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黑果枸杞染色体加倍及其多倍体核型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四倍体黑果枸杞种质资源,以阿拉善二倍体野生黑果枸杞种子为供试材料,采用传统根尖压片技术,分析确定了该供试材料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24=6sm+ 18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属于“2A”型.在此基础上,用秋水仙素溶液对供试材料进行诱导处理,共设不同浓度(0.1%,0.2%,0.3%)和不同处理时间(24 h,36h,48 h)两因素,并对诱导后的黑果枸杞染色体进行相应的核型分析.结果 表明,成功诱导得到的供试材料为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48=12sm+36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57%,属于“2A”型,与二倍体的核型特征极为相似.可见,利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诱导48 h后,可得到同源四倍体黑果枸杞材料,可为今后黑果枸杞种质资源创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关键词: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um Murr.) 二倍体 四倍体 染色体 核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植物提取物对乳腺炎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植物提取物对乳腺炎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为植物提取物的开发及奶牛乳腺炎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选取胎次、体重、泌乳期和泌乳量相近,体细胞数高于50万个/mL的患乳腺炎荷斯坦奶牛1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头牛.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全混合日粮基础上,按照每头牛每天干物质饲喂量的0.3%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试验期60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第15、30、45天,试验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30天产奶量显著高于第45天(P<0.05).2)第15天,试验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第45天,试验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0、45天,试验组乳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30天乳糖率显著高于第1天(P<0.05).第30、45天,试验组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45天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4)第30天,试验组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试验组第15天血清白细胞介素-4含量显著高于第45天(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能够提高乳腺炎奶牛产奶量和干物质采食量,改善乳品质,降低体细胞数,增强机体抗炎能力.
关键词: 复合植物提取物 奶牛 乳腺炎 生产性能 乳品质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川牛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牛(Bos taurus)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状在肉牛产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ANGPTL3)在动物脂质、葡萄糖和能量代谢反应中具有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ANGPTL3基因上存在的g.-38T>C和g.509A>G突变位点与肉牛生长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为探究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对秦川牛(Qinchuan cattle)(B.taurus)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黄牛群体中的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直接测序和MassARRAY技术,对599头牛—陕西秦川牛384头、山东鲁西黄牛(Luxi cattle)24头、内蒙古蒙古牛(Mongolia cattle)41头、蒙古国蒙古牛(Mongolia cattle)50头、湖南巫陵牛(Wuling cattle)50头和广西隆林牛(Longlin cattle)50头的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与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在6个黄牛群体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秦川牛群体中,g.-38T>C位点存在TT(0.695)、TC(0.261)和CC(0.044)3种基因型,该位点与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斜长、腰角宽、胸围和背膘厚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在秦川牛群体中的C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5个黄牛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在秦川牛群体中,g.509A>G位点存在AA(0.690)、AG(0.279)和GG(0.031)3种基因型,该位点与胸围和眼肌面积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斜长、腰角宽、坐骨端宽和肌内脂肪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在秦川牛群体中的A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5个黄牛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g.-38T>C和g.509A>G位点联合分析结果显示,TC和AG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显著高于TT和AA基因型个体(P<0.05).综上所述,ANGPTL3基因g.-38T>C和g.509A>G位点与秦川牛的生长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秦川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效分子遗传标记,为秦川牛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秦川牛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基因(ANGPTL3) 生长性状 胴体性状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株玉米青贮混合日粮对育肥羔羊胃肠道形态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作为唯一粗饲料的混合型日粮对育肥羔羊胃肠道结构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4月龄,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32.0±1.69)kg的杜寒羊24只,公母各半,按同质原则分为2组,每组12只。对照组饲喂羊草为粗饲料的全混合颗粒日粮(CW),试验组饲喂以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全混合日粮(TS)。