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华北平原菜田有机氮素净矿化速率的季节性差异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量投入的有机肥所释放的氮素在菜田氮素推荐中不容忽视,但目前缺乏相关的有机氮矿化速率用于指导菜田施肥。本研究汇总最近10年来我国华北平原菜田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根据植物吸收法计算的菜田土壤及有机肥中的有机氮素表观净矿化的结果,比较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设施和露地菜田有机肥氮素矿化的季节性差异明显,设施菜田中冬春茬和秋冬茬每周土壤有机氮素矿化平均速率分别为2.9,6.2 kg/hm2,而露地菜田分别为3.6,0.6 kg/hm2;设施菜田中冬春茬和秋冬茬每周有机肥氮素矿化平均速率分别为3.6,3.2 kg/hm2,露地菜田分别为1.8,-0.3 kg/hm2;菜田土壤有机肥氮素当季释放比例介于-14.9%~34.9%。分析表明,氮素淋洗影响了对有机氮素矿化的准确估算,有机肥氮素表观矿化量与其总氮投入量及其与土壤氮素盈余没有显著相关。另外,季节性土壤温度差异又是有机氮素矿化关键的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 2013
摘要:为了探索谷子的合理种植密度,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河北省主栽品种冀谷19与冀谷31按春播与夏播两种方式进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影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冀谷19春播最适种植密度为60.0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5.05%~5.87%;夏播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7.35%~8.58%.冀谷31最适种植密度为67.5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6.45%~7.18%;夏播最适种植密度为67.50万株/hm2,增产幅度为9.30%~10.29%.本研究明确了冀谷19与冀谷31春播和夏播的适宜密度,将为谷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欧盟科技合作项目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 2013
摘要:欧盟在科技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有先进的经验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欧盟框架研发计划及原子能计划有关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进行了研究。欧盟在主体科技计划及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都对背景及前景知识产权的归属、保护、信息共享、转让和开发利用等进行了规范。建议: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必须加强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重视和发挥科技合同的作用;与欧盟开展科技合作,要充分了解欧盟主体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相关规定,在保护我国国家利益及知识产权人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共享和利用各方知识、数据和信息,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增知识产权为我所用。
关键词: 欧盟 科技合作 背景知识产权 前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超高产(9000 kg/hm2左右)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营养特点,于2004~2005年、2005~2006年2个小麦生长季主要生育时期,取样分析小麦各器官氮的含量,总结出超高产冬小麦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各器官的氮含量为0.22%~3.55%(干重)。生育前期叶片中氮的含量和积累量最高,生育后期籽粒中氮的含量和积累量最高。小麦生育期间氮的总积累量为232.48~285.18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收氮2.63~3.13 kg。小麦吸收的氮孕穗期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一般都在50%以上,成熟期氮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最高,各品种均在80%以上。成熟期籽粒中积累的氮68.02%~73.31%来自营养器官中氮的再分配。出苗到起身期、拔节到孕穗期、开花到成熟期都是小麦氮素吸收的重要阶段。根据小麦的氮素吸收积累特点,河北平原冬小麦实现9000 kg/hm2的超高产,需要土壤全氮不低于0.75 g/kg,秸秆全量还田后施N 260 kg/hm2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对菘蓝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氮素用量对不同生长期菘蓝叶、根产量及其氮素吸收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氮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调查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不同生长期根(板蓝根)和叶(大青叶)干质量,并测定叶、根氮素含量和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75kg/hm2,大青叶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150kg/hm2时,板蓝根产量、根冠比、植株氮素吸收量及产值达到最高值,超过150kg/hm2时开始下降。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60~100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应增加,从而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明显增大。综合大青叶、板蓝根产量及其氮素吸收量、根冠比、0~100cm土壤硝态氮的结果可知,氮的合理用量为15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平山县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在中央1号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山区,由于受到地势的影响,信息化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作者结合河北省平山县的实际情况,走访当地农户,对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阻碍山区农户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旨为促进山区信息化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与使用
《中国农业会计 》 2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央9个关于"三农"一号文件的下发,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日益增多。通过资金的投入,农业科研单位形成的国有资产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何规范管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如何合理配置使用这些资产,如何让这些资产在事业发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5个野生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广东省5个县野生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为广东野生大豆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5个野生大豆居群在60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63个等位变异,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数目最多为10个,最少为2个,平均为4.38个;不同群体中特有等位基因数不同,其中连州(LZ)和南雄(NX)野生大豆的特有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分别为19个和16个;Shannon指数(I)变化范围为0.162~2.174,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为0.073~0.899。(2)广东连州(LZ)野生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而仁化(RH)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二者的Shannon指数(I)分别为0.811、0.113;群体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揭示,居群间变异占51%,群体内变异占49%,且仁化居群与其他居群间基因流较小。(3)依据遗传距离可将连州(LZ)和连南(LN)聚类为一类,乳源(RY)和南雄(NX)为一类,仁化(RH)单独为一类。研究表明,广东不同野生大豆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而且居群内基因类型多,其中连州(LZ)和乳源(RY)野生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证明广东野生大豆群体保存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大豆开花期QTL定位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冀豆12为母本,冀nf 58为父本通过杂交构建包含175个家系的F9:11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134个SSR标记,利用Kosambi函数绘制了一张包含117个标记,长度为1 373.6 cM的遗传图谱。运用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QTL Network 2.0软件的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区间作图法(NWIM)同时检测到2个控制开花期性状的QTL。其中,qFTO-1定位在O连锁群标记区间Satt581~Sat_190内,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49和2.02,增效基因来自nf 58,贡献率最高为27.2%;qFTC2-1定位在C2连锁群标记区间Satt557~Sat_251内,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50和-3.84,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贡献率最高为55.6%。2个连锁群上QTL间存在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效应值为-0.672 8,重组型大于亲本型。2个QTL对产量相关性状有显著影响,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的趋势一致。其中,qFTO-1平均提高单株产量2.62 g,qFTC2-1平均提高单株产量2.26 g。这些研究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分子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