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季大别山不同生境的绿太阳鱼肌肉营养组成对比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冬季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肌肉营养成分的空间差异,分析并比较了2016年12月采集的大别山区三个样地的绿太阳鱼肌肉营养成分。利用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非参数多变量排序(NM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结果显示:大别山区栖息环境(水库、溪流)对绿太阳鱼肌肉营养成分影响较大;随后t-test的结果显示同一样地溪流环境中的绿太阳鱼丰满度K,肌肉氨基酸组成中的脯氨酸Pro、甘氨酸Gly、蛋氨酸Met、组氨酸His、精氨酸Arg、总脂肪,以及脂肪酸酸组成中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均高于水库中绿太阳鱼的含量;同时水库环境中绿太阳鱼肌肉中的花生一烯酸(C_(20∶1))、二十二碳二烯酸(C_(22∶2))、二十二碳六烯酸(C_(22∶6))、十七碳一烯酸(C_(22∶6))、花生二烯酸(C_(20∶2))、花生三烯酸(C_(20∶3))、花生四烯酸(C_(20∶4))、二十二碳四烯酸(C_(22∶4))、二十二碳五烯酸(C_(22∶5))等不饱和脂肪酸高于下游溪流绿太阳鱼肌肉中的水平。
关键词: 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 越冬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夏季种类数最多,为39种;冬季种类数最少,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3种生物指数的三沙湾养殖活动底栖环境效应研究
《海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我国东海区最为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养殖活动的底栖环境效应,本研究根据2016年8月航次41个样品采集站位的数据,分析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H′)、海洋生物指数AMBI(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和多变量海洋生物指数M-AMBI(Multivariate-AMBI)在4种典型水域(网箱、海藻、鲍鱼养殖和无养殖水域)间的差异及其与沉积物环境因子(δ~(15)N、δ~(13)C、C/N比、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硫化物、含水率和粉粒-黏粒比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航次共采集74种大型底栖生物,H′介于0~3.51;物种多属环境敏感类型(AMBI方法中EGⅠ和EGⅡ生态组),AMBI指数介于0~4.13,M-AMBI指数介于0.30~0.77。3种生物指数的分布水平表明此海域总体底栖生态质量良好,仅在局部水域存在显著扰动。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仅H′在不同类型水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后续配对检验(Pairwise comparision)显示大黄鱼养殖水域H′显著高于海藻养殖水域(P<0.01)。基于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仅H′和M-AMBI指数分别与总磷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站位在聚类图中随机分布,聚类结果未体现出采样水域的差异性。综上,基于3种生物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三沙湾内网箱等典型养殖活动未对区域底栖生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三沙湾 海水养殖 环境效应 H′ AMBI M-AMB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底质环境对达氏鲟幼鱼生长效果影响的研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底质环境对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生长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平均体质量(2. 46±0. 07) g的试验鱼1 200尾,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于砂子、卵石A、卵石B、砂子+卵石(综合组)四种类型底质下饲养12周。结果表明:砂子组试验鱼体增重率最高达1 274. 64%,卵石B组试验鱼体增重率最低为915. 7%,卵石A组、卵石B组、砂子组与综合组之间差异显著。砂子组成活率最高达92. 33%,卵石A组次之,综合组试验鱼成活率最低为56%。试验鱼体长和全长呈现了相同的趋势,卵石A组、卵石B组、砂子组与综合组之间差异显著。底质对试验鱼全鱼和肌肉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以增重率和成活率判定,适宜达氏鲟幼鱼生长的底质环境依次为砂子组、卵石组和综合组。
关键词: 底质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增重 成活率 体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条件下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和耐低温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降温的方式,对69个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共1327尾成虾进行了耐低温实验,测定其生长和耐低温性状;并利用混合模型方程,通过平均信息约束极大似然法进行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采用2种动物模型对中国明对虾成虾低温下体重、体长的遗传力进行评估,模型1加入了共同环境效应,模型2没有加入共同环境效应。由模型1获得的体重、体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206±0.177)、(0.187±0.179),由模型2获得的体重、体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317±0.065)、(0.298±0.063),均为中低等遗传力。经似然比检验体重、体长在模型1和模型2间的似然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模型1和模型2之间无显著差异,模型2为较优遗传模型。以半致死时的存活状态作为耐低温性状指标,遗传力为(0.169±0.078),为低等遗传力。低温下体重、体长之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分别为(0.823±0.010)和(0.969±0.018),为高度正相关;低温下体重、体长与半致死时的存活状态的表型相关分别为(0.187±0.030)和(0.218±0.030),为低度正相关;而遗传相关分别为(0.517±0.205)和(0.538±0.203),为中度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对生长性状进行的选育不会降低其耐低温能力,中国明对虾耐低温性状可与生长性状进行共同复合选育。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生长性状 耐低温性状 半致死时的存活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及雌雄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以及雌雄形态性状的差异,本研究测量了同塘养殖的2837尾翘嘴鳜的7个生长相关性状,包括全长、体高、头长、眼径、尾柄全长和尾柄高与体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并从中随机取雌雄个体各150尾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另随机取120尾进行雌雄判别验证。结果显示,在各形态性状中,全长、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组并进行偏回归系数检验,发现头长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故剔除这2个性状后作进一步分析。通径分析显示,全长和体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且大于间接作用;单性状及两两性状协同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显示,全长及体高对体重的单独决定程度最高,且二者的协同作用也最大;4个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总和(∑d)达0.896,说明这4个性状与体重有较大的相关性,拟合的多元回归方程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建立雌雄鱼判别回归方程并分析验证显示,对于体重小于200 g的个体其雌雄性别判别的准确率较高。本研究可为翘嘴鳜生长性状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将有助于提高选育种效率。