结果表明,饲喂以全株玉米青贮为唯一粗饲料的全混合日粮组(TS)育肥羔羊瘤胃上皮结构的健康程度和机体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饲喂颗粒饲料日粮组育肥羔羊(CW),但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这一反映小肠消化吸收情况的指标上看,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育肥羔羊 瘤胃上皮 小肠结构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钙离子跨膜吸收相关基因在内蒙古白绒山羊胃肠道中的差异表达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钙离子(Ca~(2+))跨膜吸收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在内蒙古白绒山羊胃肠道中的表达差异分析。选用9只4月龄内蒙古白绒山羊断奶羔羊,屠宰后取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组织样品用于RNA提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维生素D依赖性钙结合蛋白(CaBP-D9k)、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6(TRPV6)和维生素D受体(VDR)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CaBP-D9k、TRPV6和VDR mRNA均在十二指肠中表达量最高,CaBP-D9k和TRPV6 mRNA与VDR mRNA分别在大肠内、胃内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CaBP-D9k、TRPV6和VDR mRNA表达量随着小肠的延伸而逐渐降低。综合来看,CaBP-D9k、TRPV6和VDR mRNA表达量与胃肠道Ca~(2+)跨膜吸收能力存在关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旱区不同类型沟对非点源污染氮磷拦截效应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节水灌溉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阐明寒旱区不同类型沟对非点源污染氮磷拦截的影响,采用室内静、动态模拟和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寒旱区不同类型沟对非点源污染氮磷的拦截效果,并在生态沟动态实验中考虑了进水氮磷浓度、进水流量和进水盐度3个因素,探索其对生态沟拦截非点源污染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静态、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生态沟对污水中氮磷拦截效果最好,且其对低、中和高进水氮磷浓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TN:78.93%、69.82%、58.61%,TP:90.31%、84.47%、76.71%;②动态、HRT=48 h条件下,生态沟对高进水氮磷浓度的日平均拦截量分别比低、中进水氮磷浓度多TN:75.91%、55.58%,TP:67.08%、44.02%;③动态、中进水氮磷浓度条件下,生态沟对低、中和高进水流量中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TN:41.52%、31.31%、26.59%,TP:72.36%、64.89%、53.39%;④动态、HRT=48 h和中进水氮磷浓度条件下,生态沟对低、中和高进水盐度中TN、TP的平均去除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⑤不同类型沟、进水氮磷浓度和进水流量对生态沟拦截TN、TP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进水盐度对生态沟拦截TN、TP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生态沟对寒旱区非点源污染氮磷有较好的拦截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非点源污染防控及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不同类型沟 氮磷拦截 进水氮磷浓度 进水流量 进水盐度 寒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黑胫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中国植保导刊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前期分离保存的58株芽孢杆菌进行马铃薯黑胫病生防菌株的筛选与鉴定,旨在为内蒙古地区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探索新方法.经平板初筛,共有17个菌株对马铃薯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具有拮抗活性,占供试菌株的29.31%;进一步复筛获得拮抗效果较好的5个菌株,分别为Chi8-7、Genyun4-4、Gen7-4、Jing6-7、S-7.其中,菌株Genyun4-4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抑菌圈宽度达到20.7 mm,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株处理,且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也表明该菌株的抑菌效果较好.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菌株Chi8-7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enyun4-4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菌株Gen7-4、Jing6-7和S-7均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 methylotrophic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中国植保导刊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向日葵列当是一种分布广、传播快、危害大、防治极为困难的全寄生性杂草,目前严重影响内蒙古乃至全国向日葵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明确当地向日葵列当发生规律和列当优势小种的基础上,加强检疫;以种植抗性品种为主,采用清洁田园、适时播种、水肥调控、人工铲除和轮作等措施;以及施用诱抗剂和使用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向日葵品种的化学防治技术等,结合各地生产条件集成向日葵列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2014-2018年该技术体系在内蒙古、新疆和黑龙江主要向日葵列当发生危害区推广应用21.30万hm2,田间防效达85%以上,挽回经济损失共计9.57亿元,有效遏制了向日葵列当的进一步危害,保障了我国向日葵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马铃薯产地溯源技术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在马铃薯产地鉴别上的可行性,分别对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四川和广东5?个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代表性样品采集,测定其矿质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采用步进式方法筛选出钠、铝、磷、锰、钴、镍、铜、镉8?种矿质指纹指标,8?种元素的交叉验证的正确判别率为89.3%;δ13C比值和δ15N比值基本可以成功区分内蒙古样品与黑龙江、新疆、广东样品,采用δ13C和δ15N建立的产地判别模型的判别正确率为82.0%;在钠、铝、磷、锰、钴、镍、铜、镉、δ13C和δ15N的综合指标下,不同产地的初始判别正确率达94.7%,交叉验证正确率达93.2%,均高于矿质元素含量和同位素比值单独判别正确率,判别结果良好.结果证明利用矿物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马铃薯进行有效的产地判别,判别正确率较高,是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