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晚熟梨新品种‘美香’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晚熟梨新品种‘美香’是由1991年在河北省魏县一株80年生的鸭梨树上偶然发现的枝变育成。果实卵圆形,果皮黄绿色,果面光滑,果点中大、稀疏;单果质量220g,果形指数1.1,果肉细腻松脆,果汁丰富,酸甜,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7%,香味浓郁,品质优。在河北邯郸地区9月中下旬成熟,盛果期产量60 000 kg·hm~(-2)。在河北省魏县、阜城、玉田等地及生态环境近似地域栽培。


高粱地方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依托,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1年在河北省内普查收集的136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高粱地方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0844~1.9926之间,变异系数在4.69%~68.00%之间,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穗形的变异系数最大;株高与穗部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136份高粱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无明显地域聚类特点.第Ⅰ类群在穗部性状方面表现最好,可进行工艺用高粱资源选育;第Ⅱ类群株高较低,可筛选矮秆高粱资源进行种质创新;第Ⅲ类群在产量性状方面表现最好,可作为粒用高粱育种材料加以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0.182%,株高、穗部与籽粒性状是高粱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136份高粱的综合得分范围在0.107~1.147之间,以综合得分排序,筛选出肃宁高粱、长穗高粱、笤帚高粱、落黍等排名前10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征集的河北省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及评价,以期为高粱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及种质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分析 综合评价 普查收集


利用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进展与展望
《应用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健康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及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提升作物健康水平,但长期过度使用会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产品安全风险,亟需创制高效且环境友好的绿色投入品.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根际微生物组与作物健康密切相关,明确核心功能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是深入挖掘有益微生物潜力、保证和维持作物健康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激发土著微生物发挥功能仍存在一定限制.合成菌群是人为地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分类和遗传特征及功能特性的微生物进行组合,因菌群兼具多样性及稳定性的优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体健康、环境治理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在促进作物健康方面也具备巨大潜力.本文阐释了合成菌群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解析了菌群构建原则及方法,并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抗胁迫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利用合成菌群提升作物健康水平提供指导.
关键词: 合成菌群 作物健康 微生物生态 合成生物学 生物肥料


长期定位条件下氮肥对小麦面粉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河北省优质专用面条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在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19—2021年采用施氮量×品种二因子裂区设计方法,施氮量为主区(氮用量分别为0、60、120、180、240和300 kg/hm~2),品种为副区(冀麦738和济麦22),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面粉品质、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面条性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面粉及面条品质。面条总评分与面粉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展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氮量达180 kg/hm~2以上时,面粉大多品质指标得到改善,面团弹性较好。面条总评分与面粉糊化特性指标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升值冀麦738为施氮量120 kg/hm~2左右表现较优,而济麦22对氮肥不敏感,同样峰值黏度和糊化温度对氮肥也不敏感。面条总评分与面条质构指标最大拉力、拉伸面积和拉伸距离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生熟面片的亮度L*值和黄度b*值相关性不显著,冀麦738施氮量大多在180~240 kg/hm~2之间、济麦22在180 kg/hm~2条件下面条质构指标及亮度较佳。面条总评分与面团的最大拉伸阻力呈负相关,因此中筋小麦品种济麦22更适宜做面条,而中强筋品种冀麦738面粉品质较高,但筋力过大,造成面条感官变差,评分降低。综合考虑小麦产量、面团品质、淀粉糊化特性、面条性状等指标,优质面条小麦较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左右,此研究结果为河北省优质小麦高产提质提供支撑。
关键词: 施氮量 优质小麦 面粉品质 淀粉糊化特性 面条评分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分析抗螨性不同的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叶片中的差异次生代谢物,为抗螨机理解析与高抗螨板栗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板栗品种'燕兴'('Yanxing')和'丽抗'('Likang')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法进行抗螨性鉴定,确定'燕兴'和'丽抗'对针叶小爪螨的抗性等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通过差异倍数(fold change)和 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使用R软件ComplexHeatmap包和MetaboAnalystR包分别绘制聚类热图和OPLS-DA得分图;利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注释,并按通路类型分类.[结果]'丽抗'和'燕兴'对针叶小爪螨的抗性等级分别为1级(高抗)和7级(感);两品种共检测到704个次生代谢物,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65个,有7 3个代谢物在'丽抗'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燕兴',有92个差异代谢物在'丽抗'中的含量比'燕兴'低;差异代谢物种类包括酚酸(56个)、黄酮(60个)、木质素和香豆素(19个)、鞣质(4个)、生物碱(5个)、萜类(16个)和其他类(5个),差异代谢物中黄酮和酚酸类占比较高,分别为36%和34%;仅在'丽抗'中检测到的代谢物有7个,分别是咖啡酰胆、6'-O-反式肉桂酰-8-表金吉苷酸、落叶松脂素-4'-O-葡萄糖苷、阿尔本酚B、地榆素H11、3-羟基-5甲基苯酚-O-葡萄糖苷和苜蓿素-7-O-葡萄糖醛酸苷等;仅存在于'燕兴'中的代谢物有15个,包括4-甲基-5-噻唑乙醇、2,4-二羟基苯甲酸、异嗪皮啶、水杨苷、刺梨酸等.'燕兴'和'丽抗'中有33个差异代谢物被注释到12条通路上.[结论]感螨品种'燕兴'和高抗品种'丽抗'次生代谢谱存在差异,可能与板栗抗螨性相关的次生代谢物有樱黄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咖啡酸、阿魏酸、几种木质素以及4-甲基-5-噻唑乙醇;'燕兴'和'丽抗'的差异次生代谢物主要注释和富集在黄酮、黄酮醇生物合成及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