关键词: 翘嘴鳜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关系 多元回归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水声学评估水库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的效果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开展水库鱼类增殖放流,可提高水库鱼产力、修复水库生态环境和防治水库富营养化等,对水库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评估水库鱼类资源动态及增殖放流净化效果将为合理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基础和指导。本研究于2015年运用Bio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8kHz)在老虎潭水库增殖放流完成后(夏季)和渔获期(冬季)对其鱼类资源进行走航式水声学调查。结合渔获物调查,对老虎潭水库的鱼类大小组成、空间分布、密度和资源量等进行测定,评估增殖放流活动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夏季鱼类的平均目标强度为(-51.76±3.37)dB,冬季为(-45.058±4.26)dB,夏季和冬季鱼类目标回声强度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夏冬两季鱼类密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老虎潭水库库区夏季鱼类的总尾数为1.297×10~6尾,资源量约10 246kg。冬季鱼类的总尾数为4.8×10~5尾,资源量约43 085kg。增殖放流后鱼类资源量增长明显,达32 839kg,共转移出碳、氮、磷的净含量分别为3.379×10~3、1.031×10~3、1.81×10~2 kg,实现了对水体营养物质的转移。后续研究可关注每年渔获量的科学设置,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并有效降低库区水体营养水平。
关键词: 增殖放流 鱼类空间分布 水声学 水库治理 鱼类资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饵料对美洲西鲱仔鱼生长、相关酶活力及体脂肪酸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孵化后10 d)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单独投喂卤虫(Artemia)、单独投喂微颗粒饲料、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分析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投喂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都要显著优于卤虫组和微颗粒饲料组(P<0.05),微颗粒饲料组与卤虫组相比差异不大,而试验后期(20~30 d)微颗粒饲料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要优于卤虫组;(2)消化酶的结果显示,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在卤虫组中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微颗粒饲料组中要显著高于混合投喂组(P<0.05);(3)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在微颗粒饲料组中最高,卤虫组中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4)鱼体脂肪酸受饵料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微颗粒饲料中n-3HUFA和DHA含量较高,其投喂后在鱼体中的含量也高。综上所述,不同饵料投喂对美洲西鲱仔稚鱼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影响显著,在试验20 d之前使用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20 d后完全转食微颗粒饲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 美洲西鲱 微颗粒饲料 生长表现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脂肪酸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氨氮急性胁迫应激敏感群体和耐受群体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水产养殖品种,在普遍的高密度养殖活动及环境恶化的情况下,逆境胁迫是影响其养成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高浓度氨氮胁迫是最普遍的毒理因子。由于对虾抗病性状的遗传力较低,且在受限于测试场地的低选择强度情况下,抗病选育的进展比较缓慢。而对虾的抗逆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且不具备传染性的特点使得其不受测试场地的限制。因此,本研究以氨氮急性胁迫应激敏感群体(SP)和耐受群体(TP)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敏感性差异分析,首次探索了通过提高对虾对逆境急性胁迫应激的耐受性,从而间接提高其抗病力的可能性。本研究每个群体设3个处理:高浓度氨氮胁迫下(10 mg/L)WSSV感染组,两群体分别命名为SPAV和TPAV;正常海水条件下(氨氮水平小于0.01 mg/L)WSSV感染组,分别命名为SPV和TPV;正常海水条件无WSSV感染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命名为SPC和TPC。结果显示,SP群体(5 h)在WSSV感染后开始死亡的时间显著早于TP群体(16 h);从感染60 h后,SPAV组的死亡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到137 h时该组全部死亡,其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SPV(70.42%)和TP群体的2个组TPAV(42.67%)和TPV(18.99%)(P<0.05)。在144 h实验结束时,SPV的累积死亡率为73.67%,显著高于TP群体的2个组TPAV(46.15%)和TPV(18.99%)以及SP群体的对照组SPC(34.79%);此时,TPAV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TPV和TPC组(P<0.05),而TPV与TPC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逆境毒理因子(氨氮胁迫)会增加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而且对氨氮急性胁迫应激耐受力高的群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也高。本研究为探索提高对虾抗病力而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死亡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急性胁迫应激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耐受群体 敏感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