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产动物肠道健康与饲料添加剂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健康水平决定着动物的健康状况,肠道健康是保障动物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外源性饲料添加剂可以改善动物的肠道健康。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畜禽和水产动物上已报道的可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的添加剂,包括功能性氨基酸、锌、脂肪酸、益生菌、多糖等,综述了其对动物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阐述了部分作用机制,以期为改善水产动物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塑料袋包装充氧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抗应激剂的作用
《动物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塑料袋包装充氧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肝、肌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抗应激剂的生理作用。本研究设置了未经运输的幼鱼30尾作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应激剂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空白组、添加维生素C(VC)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维生素C组以及添加谷氨酰胺(Gln)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谷氨酰胺组,在运输实验进行的2 h、6 h以及9 h采样,不同时间点每组各取30尾幼鱼分别采集肝、肌肉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测定项目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显示,运输胁迫使空白组肝和肌肉中SOD活性最终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由于抗应激剂的存在而使其最终活性低于对照组;运输胁迫使空白组和维生素C组肝以及肌肉中CAT活性显著(P<0.05)升高,最终其活性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谷氨酰胺组最终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运输胁迫使空白组肝和肌肉MDA含量均显著(P<0.05)升高,而抗应激剂维生素C和谷氨酰胺明显缓解了这一现象;GSH含量在空白组、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的肝与肌肉中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与这两种组织所承担的生理功能不同有关;运输胁迫后,空白组肝与肌肉T-AOC值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最终则略高于或等于对照组。本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下四指马鲅幼鱼抗氧化系统变化规律以及抗应激的作用效果,旨在为其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色赤潮藻主导的混合赤潮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浙江南部沿海为例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6月中旬浙江南部沿海一次红色赤潮藻主导的混合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赤潮海域和非赤潮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及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以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2种,浮游动物20种,赤潮区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显著高于非赤潮区,赤潮区与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赤潮区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非赤潮区,而赤潮区和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各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赤潮发生对桡足类影响较大,其在赤潮区的种类和丰度均显著少于非赤潮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非赤潮区最主要优势种红色赤潮藻与氮磷浓度呈正相关,赤潮区则相反。浮游动物总丰度在非赤潮区及赤潮区均与叉状角藻丰度呈正相关,与有毒赤潮生物具刺膝沟藻丰度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为主的混合赤潮爆发能够显著改变赤潮发生海域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双齿围沙蚕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浙江舟山、温岭和江苏盐城三个不同地区沙蚕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盐城野生沙蚕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而其灰分含量显著性低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P<0.05)。温岭养殖沙蚕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舟山养殖和盐城野生沙蚕(P<0.05)。盐城野生沙蚕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的非必需氨基酸低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不同地区沙蚕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约39.65%~40.35%。盐城野生沙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53.41%)高于舟山(50.23%)和温岭(48.47%)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3.90±0.15)μg/kg]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0.73±0.03)μg/kg和(0.77±0.03)μg/kg)](P<0.05),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达(17.30±0.95)μg/kg。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沙蚕营养成分丰富,江苏盐城野生沙蚕的粗蛋白、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并且在营养组成特征方面优于浙江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与海水鱼制备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罗非鱼、五种海水鱼(海鲈鱼、黄花鱼、金鲳鱼、红三鱼、马鲛鱼)、鸢乌贼鱼糜的凝胶特性,筛选凝胶特性强的鱼糜与罗非鱼鱼糜复配,以提高罗非鱼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通过比较五种海水鱼和鸢乌贼鱼糜的凝胶特性(凝胶强度,白度,盐溶性蛋白含量,巯基含量),得到海鲈鱼的凝胶特性较好,凝胶强度为4569.27 g·mm,盐溶性蛋白含量为48.17 mg/m L。