长期有机种植模式下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种植能够通过保护土壤有机质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温室栽培可以人为控制植物生长环境,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极端天气条件和农药漂移等室外干扰.本研究以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日光温室和露地)(0~15)cm表层土壤和(15~30)cm深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dbRDA)明确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土壤环境因子,结合FunGuild分析土壤真菌功能对日光温室栽培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室有机栽培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显著影响了其相对丰度.日光温室栽培增加了Chaetomium、Mortierella、Orbilia、Acaulospora等有益真菌的数量和丰度,抑制了表层土壤中植物病原菌Fusarium的生长.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温室及露地土壤分别检测到 22 和 21 个显著差异物种.温室土壤中的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及Chaetomium、Mortierella、Humicola 3个真菌菌属为显著差异菌群;露地土壤中Fusarium、Stachybotry、Cephaliophora 3个菌属起主导作用.dbRDA分析表明,全钾(total potassium,TK)、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pH、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是显著影响温室土壤真菌群落的环境因子.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显示,温室土壤中最优势的功能类群为土壤腐生菌,露地土壤中最优势的功能类群为病理-腐生菌.综上,有机种植模式下温室蔬菜栽培能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提高土壤有益真菌相对丰度,降低病原真菌丰度,真菌生态功能的改变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环境变化相适应.本研究揭示了有机种植模式下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可为温室条件下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和长期有机耕作提供理论依据.


