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低氧对甲壳动物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氧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动物处于低氧环境时,机体的生化反应和生理功能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机体损伤甚至死亡。低氧胁迫下的应激机制是涉及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调控过程,与哺乳动物相比,甲壳动物的低氧应激与分子适应机制尚不明晰。本文分析了低氧胁迫产生原因,并从生理层面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胁迫的应激反应和生理适应策略、以及低氧对甲壳动物的行为、存活、抗氧化能力和代谢的影响,又从HIF-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通路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环境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本文在总结低氧信号传导及其调控通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氧胁迫对甲壳动物影响的预防和调控手段,包括选育耐低氧新品种和营养调控手段,以期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甲壳动物低氧应激和分子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甲壳动物 低氧 缺氧诱导因子 分子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体内As的蓄积特异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了三疣梭子蟹对砷(As)生物富集过程,As暴露浓度梯度分别为5、20和100μg/L.通过对三疣梭子蟹体内总砷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其对总砷的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对总砷的BCF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到富集实验结束时,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21.21、15.07和10.31,吸收速率常数(k1)及BCF均随水体中As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肌肉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5.17、3.74和5.83,5、100μg/L实验组各动力学参数较为接近,但20μg/L实验组的富集速率常数k1最小,释放速率常数(k2)最大.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BCF和生物学半衰期B1/2最小.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总砷 生物富集 双箱动力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经雷帕霉素靶蛋白和氨基酸应答信号通路提高团头鲂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分别配制以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的鱼粉饲料(对照),以棉籽粕和菜籽粕为主要蛋白质源的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在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使其至鱼粉饲料水平的棉籽粕+氨基酸饲料和菜籽粕+氨基酸饲料.5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脂(粗蛋白质含量31.1%,粗脂肪含量7.6%).以450尾初始体重为(19.67±3.89) g的团头鲂幼鱼为对象,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与鱼粉组相比,棉籽粕组和菜籽粕组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WGR和PER显著升高(P<0.05),FCR则显著降低(P<0.05).2)各组团头鲂幼鱼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棉籽粕组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菜籽粕组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淀粉酶与蛋白酶活性与鱼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使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显著提高了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而棉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则显著降低了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4)鱼粉组肠道中小肽转运体1(Pe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棉籽粕组和菜籽粕组肝脏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蛋白激酶B(AKT)、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2(4E-BP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肝脏中IGF-1、AKT、4E-BP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5)棉籽粕组肝脏中激活转录因子3(AFT3)和激活转录因子4(ATF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菜籽粕组则与鱼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肝脏中AFT3和ATF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以棉籽粕或菜籽粕为主要蛋白质源的饲料中添加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可提高团头鲂幼鱼肝脏的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脏中AA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团头鲂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率.

关键词: 团头鲂 氨基酸 TOR信号通路 AAR信号通路 生长 饲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养殖现状——以江苏高邮模式为例