将海鲈鱼与罗非鱼混合,当海鲈鱼添加量为25%时,混合鱼糜的凝胶强度、盐溶性蛋白含量、白度分别为2585.10 g·mm、29.73 mg/m L、72.62%,比单一的罗非鱼鱼糜分别提高了27.3%、63.8%、5.2%,而巯基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添加25%海鲈鱼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罗非鱼鱼糜的凝胶特性,为罗非鱼混合鱼糜制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部位西伯利亚鲟鱼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西伯利亚鲟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以及矿物元素含量,分析不同部位肌肉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鱼背部肌肉蛋白含量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脂肪、灰分含量则显著低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p <0.05);氨基酸总量(16.1 g/100 g)及必需氨基酸含量(6.85 g/100 g)均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各部位鲜味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腹部肌肉鲜味氨基酸比值略高于背部肌肉和尾部肌肉。西伯利亚鲟鱼尾部肌肉和背部肌肉各脂肪酸组成含量均高于腹部肌肉,但差异不显著(p> 0.05)。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背部肌肉较高(2.67 mg/g),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尾部肌肉较高(4.89 mg/g),但不同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部位肌肉的矿物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尾部肌肉中Na、Fe元素含量最高(p <0.05),K元素在背部、尾部的含量均高于腹部(p <0.05),而Ca、Mg、Zn元素在不同部位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总体上看,西伯利亚鲟背部肌肉营养价值高于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尾部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和Fe含量较背部和腹部高,更易发生脂质氧化而产生腥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肌球蛋白重链基因SNPs的筛选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肌球蛋白是肌肉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影响肌纤维的组成和肌肉生长。为了研究肌球蛋白重链(MYH)基因多态性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编码区序列全长为9759 bp的大口黑鲈MYH基因,该基因包含37个外显子和36个内含子,编码1940个氨基酸。采用直接测序法在MYH基因上筛选到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位点(A-305G、G-558C、A-2784C、A-2816G、T-4765A、C-6206T、C-6811T和G-6935T),有4个位于外显子上,其中2个属于同义突变。用SNa Pshot方法对从同批繁殖、同塘养殖的大口黑鲈"优鲈1号"群体中随机选取的430尾个体中各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内含子上的A-2784C和A-2816G位点完全连锁,所有位点在大口黑鲈"优鲈1号"群体中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1.635、0.406和0.373,仅C-6206T、C-6811T和T-4765A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各位点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C-6811T位点CC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和全长显著大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个体的体高和尾柄长显著大于CT和TT基因型,其余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C-6811T位点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肌球蛋白重链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装方式和材料对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缓脆肉鲩鱼片贮藏过程中腐败变质,并延长货架期。以紫苏叶水提物浸泡腌制的新鲜脆肉鲩鱼片为原料,研究包装方式和包装材料在4℃条件下对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包装鱼片菌落总数最少、普通包装菌落总数增长最快,气调包装样品冷藏15 d菌落总数平均为5.61 log[CFU/g],未超过水产品规定的货架期终点;冷藏末期气调包装样品汁液流失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itrogen,TVB-N)值和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均低于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其中PVC材料气调包装样品汁液流失率第15天达到5.07%,TVB-N值为13.91 mg/100 mg,低于国家规定的二级鲜度,TBA值比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分别低16.40%和46.46%。气调包装样品质构降低程度比其他组慢,其中,冷藏末期硬度较另外2组分别高出26.41%和27.08%;不同包装材料样品硬度、汁液流失率、TBA值、感官分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阻隔性NY/EVOH/PET复合材料保鲜效果最好。综合各指标变化,气调包装和高阻隔性材更有利于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的品质保持。研究结果为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包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 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 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 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了解群落结构动态。全海域共渔获574种游泳生物,以鱼类占比为最高,超过81%。IRI指数结果表明优势种是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竹鰈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而发光鲷是唯一的四季共同优势种,传统经济鱼类比重降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分布上看,D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夏低秋高的特点;然而H'和J'均未表现季节性。从空间分布看,D高值区主要位于40 m以浅水区,而H'和J'分布格局类似,呈现均质的格局。受禁渔期和捕捞活动的影响,多样性指数在秋季时期最为稳定,而冬季波动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