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饲料中添加蒲公英对蛋鸡生产性能、蛋营养品质、血清抗氧化能力及肝脏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蒲公英对生产性能、蛋营养品质、血清抗氧化能力及肝脏的影响.选用300只20周龄体况良好、体重和产蛋率接近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在各组蛋鸡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的蒲公英.试验期64 d.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的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试验初期相比,试验末期各组的全蛋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97%、2.22%、2.24% (P<0.05),试验组卵磷脂含量分别增加4.27%、4.26% (P>0.05),试验组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0.45%、1.02%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增强0.48%、13.0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5.99%、16.80%,且1.0%蒲公英组二者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蒲公英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增强20.84%、24.34%(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分别提高8.27%、8.78% (P>0.05);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5.41%、29.76%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肝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分别降低5.43%、1.55% (P>0.05),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分别降低1.12%、6.52% (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提高2.97%、4.82%(P>0.05),乳酸脱氢酶(LDH)酶活性分别提高1.19%、3.68% (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蒲公英可以改善蛋鸡生产性能、蛋营养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蒲公英;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能力;肝脏;蛋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单锌指蛋白基因GmSZFP的克隆及其在SMV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之一,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研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为深入探讨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与SMV毒株SC-8、N3组成的亲和、不亲和组合为试验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GmSZFP的分子结构特征;以酵母转录激活试验检测其转录因子活性;借助实时定量PCR(RT-qPCR)验证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中转录水平的表达特征;结合VIGS技术探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结果]通过PCR克隆GmSZFP的CDS区,序列全长为1 071 bp;氨基酸序列分析和酵母转录激活试验发现GmSZFP为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RT-qPCR结果显示,GmSZFP受SMV的强烈诱导,在亲和组合与不亲和组合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在不亲和组合中,GmSZFP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和组合,若在接种病毒前给叶片预注射咪唑,GmSZFP的表达水平降低,并与亲和组合相近,说明GmSZFP在转录水平响应SMV的侵染并受胞内H202信号调控;利用VIGS技术沉默GmSZFP后,发现接种部位胼胝质的积累水平较对照大大降低,RT-qPCR检测胼胝质合酶基因GmGSL7c和GmGSL12b的表达量较对照降低,胼胝质水解酶基因BG的表达量较对照增加;在基因沉默植株叶片上点接种SMV后72 h,病毒向外扩散至2 mm,在96 h时病毒扩散至3 mm,而对照组叶片在接种点外始终未能检测到SMV外壳蛋白CP的表达;摩擦接种SMV后10 d,在基因沉默植株的上位叶表现出花叶、失绿和卷曲等感病症状,并检测到CP的表达,说明沉默GmSZFP后,SMV在胞间扩散和长距离运输的能力均增强.[结论]大豆GmSZFP是典型的C2H2型单锌指蛋白,GmSZFP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单锌指蛋白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JrCOR413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核桃COR413基因家族在响应冷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在核桃全基因组筛选并鉴定COR413家族基因,对该家族成员进行结构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核桃COR413基因家族包含6个基因,编码7条蛋白,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开放阅读框为549~804 bp,翻译蛋白范围为182~26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15~9.93,全部为碱性稳定蛋白;含有典型的WCOR413高度保守的结构域。聚类分析发现,该类基因可与拟南芥高度同源,并分为2个亚组。在低温胁迫48 h后经转录表达分析,JrCOR5在2个核桃品种中显著升高,并且在花器官和嫩茎转录表达较高;结合qPCR分析,JrCOR5在冷胁迫48 h显著升高,达到90倍以上。因此,推测JrCOR5可能在核桃响应冷胁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解析核桃JrCOR413基因家族成员在响应冷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核桃 冷胁迫 COR413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板栗主产区果实后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板栗后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 content,SSC)的变化特征,为明确不同品种的最佳食用期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10个板栗主产区的150个品种(系)为对象,对采收后后熟期的果实SSC相关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各品种指标差异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1)板栗SSC变化在后熟期可分为2个阶段,其一是迅速增长阶段(采收后0~20 d),平均上升速率为51.52%,是SSC积累高峰期;其二是缓慢增长阶段(采收后21~60 d),平均上升速率为10.98%。(2)板栗SSC峰值范围为18.35%~31.59%,成熟时北方板栗品种SSC略低于南方品种,但北方板栗品种SSC在后熟期增长速率更快、持续时间更长,峰值含量也普遍高于南方品种,尤以河北燕山板栗表现最为明显。(3)筛选获得高甜、早甜的板栗品种资源15份,可作为优良育种亲本或优异种质在板栗糖类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板栗后熟过程中SSC的变化特点,为板栗风味、货架期和食用期的科学评价提供了参考,并筛选出早甜、高甜的板栗资源作为优良育种材料。

