确在不同温度、pH、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Alternaria alternata、Aspergillus、Penicillium polonicum和Fusarium是导致玉露香梨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Fusarium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而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 polonicum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35℃和20~25℃;Alternaria alternata和Aspergillus的最适生长pH分别为6~10和7,而Penicillium polonicum和Fusarium最适生长pH则均为5~7;Alternaria alternata和Penicillium polonicum的最适生长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甘露醇,Aspergillus和Fusarium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Alternaria alternata、Aspergillus和Fusarium最适生长氮源为牛肉膏,而Penicillium polonicum最适生长氮源为蛋白胨.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PA-LFD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为害我国甘薯和马铃薯的一种重要植物病原线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实现对该线虫的准确、快速且可视化的检测,本研究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ITS序列为靶标构建了重组酶聚合酶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的可视化快速检测体系。该体系可在39℃条件下15 min内特异性地完成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检测,对A型(甘薯种群)和B型(马铃薯种群)单头线虫(J4)的检出底限均为3 125-1头线虫,可以直接对土壤和甘薯茎中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检测,灵敏度可达1头(J4)/10 g土壤和1头(J4)/2 g甘薯茎组织。该体系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可视,可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早期预警和口岸检疫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流层析试纸条 rDNA-ITS 可视化快速检测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多成分定量的蒲公英质量评价研究
《中草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蒲公英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优化指纹图谱测定条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不同产地蒲公英进行质量评价,为蒲公英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的制备工艺。采用Mars ODS-AQ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2%磷酸水溶液(35∶65)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323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检测时间为12 min;对10个不同产地的30批蒲公英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对5个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蒲公英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55、甲醇体积分数72%、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79 min,在此条件下OD值为0.93。建立了蒲公英HPLC指纹图谱,30批蒲公英的相似度在0.647~0.980,标定6个共有峰,指认出5个色谱峰。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菊苣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426%~1.856%、0.007%~0.117%、0.023%~0.101%、0.003%~0.025%、0.311%~1.412%。聚类分析将10个产地的蒲公英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和沈阳产地的质量较优,并确定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和菊苣酸可作为蒲公英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结论 确定了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最佳制备工艺,提取率远高于药典方法。建立的蒲公英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及化学模式识别法准确、高效、全面地评价蒲公英质量,为蒲公英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蒲公英 指纹图谱 单咖啡酰酒石酸 绿原酸 咖啡酸 阿魏酸 菊苣酸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评价


不同硬度西瓜果皮的转录组测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西瓜果皮硬度不同的相关分子机制,挖掘西瓜果皮硬度相关的关键基因提供理论基础,以生育期相似但果皮硬度差异显著的高硬度(901)4-1-1-M和低硬度BSH为试验材料,选取果皮硬度差异最大时期即西瓜授粉30 d后的果皮,利用Illumina HiSeqTM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筛选获得10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55个,下调表达基因530个.GO富集分析表明,1085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中的细胞壁、细胞外围、外部封装结构、胞外区、四吡咯骨架、氧化还原酶活性、转移酶活性、果胶酯酶活性等功能类别.KEGG富集分析表明,Cla97C04G075800、Cla97C02G044950、Cla97C09G165820、Cla97C10G195660、Cla97C01G025380等19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富集程度最高的苯丙烷代谢通路,该路径最终形成木质素、5羟基愈创木酚木质素、愈创木酚木质素和对羟基苯酚木质素代谢物,qRT-PCR和转录组测序数据相关系数R2为0.791,证明转录组试验数据可靠,从转录水平解释了(901)4-1-1-M和BSH西瓜果皮硬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西瓜 果皮硬度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苯丙烷 木质素


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将9个不同敏感型菌株在无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10代后,测定其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在PDA平板和离体叶片上测定了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以及其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并对其编码琥珀酸脱氢酶的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基因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显示:从田间获得的2个低抗菌株、2个中抗菌株和2个高抗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在0.60~1.15之间,而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为0.23;除低抗菌株WP8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以及中抗菌株WP6和高抗菌株WPE9的产孢量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外,其余各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整体而言,7个抗性菌株在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方面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表明,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 SdhB基因的272位由组氨酸变为了精氨酸(H272R),田间获得的低抗、中抗和高抗各2个菌株均为SdhB基因的225位由脯氨酸变为了亮氨酸(P225L).综合分析表明,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具有相似的适合度.因此,推测在药剂的选择压下,抗氟唑菌酰羟胺的灰葡萄孢菌株在田间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关键词: 灰葡萄孢 氟唑菌酰羟胺 抗性菌株 敏感性 生物学特性 SdhB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