科学养鱼 2020

摘要:罗氏沼虾(Macrobrachiua rosenbergii)是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的大型淡水虾,它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分好,以及养殖周期短等优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罗氏沼虾以来发展迅速。我国自1976年引进该品种,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浙江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养殖,一般亩产可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中泼洒复合乳杆菌对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环境、肠道和鳃健康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在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添加复合乳杆菌对养殖池塘环境、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健康的影响,为乳杆菌在尼罗罗非鱼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在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泼洒复合乳杆菌(对照组:0;实验组:1.0×104 CFU/mL),实验周期为10周。复合乳杆菌的成分为干酪乳杆菌和酸鱼乳杆菌,比例为1:2.2。监测池塘水质指标、罗非鱼肠道和鳃的免疫及抗氧化指标,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MiSeq),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水体、底泥、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从第7周开始,实验组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了72.68%、72.00%、26.27%和21.46%;实验组水体中的总氮含量在从第6周开始低于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3.39%、44.64%、15.64%、37.57%和34.49%;实验组水样中的总磷含量从第4周开始低于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0.91%、33.33%、50.00%、33.33%、17.39%、39.29%和25.7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尼罗罗非鱼肠道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提高了45.04%,实验组尼罗罗非鱼鳃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AKP分别提高了58.26%和60.99%。复合乳杆菌的添加对尼罗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菌群结构影响较大,并未影响池塘底泥的菌群结构,影响了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的菌群结构,其中条件致病菌不动杆菌属、泛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而有益细菌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因此,在养殖水体中泼洒适当浓度的复合乳杆菌可以改善池塘水质,提高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的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同时调节养殖水体、尼罗罗非鱼肠道和鳃的菌群结构。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干酪乳杆菌 酸鱼乳杆菌 水质 免疫力 抗氧化能力 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下俄罗斯鲟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与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为了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鱼类肌肉的营养成分,开展鱼类品质调控研究。本研究比较了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与池塘拟野生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中一般营养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均检出17种氨基酸,氨酸酸各组成成分含量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养殖条件下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胱氨酸,赖氨酸在必需氨基酸中评分最高,必需氨酸基指数(EAAI)循环水组高于池塘组。循环水组检出20种脂肪酸,池塘组检出14种脂肪酸,两者脂肪酸总量无明显差异,脂肪酸各组成成份有较大差异,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循环水组显著高于池塘组。综上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的营养价值不低于池塘拟野生条件下的俄罗斯鲟。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俄罗斯鲟 鱼类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关键词: 桑沟湾 大型底栖动物 底栖生境 健康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疫苗自动注射技术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疫苗注射是鱼类防病的有效手段.目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疫苗注射完全依靠人工,针对人工注射效率低,且注射位置凭经验和手感,导致注射精准度差的问题,提出以机械自动化注射代替人工注射的方案.研制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草鱼疫苗注射机,采用物体形态学对草鱼特征进行分析,实现鱼头、鱼尾调头的功能;运用光栅测量传感器计算草鱼的长度;采用色度传感器实现对鱼腹、鱼鳍判别的功能;采用光电传感器分选不同通道,实现草鱼疫苗多通道注射;采用步进电机实现精准拨鱼,以及对不同体长鱼苗的打针部位自动调节;采用西门子PLC控制注射机的判别装置与动力执行单元相互协调动作,实现精准化注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皮带传输速度为2 m/s时,可将100~120 mm的鱼苗自动分选,连续快速注射,注射效率约为900条/h,对于不满足条件的鱼苗送回鱼池.试验的鱼苗在自动注射生理盐水后,暂养3周,存活率98.8%.研究表明,该注射系统可靠、高效,为国产鱼用疫苗注射的研究应用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疫苗注射 草鱼 PLC 光栅测量传感器 鱼体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条件下大菱鲆肾脏转录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的分子机制,筛选耐高温相关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HiSeq-2500)分别对5个不同高温处理组的大菱鲆肾脏组织开展转录组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基因功能注释)、SSR(简单重复序列)分析等。结果显示,通过组装得到Unigenes总数目为68525,长度范围为201~23456 bp,平均长度为1124 bp,N50长度为2316 bp。将Unigenes分别在Nr、Swissprot、KEGG、KOG、GO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共注释25498条,其中,Nr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s最多;按GO功能分类,共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3类,包括56个功能组,其中,大量Unigenes与细胞进程、代谢过程、催化活性、生物调节、应激反应相关。将Unigenes进行pathway注释,归属于218条代谢通路,分为5类KEGG途径:代谢途径、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和生物系统。进行转录因子分析,共检测到65类转录因子,其中,C2H2锌指蛋白家族的基因数目最多。通过对不同温度胁迫下基因表达谱结果进行分析,不同温度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不同温度胁迫组中,20℃组与28℃组存在差异最大,差异基因达到4734个,其中,上调基因3386个,下调基因1348个。本研究建立了大菱鲆热应激肾脏转录组数据库,为大菱鲆高温胁迫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大菱鲆 肾脏 高温胁迫 转录组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池塘4种生态沟渠净化效果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淡水养殖池塘的养殖废水排放沟渠,通过运用2种生物操纵(水生植物和鲢鱼、鳙鱼)技术,以及生物浮床技术、生物填料技术等4种技术模式,以沟渠自净能力作为参照对比,研究出一种修复效果全面的池塘排水沟渠生态构建模式,为解决池塘排放水污染和调控池塘养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池塘排水沟渠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35 d内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3%、11.85%、17.98%、12.95%、4.52%、43.35%;(2)生物浮床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最理想,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1%、58.97%、75.92%、42.83%、32.73%、85.62%;(3)生物填料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较理想,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64%、14.89%、58.59%、75.66%、47.92%、67.36%;(4)水生植物操纵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一般,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81%、23.40%、66.61%、33.07%、34.18%、41.21%;(5)鲢鱼、鳙鱼生物操纵技术对养殖废水的综合净化效果相对较弱,在35 d内对养殖废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叶绿色a等的含量及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4.19%、23.71%、32.75%、43.15%、21.70%、68.72%.

关键词: 养殖污染 生态沟渠 生物操纵 生物浮床 生物填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