关键词: 板栗 后熟期 可溶性固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抗、感白发病谷子品种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及差异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品种谷子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特征,揭示与白发病抗性相关的关键物种,为利用内生细菌防治谷子白发病提供理论依据。对3种抗白发病和3种感白发病谷子植株的第一节茎与最高节茎组织进行DNA提取和样品中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对内生细菌的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各分类水平下,从第一节茎到最高节茎内生细菌种类在抗病、感病谷子样品中分别表现为基本稳定与明显下降的2种不同趋势,且抗病谷子内生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均较感病谷子丰富。得到重要内生细菌门19种:对普遍存在于抗病、感病谷子样品第一节茎中的内生细菌进行比较得到抗病谷子特有内生细菌门2种;对抗病、感病谷子样品各自全部内生细菌进行比较得到抗病谷子特有内生细菌门16种以及抗病谷子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类群2种。可见,不同谷子品种以及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具有差异,抗病较感病谷子内生细菌种类丰富,其中抗病谷子特有的内生细菌门以及相对丰度大的优势细菌门对谷子白发病可能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谷子 白发病 内生细菌 Miseq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河北夏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抗倒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北地区由于受光热资源限制,夏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成为阻碍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虽然通过延迟收获可降低籽粒水分,但茎秆倒伏问题将进一步增加粒收难度.基于此,本试验于2019年选择迪卡517(DK517)、京农科728(JNK728)和豫单9953(YD9953)3个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为材料,以郑单958(ZD958)为对照,2020年新增张单258(ZD258)、张粒178(ZL178)和郑原玉432(ZYY432)3个品种,并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6×104(D1)、7.5×104(D2)和9×104株·hm-2(D3),研究品种间及种植密度对生理成熟期倒伏率、茎秆形态特征、解剖特征、力学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选品种除了对照ZD958,其他品种均于吐丝后67 d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达到了GB/T 21962-2008标准中机械粒收对籽粒含水率的要求,其中YD9953和ZL178在吐丝后67 d的籽粒含水率比吐丝后25 d平均降低了35.1和42.0个百分点.在生理成熟期,相同密度下YD9953、ZL178、ZYY432的总倒伏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其中在D1和D2密度下的总倒伏率均低于5%,符合机械粒收对倒伏率的要求.分析倒伏相关性状发现,株高和穗位高对密度的响应因品种而异;各品种茎秆基部第3节间单位体积干重和抗折力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3密度下,ZL178的节间单位体积干重与D1相比,降幅最小(7.9%).D2密度下,YD9953、ZL178和ZYY432的抗折力比均值分别提高28.7%、21.5%和28.4%;相同密度下ZL178、JNK728、YD9953的维管束数目和木质化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性分析发现,倒伏率和纤维素含量与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R2=0.70、0.51),可作为评定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关键指标.D2密度下ZL178和YD9953的产量与对照ZD958差异不显著但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品种脱水特性、产量和站秆期间抗倒伏能力,ZL178和YD9953在密度7.5×104株·hm-2下能够兼顾高产和抗倒.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北夏玉米光热资源限制区推广机械粒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夏玉米 机械粒收 种植密度 抗倒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生育期增温对冬小麦物侯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冬小麦品种藁优5218为材料,于2017-2018和2018-2019连续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在旱棚内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模拟气候变暖趋势,分析了 FATI的增温效果及全生育期增温对冬小麦物候期、茎秆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条件(CK)相比,增温后冬小麦穗分化进程加快,整个生育期缩短4~6 d,主要表现为越冬—拔节期的生育进程缩短,而灌浆期的持续时间延长;增温导致冬小麦茎秆基部变细薄,降低节间横截面维管束数目及木质化程度,增加倒伏风险;增温降低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两个生长季分别减产10.4%和5.3%,WUE分别下降16.1%和12.7%.因此,气候变暖不利于该区域小麦产量和WUE的提高,可通过栽培管理措施或品种改良来使冬小麦生产系统适应增温趋势,实现稳产提效.