绿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豆科绿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是实现化肥减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通过探讨华北冬小麦季节性休耕区冬闲田种植翻压毛叶苕子和减量施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形成及花后叶片衰老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豆科冬绿肥的氮肥替代及玉米氮素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2022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深州试验站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并全量还田毛叶苕子(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施氮,设不施氮(0 N)、67.5 kg·hm-2(25%N)、135.0 kg·hm-2(50%N)、202.5 kg·hm-2(75%N)、270.0 kg·hm-2(100%N,常规施氮水平)5个氮肥用量,研究毛叶苕子还田和减量施氮对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叶片衰老特性及土壤养分、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田的氮素盈余.[结果]毛叶苕子还田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可弥补氮肥减施造成的玉米减产.2021-2022年毛叶苕子还田显著提高玉米产量(8.15%-9.21%),可弥补氮肥减施25%-50%所造成的减产.毛叶苕子连续还田明显降低玉米穗部性状秃尖长,显著提高穗长、穗粗和产量构成因素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毛叶苕子还田后玉米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显著增加10.21-12.32 g/plant、39.94-72.37 g/plant、4.67%-4.78%、3.31%-3.99%,能弥补氮肥减施25%-50%对玉米花前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的负效应.毛叶苕子还田显著延缓玉米花后叶片衰老.2021、2022年HV处理玉米花后绿叶面积分别增加303.44-1115.10、266.23-837.62 cm2/plant,相对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12%-13.84%、0.56%-9.13%,Vmax分别降低0.30%、0.05%,Tmax分别延迟6.01、3.56 d.毛叶苕子连续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2021、2022年毛叶苕子还田分别增加土壤氮投入量40.92、72.79 kg·hm-2,降低玉米最佳施氮量40.96、48.90 kg·hm-2,降低农田氮素盈余7.94、0.14 kg·hm-2,替代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15.71%、19.71%,替代常规施氮量15.71%、26.23%.[结论]毛叶苕子还田能激活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供氮能力,延缓玉米花后叶片衰老,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改善穗性状,协调产量构成,有利于氮肥减施后玉米的增产稳产.毛叶苕子对土壤氮的输入是其部分替代氮肥、弥补氮肥减施后产量损失的基础.华北冬小麦季节性休耕区利用毛叶苕子替代部分化学氮肥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减氮施肥措施.
关键词: 毛叶苕子 减量施氮 玉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土壤供氮能力


连翘叶总黄酮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连翘叶总黄酮(Forsythia suspensa leaf total flavonoid, FSLF)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acid, TNBS)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作用。采用D101大孔树脂对FSLF分离纯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分析成分;将36条野生斑马鱼分为空白组、模型组、FSLF低、中、高剂量给药组(10、20、40μg/mL)、地塞米松组(50μg/mL),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160 mmol/L TNBS肛门注射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使用苏木素-伊红、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斑马鱼结肠组织病理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通过试剂盒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含量和活性变化,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c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分子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FSLF 30%乙醇洗脱部位总黄酮含量最高,UPLC-MS共鉴定出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葡萄糖鼠李糖苷、金丝桃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橙皮苷、山柰酚、紫云英苷9种黄酮类化学成分。与模型组相比FSLF可改善斑马鱼结肠组织结构,提高杯状细胞数量(P<0.001),降低ROS含量(P<0.05)和MyD88/TRAF6/NF-κBp65、TNF-α、IL-1β mRNA表达量,升高SOD活性(P<0.01)和IL-10 mRNA表达量(P<0.05)。本研究表明FSLF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信号通路NF-κB,下调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上调IL-10 mRNA表达量有关。


棉-粮-油菜宽带轮作提升作物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粮-油菜宽带轮作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农田资源,但种植体系内不同作物光能资源利用特性尚不明确.本研究在田间设置棉花单作(对照)、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对照)和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宽带轮作(以下简称"宽带轮作") 3种种植模式,测定棉花、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重以及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光能截获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棉花单作比较,棉花宽带轮作单位面积产量和地上部干物重分别显著增加15.20%和10.35%.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比较,玉米和小麦宽带轮作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显著增加21.61%和11.53%,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显著增加6.17%.7月16日(盛花期)至9月13日(吐絮期),棉花宽带轮作叶面积指数比棉花单作显著增加7.21%~12.76%, 7月24日(盛花期)和8月4日(盛铃期),棉花宽带轮作光能截获率比棉花单作分别显著降低3.59%和3.24%.玉米和小麦宽带轮作的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和光能截获率未发生显著变化.与棉花单作、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比较,棉花宽带轮作和玉米宽带轮作的全生育期光能截获量分别显著降低3.14%和显著增加0.76%,小麦宽带轮作的全生育期光能截获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棉花、玉米和小麦的光能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18.81%、6.76%和14.10%.本试验条件下,边行优势和轮作效应同时发挥作用增加了棉花、玉米和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及棉花和玉米的地上部干物质重,改善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进而提升棉花、玉米和小麦的光能利用率.该研究明确了棉-粮-油菜宽带轮作对作物产量和冠层光能利用率的影响,可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