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尖吻鲈仔、稚鱼异速生长研究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6日龄尖吻鲈(Lates calarifer)为仔、稚鱼发育的区分节点,采用Auto CAD 2014软件对尖吻鲈(孵化后1~36 d)关键器官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在尖吻鲈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重要器官分化的过程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在仔、稚鱼期表现出生长速率不同的正异速生长;眼径在仔鱼期为等速生长,稚鱼期转化为负异速生长;仔鱼期的头高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转为负异速生长。在躯干部分器官中,头长在仔、稚鱼阶段均为快速生长,体高及躯干长为等速生长。游泳器官中,仔鱼期,尖吻鲈胸鳍保持等速生长,稚鱼期转为正异速生长;尾鳍在仔鱼期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转化为等速生长,而稚鱼期起始分化的背鳍、臀鳍、腹鳍为快速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西海陵湾养殖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2016年粤西海陵湾养殖区湾内和湾外邻近海域21°27′—21°38′N、111°42′—111°57′E 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64种,春季种类最多为39种,秋季最低为17种。4季均以环节动物种类数最多,软体动物次之。不同季节间优势种有所差异,仅倍棘蛇尾Amphioplus sp.为周年优势种。春、夏、秋和冬季第一优势种分别为倍棘蛇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和平蛤蜊Mactra mera。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3ind./m~2和15.4g/m~2,其中丰度以春季最高为248ind./m~2,夏季最低为167ind./m~2,而生物量则以秋季最高为28.0g/m~2,春季最低为2.4g/m~2;平面分布总体呈现湾外高于湾内的趋势。底栖动物Pielou均匀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5—1.00和1.56—4.07,其中时间分布规律明显,春季最高,秋季最低;空间上,两者无明显分布差异。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显著,为沉积物类型、水深、底层无机氮和悬浮物以及捕食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形环棱螺60日龄6个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利用3个群体随机交配的69个全同胞家系(1204个个体)作为选育基础群体.幼螺达到60日龄时,测量它们的壳高、 壳宽、 壳口高、 壳口宽、 体螺层高、 体质量6个生长性状,并利用贝类标签进行个体标记.结果显示:壳高、 壳宽、 壳口高、 壳口宽、 体螺层高、 体质量这6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72±0.078,0.389±0.080,0.408±0.081,0.395±0.080,0.443±0.085,0.444±0.086.这6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的范围为:0.878~0.955和0.848~0.967.结果表明:梨形环棱螺60日龄生长性状有足够的遗传方差,可以对它们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这6个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较紧密,可以通过对体质量进行选择,同时改良其它性状.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 生长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粤闽1号"是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培育的全雄罗非鱼新品种。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对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酯酶(E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酶谱具有组织和群体特异性。肌肉和脾脏中的EST表达量极低,而肝脏中的EST表达量较高,LDH在3种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但酶谱存在差异。在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中,共检测到10条EST酶带和5条LDH酶带,多态性位点比例(P)为12.50%~71.4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417~0.6143, 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2347~0.9072。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tDNA D-loop区的碱基组成无显著差异,均呈现出A+T碱基偏向性(63.39%)。在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中,共发现2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19,奥尼罗非鱼雌鱼(WY1)、尼罗罗非鱼雌鱼(XX)、尼罗罗非鱼雄鱼(XY)和罗非鱼"粤闽1号"(XY2)群体的Pi值(0.0440~0.0519)明显高于超雄尼罗罗非鱼(YY1)、超雄奥尼罗非鱼(YY2)和奥利亚罗非鱼雌鱼(WZ)群体的Pi值(0~0.0009)。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15~0.9963,XY2与WY1群体之间、XX与XY群体之间以及WZ和YY2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F_(ST)<0.05,P>0.05)。XY2群体与尼罗罗非鱼群体(XX群体和XY群体)和奥利亚罗非鱼群体(WZ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639和0.0695。在NJ系统进化树中,XX、XY、YY1和XY2群体聚为一支,WY1、WZ和YY2群体聚为另一支。本研究揭示了罗非鱼"粤闽1号"的生化和分子遗传特征,为其种质鉴定、繁育群体的构建和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罗非鱼粤闽1号 同工酶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遗传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幼鱼组织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生物学杂志 》 2018 CSCD
摘要:旨在探讨植物蛋白质(PM)饲料基础上添加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幼鱼组织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FM)组和PM组为对照组,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PM组基础上添加105、106和107cfu/g本实验室筛选鉴定的巨大芽孢杆菌。试验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12.87±0.65)g的杂交鲟幼鱼6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5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血清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PM组(P<0.05),尿素氮(BUN)含量和尿酸(UA)含量显著低于PM组(P<0.05),且与FM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PM组(P<0.05),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显著低于PM组(P<0.05)。综上,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巨大芽孢杆菌可提高杂交鲟幼鱼组织抗氧化能力、蛋白质利用率和机体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岸海域牡蛎和鱼虾中石油烃的残留与风险评估
