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对黑土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及其质量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以大豆连作(CS)、玉米连作(CM)、玉米—大豆轮作(MS)、玉米—玉米—大豆(MMS)和玉米—大豆—大豆(MSS)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分析种植制度对土壤固氮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中土壤有机质(SOM)、全磷(TP)、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的含量显著高于连作;轮作固氮菌丰度显著高于CM,显著低于CS;MMS与MSS固氮菌多样性显著高于CM;轮作和连作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全氮(TN)是固氮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种植制度通过土壤化学性质间接影响固氮菌丰度和多样性.这说明,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MSS与MMS更有利于土壤固氮菌繁殖,可以从微生物学的角度为合理种植和氮素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连作 轮作 固氮菌群落 荧光定量PCR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阐述了近10年花生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花生组织培养技术是不同于常规育种的一种新育种手段,通过对花生组织细胞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产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新的花生再生植株。近几年,花生组织培养技术多种再生途径日益成熟,花生组织培养主要研究在于建立高效的花生再生体系,花生外植体研究以胚小叶报道居多。花生遗传转化主要基于花生组织培养技术,现阶段研究以农杆菌介导法为主要转化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花生的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体系也在日益完善,但仍存在转化效率低、成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立完整高效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是花生基因工程育种新途径的研究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花生叶斑病发生调查及主栽品种抗性鉴定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掌握吉林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及叶斑病的田间发病概况,有利于花生叶斑病的防治和品种合理布局。2017~2018年对吉林省主要栽培区域7个县市的花生叶斑病进行了田间普查,并对吉林省17个主栽品种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花生叶斑病普遍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病情指数高,并有扩展趋势。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主栽花生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抗网斑病品种5个,分别是吉花7号、花育23、吉花5号、双英2和99-1;抗褐斑病品种2个,吉花7号和花育23;其中吉花7号和花育23对两种叶斑病均表现出较好抗性。多数花生品种对两种叶斑病的抗性表现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9份CIMMYT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苗期耐旱性鉴定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10份东北骨干玉米自交系和49份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为试验材料,在田间和实验室内分别设置自然干旱和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基于东北骨干玉米自交系分析苗期耐旱指数与产量耐旱指数的相关性,并通过苗期耐旱指数评价49份热带、亚热带种质的耐旱性。研究认为,郑58达到1级耐旱性,PH6WC和吉853达到3级耐旱性,444和吉V203达到5级耐旱性,4112、K10、8902、99060达到7级耐旱性,红玉米达到9级耐旱性。以苗高耐旱指数为标准筛选49份热带、亚热带种质耐旱性,最终CML322、CML172等10份种质的苗高耐旱指数高于郑58,达到1级耐旱性。CML223、CML145等10份种质的苗高耐旱指数高于吉853,达到3级耐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向日葵产量与籽粒主要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4份分枝型恢复系和6份雄性不育系材料作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4份向日葵杂交组合,对组合的小区产量、单株产量、单盘实粒数、百粒重、籽仁率、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7个性状的亲本配合力、遗传参数及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份组合的7个性状存在真实性的遗传差异。在亲本不育系一般配合力(GCA)选择的基础上,应注意组合特殊配合力(SCA)的选择,GCA效应值高的亲本育种潜力较大,组配出优势组合的概率大;籽粒长度和籽粒宽度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7.91%和14.89%,不宜进行早代选择;GCA较高的不育系为亲本A和亲本D,其中亲本A在各性状上均为正向GCA效应值,且在供试不育系中,其GCA效应值最大,其次为亲本D;组合1×A小区产量的SCA效应值及竞争优势最高,为本试验中的最优组合,其他籽粒性状与对照相比也均有提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凉区不同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冷凉区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对氮素积累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大德216为材料,在吉林省安图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透明可降解地膜覆盖(T1)、透明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2)、黑色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3)和无膜(TCK)处理,测定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T1和T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3处理。3种地膜覆盖均能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在播种后65、90、105和140d,T1和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T3处理。不同覆膜处理在播种后65~90d积累量最多,3种覆膜处理条件下的氮素积累均显著高于TCK处理,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叶>茎>鞘>雄穗。综上,地膜覆盖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优化物质运转分配,促进玉米氮素积累,提高玉米产量,透明覆膜栽培可有效改善冷凉区积温不足、只能种植早熟品种的局限性,拓宽品种选择范围。透明可降解地膜为冷凉区玉米最佳抗逆丰产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激素对干旱胁迫下油莎豆生长、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干旱胁迫下外源激素在油莎豆上的最佳喷施浓度,以吉莎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15%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研究不同浓度(质量浓度)赤霉素(GA3,0.1、0.2、0.3、0.4、0.5μg/L)、褪黑素(MT,20、40、60、80、100μmol/L)、水杨酸(SA,0.25、0.50、0.75、1.00、1.25 mmol/L)对油莎豆幼苗生长、产量及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喷施3种外源激素对油莎豆幼苗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并提高产量,分别以G3(0.3μg/L)、M3(60μmol/L)、S2(0.50 mmol/L)处理效果最好,分别较不喷施激素的干旱胁迫处理(CK2)显著提高38.32%、31.73%、35.90%。干旱胁迫下,喷施3种外源激素总体上均能降低油莎豆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莎豆幼苗造成的伤害,分别以G3、M3、S2处理效果最好。其中,与CK2相比,G3、M3、S2处理相对电导率分别显著下降54.92%、34.44%、27.86%,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3.83%、19.03%、15.84%,脯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78.88%、627.62%、412.87%,丙二醛含量分别显著下降53.51%、53.43%、54.75%,SOD活性分别提高0.95%、13.51%、16.25%,POD活性分别提高1.80%、10.36%、12.84%。综上,干旱胁迫下,喷施适宜浓度的GA3、MT、SA均能促进油莎豆生长,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莎豆造成的伤害,进而提高产量,总体上分别以0.3μg/L、60μmol/L、0.50 mmol/L处理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猪养殖粪污与秸秆混合还田对吉林省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三年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系统研究秸秆全量深翻还田(SF)以及猪粪+秸秆旋耕还田(ZF)对土壤改良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SF与ZF处理均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以及总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毛管孔隙度的降低与通气孔隙度的增加。SF与ZF处理对改善土壤肥力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的增加,其中以ZF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秸秆与畜禽粪污还田对玉米产量的提升表现为显著的正效益,SF与ZF处理后两年增产幅度可达2.61%~5.04%与5.81%~8.94%,效果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样品保存条件对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CO2、CH4、N2O标准混合气体和12 m L真空玻璃样品瓶等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气体样品瓶的保存天数(1~180 d)、保存温度(室温条件为10~25°C,冷冻条件为-18°C)和密封垫使用次数(2、10、20、30、40、50、60次)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保存1 d内的气体样品相比,CO2、CH4和N2O浓度在保存天数分别为60、120、90 d时降低了1.5%、0.5%和2.0%。保存天数和保存温度对CO2、CH4和N2O浓度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3种气体在冷冻条件下的保存天数分别为30、90、150 d,分别较室温条件下延长了10、30、130 d。因此,为确保温室气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田间温室气体样品如不能及时检测,建议在冷冻条件下保存。此外,密封垫的使用次数对CH4和N2O浓度均没有影响,但却影响CO2浓度。冷冻保存条件下,当密封垫使用2次、10~50次和60次时,建议分别在120~150 d、60~90 d和30~60 d内完成检测。
关键词: 室温 冷冻 密封垫使用次数 CH4 CO2 N2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