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沙米生长特性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原生地沙米的生长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不同原生地设置样方开展物候期调查、形态学观察、种子营养成分分析,利用SSR分子标记对3个省、自治区的17个自然居群沙米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如下结果:不同原生地沙米的物候期、器官形态和种子营养成分含量有差异,其中甘肃民勤地区的沙米株高达20~135 cm,种子千粒重达1.59 g,淀粉含量达307.46 mg·g-1、蛋白质含量达103.36 mg·g-1、粗脂肪含量达54.90 mg·g-1,均优于甘肃武威、宁夏银川市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沙米;3个省、自治区的17份自然居群的沙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76个条带,其中有3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51.3%;利用NTSYSpc(Version 2.10e)软件计算出17份沙米种质资源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28~0.71之间.以0.58作为相似性系数分界点,将17份沙米资源聚为3类,其中宁夏滨河新区的资源聚为一类,内蒙古阿拉善地区9号资源和其他地区的15份资源均来自腾格里沙漠腹地,各聚为一类.研究表明供试沙米资源的物候期、形态特征、种子营养成分及遗传多样性均与原生地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相关性.


不同滴灌量枸杞田间土壤水分运移特征
《西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滴灌量对枸杞田间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在栽培条件下,以'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 100 m3·hm-2 (W1)、4 350 m3·hm-2(W2)、3 600m3·hm-2 (W3)、2 850 m3·hm-2(W4)和2 100 m3·hm-2(W5)5个滴灌量处理下枸杞产量、0~80 cm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0~20 cm土壤含水量随枸杞生育进程的推进呈波动式递减趋势,W5和W1处理土壤含水量最低,平均分别为16.91%和18.40%.灌水前后不同品种剖面土壤含水量变化差异明显,灌水后0~80 cm土壤含水量随灌溉时间延长以40 cm为“临界点”开始下降逐渐趋于平缓,W5处理下'宁杞1号'和'宁杞5号'剖面土壤含水量最低,W4、W1处理分别使'宁杞7号''宁杞9号'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其他处理.不同品种枸杞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与W1处理相比,W5处理在灌水量减少3 000 m3·hm-2情况下显著提高'宁杞1号''宁杞5号'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60.40%、90.57%.'宁杞7号'W5处理较W1处理产量提高5.05%的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极显著提高49.54%,W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仅提高3.64%.'宁杞9号'灌水量减少均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4处理效果最佳.在常规灌溉基础上适度减少滴灌水量,能有效调控枸杞田间土壤水分运移和提高水分利用率.


不同灌水量对贺南山东麓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贺兰山东麓灌淤潮土类型土壤的葡萄种植灌水方案.[方法]以18 a生"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了4种灌水量(5 247.38 m~3/hm~2(CK)、4 497.75 m~3/hm~2(T1)、3 748.13 m~3/hm~2(T2)、2 998.50 m~3/hm~2(T3))对"赤霞珠"新梢生长、结果母枝不同节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转色期叶水势日变化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减少灌水量显著降低了新梢生长量,树体上部和中部新梢生长受影响的程度显著高于树体下部;随着灌水量的减少,随枝条节位的增高,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果实发育的4个关键期,T2处理净光合速率最高值比CK依次降低了11.07%、15.01%、9.58%和17.15%,而T3处理的成熟期净光合速率最高值比CK降低了30.23%,减少灌水量显著降低了叶水势;对于果实品质,在果实膨大期控水对果实单粒质量影响最大,成熟期的T3处理的单粒质量比CK降低了14.69%,控水显著增加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量,T3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CK提高了4.92%,花后107 d时,T1、T2处理和T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比CK分别增加了4.71%、3.52%和5.02%,成熟采收时T2处理的总酚量和单宁量分别比CK提高了8.56%和5.39%,而T1、T2、T3处理的可滴定酸量分别比CK降低了10.13%、15.00%、15.00%,适度减少灌水量促进了果实中总酚和单宁量的积累,显著降低了可滴定酸量,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结论]综合果实产量和品质,贺兰山东麓芦花台地区"赤霞珠"葡萄推荐灌水方案为T2处理,即生育期灌水量为3 748.13 m~3/hm~2.


宁夏六盘山区饲用高粱和高丹草品选及种植方式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合宁夏六盘山旱作区种植的饲用高粱和高丹草品种及种植方式,引进国外优质高产饲用新品种,采用5个品种和3种种植方式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丹草超级糖王的株高比本地高粱增加22.58%;饲用高粱3701的茎粗比本地高粱增加33.49%;饲用高粱3701和高丹草CFSH30的叶片数比本地高粱分别增加12.24%和18.42%;高丹草CFSH30、饲用高粱3701、高丹草超级糖王和3901的叶长比本地高粱分别增加54.29%、37.14%、35.78%和24.08%;饲用高粱3701的叶宽比本地高粱增加17.50%;饲用高粱3701和高丹草CFSH30的叶面积比本地高粱分别增加58.64%和23.03%;高丹草超级糖王的鲜草产量比本地高粱增加54.20%;高丹草CFSH30和超级糖王饲用价值评价较高.综上所述,引进的饲用高粱3701、高丹草超级糖王和CFSH30新品种表现较优,可作为宁夏六盘山旱作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生产优质饲草的首选品种,且覆膜穴播方式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优于未覆膜条播和传统撒播.