《海洋环境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石油污染对广东沿岸海域水产品食用安全的影响,探索建立了石油残留风险分级方法,用荧光法测定了2001~2010年广东沿岸海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石油烃,推测了同期该海域鱼虾石油烃残留水平。结果表明,牡蛎体石油烃含量(按湿重计)为<0.2×10-6~36×10-6,不会产生石油气味。平均含量9.4×10-6在国内沿岸海域牡蛎体中属较低水平,但高于本海域1989~1992年6.7×10-6的平均含量。石油烃在99.3%的牡蛎样本中检出,在16.7%的样本中达到或略超过我国15×10-6的限量值。牡蛎体石油烃年均含量、超标率在2001~2006年均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之后略有上升,在珠江口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区牡蛎中上升更明显。推测该海域鱼虾石油烃含量大多低于15×10-6,较高者一般不超过30×10-6,超标或产生石油气味的风险极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区三重刺网渔业结构分析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三重刺网适用范围,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于2015年在黄渤海区以三重刺网渔业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刺网渔船渔业动态和三重刺网渔具种类和作业参数,并追踪调查了代表性渔具的渔获结构、产量和产值,对三重刺网作业渔船的捕捞能力与经济效益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渔具对甲壳类和鲆鲽类的选择性较强,捕捞效果好,兼捕幼鱼比例相对较低,是目前近海捕捞渔具中选择性比拖网和张网相对较好的作业渔具。但鉴于目前生产中使用的三重刺网内网衣网线较细,缠绕力强,兼捕现象较为严重,在经济鱼类幼鱼较多的渔场作业,会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的损害。同时从渔民收入角度出发,三重刺网过渡期以后的归属管理应开展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 黄渤海 三重刺网 渔获组成 捕捞能力 经济效益 管理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颗粒饲料对“红膏蟹”培育生长、存活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平均体质量(453.6±46.91)g、已交配的健康锯缘青蟹饲养在36cm×26cm×27cm塑料箱中,投喂由鲜杂鱼糜加淀粉、电解多维粉末和卡拉胶制得的软颗粒饲料,培育锯缘青蟹"红膏蟹"。试验结果表明,29~31d育成"红膏蟹";投喂软颗粒饲料的青蟹肌肉占比(59.89%~60.84%)显著低于投喂冰鲜杂鱼和贝类的青蟹(P<0.05),但培育成活率(96.9%~97.1%)、质量增加率(67.26%~69.47%)、特定增长率(1.39%/d~1.53%/d)、可食部分(65.67%~66.32%)和红膏占比(17.36%~17.68%)均显著高于投喂冰鲜杂鱼和贝类的青蟹(P<0.05);软颗粒饲料组"红膏蟹"肌肉中粗蛋白、脂肪和水分的含量分别为19.9%、0.8%和75.1%,生殖腺中粗蛋白、脂肪和水分含量分别为30.59%、14.50%和54.69%,肌肉和生殖腺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5.59%和8.14%,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6.50%和9.90%,氨基酸评分分别为71.7和100,肌肉和生殖腺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为44.0%和49.2%,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为24.6%和29.2%,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为27.9%和15.7%;投喂软颗粒饲料提高了青蟹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和青蟹的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的饵料优化研究
《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并进行3个试验,研究培育合浦珠母贝幼虫的最佳饵料:(1)在10个500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密度为105个/mL的绿藻门、金藻门和硅藻门的10种单胞藻液400mL和饥饿的幼虫(5个/mL),摄食1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对单胞藻的摄食和消化;(2)在育苗池中,给幼虫投喂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及两种单胞藻以数量比为1∶1的混合藻,每组饵料均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3)在20L桶中,幼虫密度为5个/mL,分别投喂密度为2*10~3、20*10~3个/mL和40*10~3个/mL的湛江叉鞭金藻,每种密度亦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状况.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日龄幼虫均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其中幼虫易消化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难以消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不摄食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和小新月菱形藻;随着幼虫的生长,部分或极少数幼虫摄食少量的杜氏盐藻和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与绿色巴夫藻混合投喂时,幼虫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两种单胞藻的单独投喂(P<0.05);单胞藻投喂密度过高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因此,在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中应以易摄食和消化的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以及球等鞭金藻作为主要饵料,并进行混合搭配,少量多次投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资源日趋衰退,科学评估其资源利用现状,对合理开发与科学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9—2015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了广东鲂生长与死亡相关特征及参数变化;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ment,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SBR)和生物学参考点评估了西江肇庆江段广东鲂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西江广东鲂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1.518×10~(-5)L~(3.051)(R~2=0.962,n=2252),生长方程为Lt=419.989[1–e~(-0.225(t+0.172))];现有捕捞强度(F平均1.27/年)远超过种群开发可承受水平(F_(40%)=0.53,F_(0.1)=0.27,F_(20%)=0.94);YPR_(ave)=30.58 g,远低于YPR_(0.1)(36.73 g)和YPR_(max)(45.89 g);SBR=11.5%,低于20%的下限临界参考点。西江广东鲂种群资源已过度开发,处于补充型捕捞过度和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目前珠江禁渔期制度的实施对广东鲂资源补充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提高开捕体长至250 mm资源恢复效果将更明显。
关键词: 广东鲂 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生物学参考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