关键词: 开放式增温系统;冬小麦;物候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功能团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河北省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功能团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于2018年5-10月,采用马来氏网对该地区昆虫进行调查,共采集昆虫6 888头,隶属于11目94科255种,按照营养和取食习性分为吸收式害虫、咀嚼式害虫、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4个功能团;采用群落结构特征参数比较分析了各功能团的结构特征与动态.结果表明:各功能团的相对丰盛度由大到小为咀嚼式害虫、吸收式害虫、天敌昆虫、中性昆虫,且不同功能团的优势类群相对丰盛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该地区主要有5种吸收式害虫和1种咀嚼式害虫,优势天敌有8种.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仅极少数吸收式害虫早期大发生的可能性大,需要提前做好预防.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昆虫功能团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平原基于麦玉轮作的粮薯、粮豆轮作模式碳足迹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1年2熟长期复种连作导致的低效益、高碳排问题,以及面临保障口粮安全的艰巨任务,基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加入甘薯和大豆形成粮薯、粮豆2年轮作模式,以期构建适宜该区域的稳粮、高效、生态种植制度。试验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宁晋基地进行,以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麦玉模式)为对照,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闲-春甘薯(粮薯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粮豆模式)2种轮作模式,同时进行年际内重复,即冬闲-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分析各轮作模式周年当量产量、碳排放和碳足迹差异。结果表明:与麦玉模式相比,粮薯模式的周年当量产量平均增加了29.10%,而粮豆模式的周年当量产量平均降低了6.03%。粮薯和粮豆模式显著降低了由农资生产、运输等过程导致的间接排放,主要降低了由化学氮肥和灌溉耗电导致的碳排放,比对照模式分别降低了40.5%和14.9%。与对照模式相比,粮薯和粮豆模式由氮肥施用导致的N2O直接排放量分别降低50.0%和32.4%,氨挥发间接排放量分别降低50.0%和29.6%,氮淋洗间接排放分别降低50.0%和26.4%。麦玉模式、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周年总碳排放分别为13 361.4,7 468.2,10 315.0 kg/hm~2。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周年总碳排放比对照模式分别降低了44.1%和22.8%。与对照模式相比,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分别降低了44.1%和22.8%,单位生物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29.7%和9.4%。综上,将甘薯和大豆加入基于麦玉模式的轮作系统中可降低系统周年碳足迹。因此,从农田系统减排角度,粮薯和粮豆轮作模式可作为华北地区部分替代传统麦玉轮作的理论推荐模式。

关键词: 粮薯轮作 粮豆轮作 碳足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落叶果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60年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落叶果树是指秋末落叶的一类果树,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果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虫害对果树产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果园害虫防治的队伍中,并在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方面获得了一批新技术,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持续推动果树虫害防治新理念的落实,该文统计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落叶果树虫害防治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综述了落叶果树主要害虫的演变,总结了60年来落叶果树害虫防治理念及技术的转变。展望未来,害虫智能化精准识别与种群动态监测、害虫生态调控、害虫遗传调控以及基于纳米材料的RNA杀虫剂等新技术正推动果园害虫监测防控体系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 落叶果树 害虫演变 综合治理 绿色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