宁夏典型温性天然草地固碳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宁夏草甸草原、温性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4种温性典型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草甸草原、温性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1178.91、481.22、292.80和209.09 g·m-2.其中,地下根系生物量是构成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植被总生物量的主体,分别占总生物量的73.1%和56.6%;地上植被生物量是构成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植被总生物量的主体,分别占总生物量的50.3%和47.6%;枯落物生物量占比较低,分别仅为8.5%、8.0%、6.4%和16.2%.草甸草原、温性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4种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90、5.94、2.69和2.37 kg·m-2,其中植被碳储量分别为470.26、192.23、117.17、83.36 g·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3.43、5.75、2.58和2.29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是构成宁夏典型天然草地碳储量的主体,分别占到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6.6%、96.8%、95.6%和96.5%.4种草地类型植被总生物量、植被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草甸草原>温性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


百合生长发育规律、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性状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丰富百合种质资源和种质创制,为六盘山冷凉区百合生产上筛选出优质种质资源和种质资源创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分析6份百合种质资源材料生长规律、光合特性、花、鳞茎形态特征、产量构成指标等.[结果]百合植株生长初期极为缓慢,在孕蕾至现蕾期进入生长迅速,达到生长高峰期,之后缓慢生长,呈"S"型曲线、慢-快-慢生长规律;资源材料SB5和SB2一年生百合鳞茎每667 m2 产量分别为886.87、553.96 kg,产量差异极显著.[结论]筛选出适合六盘山冷凉区种植的产量兼观赏百合优良种质资源材料SB5和SB2.


宁夏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型鉴定及葡萄品种抗性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利用葡萄抗性品种以及田间病害综合治理,采用离体叶盘接种法分别对2018年和2019年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采集的43株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并对17个主栽葡萄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8、2019年供试菌株致病力和供试葡萄品种抗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菌株平均病情指数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R2分别介于0.45~0.96和0.20~0.92之间;2018、2019年供试菌株的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为CS-YL和VI-BYDD、RG-JSJG和CS-YM;2018年和2019年供试菌株致病型被划分为强、中、弱3种类群,2年所占比例分别为10.00%、15.00%、75.00%和34.78%、39.13%、26.09%;供试17个葡萄品种的抗性类型可被划分为感病、抗病、高抗3种类群,2年所占比例均为17.65%、29.41%和52.94%。不同葡萄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性类型多样化。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霜霉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不同菌株的致病型与其地域来源无关,不同葡萄品种的抗感程度不同。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葡萄霜霉病菌 致病型鉴定 抗性评价


枸杞不同品系的光合特性及光响应模型拟合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枸杞光合特性,探讨不同光响应模型对枸杞光合作用的实用性,以期为枸杞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14-Z44''、14-2-3-20''、宁杞1号'为研究对象,比较3个品种(系)间的叶片形态生理及光合特性指标,利用不同光响应模型分别对3个品种(系)叶片的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4-2-3-20'叶片形态特征和生物量与'宁杞1号'有显著差异,叶厚度、比叶重无差异.与实测值相比,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各测量点的光合速率最接近实测值,但光合参数值与实测值差异较大,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光响应曲线、光合参数均接近实测值,并有光抑制现象.与'宁杞1号'相比,'14-2-3-20'、'14-Z44'的LCP、LSP、Rd均较低,α较高,'14-2-3-20'的Pnmax最高.综合分析得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适用于拟合枸杞光响应曲线,'14-2-3-20'弱光利用能力强,强光下光合能力也高,不易出现光抑制现象,在选育丰产品种方面有潜在的价值.


土壤丛枝菌根真菌与宁夏主要草原类型植被群落分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草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宁夏不同草原类型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机制,以长期围封的荒漠草原(白草+甘草、短花针茅+牛枝子+猪毛蒿、黑沙蒿、短花针茅)和干草原(长芒草+赖草+甘肃蒿)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脂肪酸指纹图谱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土壤AM真菌多样性、组成与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干草原样地以16:1ω5c中性脂表征的土壤AM真菌生物量与荒漠草原4种植被群落样地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长芒草+赖草+甘肃蒿群落草地土壤AM真菌的香农-维纳指数、辛普森指数、Chao1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荒漠草原4种植被群落样地(P<0.05).荒漠草原、干草原的5种植被群落下土壤AM真菌分属1门、3纲、4目、7科、8属、50种,球囊霉属(Glomus)、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是优势属.不同AM真菌分类水平下,干草原与荒漠草原土壤有11类AM真菌的相对丰度有显著性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干草原与荒漠草原土壤AM真菌群落空间分布距离较远,AM真菌群落间相似性较低(Stress=0.17,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M真菌群落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Chao1丰富度指数与对应草地植被群落香农-维纳指数、群落物种数、总生物量、群落重要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AM真菌的幼套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海拔导致对应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群落特征差异是驱动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及优势属相对丰度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