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温胁迫下核桃叶片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常发的倒春寒给山西的核桃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指导农民生产并给核桃抗寒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8个常见的核桃品种和黑核桃为试材,测定展叶后叶片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及MDA含量,根据这些指标对不同核桃品种叶片的抗寒性进行评价,并进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低温胁迫下,‘金薄香1号’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较小,且每个温度处理下均未超过0.5;黑核桃和‘中林1号’MDA含量维持了一个较低的水平;黑核桃、‘中林1号’和‘香玲’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各温度处理下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受到低温伤害时,SOD酶活性较高的为‘金薄香1号’和‘礼品1号’,POD活性较高的为‘辽核1号’、‘金薄香6号’、‘金薄香1号’,CAT活性较高的为‘礼品1号’和‘中林1号’。结合田间调查结果和各项指标分析,展叶后叶片抗寒性较强的为‘辽核1号’、‘金薄香6号’、黑核桃、‘礼品1号’和‘香玲’。主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多指标下的评价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根据洋葱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Ac SAMS)引物,利用RT-PCR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了洋葱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的c DNA全长,命名为Ac SAMS。该c DNA全长1 475 bp,ORF为1 191 bp,编码396个氨基酸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c SAMS氨基酸序列与紫萼同源性为95%,与短花药野生稻为94%,与桔梗和粳稻为93%。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Ac SAMS与唐菖莆SAMS的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的克隆可为进一步研究Ac SAMS在抗旱、抗冻、耐盐等抗逆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抗逆基因工程奠定基础。
关键词: 洋葱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 克隆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杂种优势是指杂种F1在某些表现型方面超越其双亲的现象。简要论述了杂种优势形成的有关学说,如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效应、基因的差异表达、等位基因的特异性表达以及DNA甲基化等,并且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大豆高效丰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
《农业与技术 》 2016
摘要:鲜食大豆口感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常备的健康保健食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餐饮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鲜食大豆等健康食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积极开发鲜食大豆的生产和经营,保证鲜食大豆的高效和丰产,已成为加快农业种植的结构调整,快速实现农产品增量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捷径之一。本文将鲜食大豆的高效丰产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和探讨,希望能为鲜食大豆增产增收提供一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锅炉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 2016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锅炉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应用现状,探究了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与锅炉主蒸汽压力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讨论了锅炉控制系统的实现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枣采后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6
摘要:冬枣黑斑病严重危害我国枣产业的发展,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以不同地区枣果主栽区的冬枣为试材,对其采后黑斑病果进行了多批次分离,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通过对不同致病菌株及其近源属种的核糖体5.8Sr天NA及其侧翼ITS1和ITS2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的方法,对冬枣采后黑斑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从山东、山西、河北和天津冬枣主栽区采摘的冬枣,在贮藏期间都有黑斑病的发生。而且发现引发该病的病原菌有四种,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多隔镰孢霉(Fusarium天ecemcellulare Brick)、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和美澳核果褐腐串珠霉(Monilia fructicola),其中细极链格孢(A.alternata)是主要致病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灵菇仿生态栽培技术
《食用菌 》 2016
摘要:白灵菇是阿魏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的商品名,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颇受消费者的青睐。白灵菇其适应性广,木屑、玉米芯、棉子壳、玉米秸秆、豆秸等多种农作物的下脚料均可栽培。食用菌的仿生态栽培是在室内接种、养菌,仿生态条件下出菇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在林地、草丛等自然条件下栽培,除极端天气时进行人工微调外,完全是一种原始态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PIT生物制剂在露地西葫芦上的应用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通过GPIT生物制剂在露地西葫芦上的应用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忻州、榆次等地在西葫芦推广应用GPIT生物制剂中的增产、优质和抗病的效果,同时在理论上阐明了能产生这些效果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GPIT生物制剂在露地西葫芦上的使用方法、时间和浓度,以最大地发挥GPIT生物制剂在露地西葫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对大棚种植的西葫芦具有参考价值,为生产有机、绿色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渠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微粉中药添加剂改善猪肉品质配方筛选重复试验
《山西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试验选取15 kg左右的"杜长大"断奶仔猪96头,随机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中药Ⅰ组和中药Ⅱ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验证超微粉中药添加剂改善猪肉品质配方的筛选结果。结果表明,从肉色来看,中药Ⅰ组L值、b值最低,a值较高,整体肉色好;中药Ⅱ组次之;抗生素组最差。从氨基酸含量来看,中药Ⅰ组和中药Ⅱ组的呈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极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1),其中中药Ⅱ组更加明显。从脂肪酸来看,不饱和脂肪酸中药Ⅱ组与中药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抗生素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共轭亚油酸中药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组(P<0.05);肌内脂肪含量中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中药Ⅱ组略高于中药Ⅰ组,但差异不显著;胆固醇含量中药组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Ⅰ组略低于中药Ⅱ组,但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中药Ⅱ组对于猪肉品质改善方面最好,与以前的试验结果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